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都登基称帝了,篡位系统才来?

我都登基称帝了,篡位系统才来? 第144节

  婚宴的高潮,自然是李贤亲自到场,并题下了“百年好合”四个大字,送给了新婚的一对人。

  这是这样美好寓意的祝福首次出现在大唐王朝,甚至于逐渐演变出了一种习俗:每当有新人结亲的时候,便会由双方长辈在婚宴上送上“百年好合”的祝福,或是提笔写下,也或许是口头祝福。

  这种习俗甚至逐渐演变到整个大唐乃至于周边的藩属国。

  当李贤知道这事儿的时候哑然失笑,也才想起这个词儿最早竟是出现在清朝,而自己无意间的提笔,竟让传统的婚礼上多出了一道习俗。

  蝴蝶效应啊!穿越到大唐王朝,尤其是作为皇帝的身份,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能带动千丝万缕的变化。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现在的李贤有三件事儿忙。

  第一件事儿自然是东院的下学期要开学了。

  因为李贤调整了寒暑假期的分配,东院的学子暑假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反倒是寒假有两个月的时间。

  这也是祖咏急急忙忙成亲的一部分原因——再晚就该开学了。

  祖咏即便是忙着结亲,也在百忙之中想出了一套具体的“女子招生方案”,李贤大概的看了一下,将其中一些太过严苛的条例给否决后,就让祖咏带着方案去找老丈人张柬之了。

  这小子放在后世绝对是抓早恋最严苛的教导主任。

  这里面有的条例甚至严苛到不合理的地步。

  比如什么“男女分室而学,分堂而食,分寝而眠”,甚至提出要在东院中间建一堵围墙来将东院划分开来,李贤心想,如果真要这样,自己还费尽心思折腾什么女子招生,直接重开一个女子院校多省事?

  李贤自然是大笔一挥,将分教室学习和分食堂就食的方案给否决了。

  男女学员之间适当的接洽是必要的,都是年少懵懂的时候,这份朦胧的感情的存在绝对是利大于弊的。

  俗话说的好,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单单想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这一点,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动力。

  当然,“分寝而眠”是必要的。

  少年人最是火气旺盛的时候,李贤胆敢不分寝,明年春天开学,东院里就得多一堆的大肚婆。

  这第二件事自然就是李贤之前所提到的“广邀天下豪士,于八月十五中秋佳节齐聚曲江,共编《唐诗三百首》”了。

  如今已经到了八月初,花半个月的时间去准备一场宴会足够了。

  宴会的主要目的就是编写一些朗朗上口、且通俗易懂的诗词,与李贤所“编写”的《三字经》一起,当作大唐人的启蒙读物。

  当然,这《唐诗三百首》的第一首已经定了下来,就是那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除此之外,李贤同样决定把《百家姓》也给拿出来,当然,为了避免百官们多想,也为了符合韵脚,李贤将姓氏的排序改了一下顺序,换成了“李钱孙赵,王吴郑周”。

  至此,只等《唐诗三百首》出来,大唐的启蒙“三件套”就算齐全了。

  至于最后一件事,自然是土豆了。

  十天的时间过去,那只土豆在合适的温度、水分和光照的情况下成功的抽出了一根根茁壮的嫩芽。

  李贤终于可以将它移栽到花盆里去了。

  唤来内侍们准备好了十只巨大的花盆,李贤将土豆切成一片片厚厚的土豆片,确保每一块切片上都有生出的嫩芽,而后,又小心翼翼的将这些土豆片种入花盆之中。

  “大家,这东西都切开了还能生长么?”婉儿瞪大着眼睛,好奇的看着李贤劳作。

  自家陛下是全天下最聪明的人,婉儿永远相信这点。

  只是都已经切开了的果实还能再种下去,这也有些太匪夷所思了,已经超出了婉儿的认知范畴。

  “这土豆虽然是果实,但实际上也是土豆苗的根茎,就跟你切下来一截草茎种入土壤中,也同样能生出来草是一样的道理。”李贤笑着解释。

  “和花生一样?”婉儿似有所悟。

  “嗯……大概吧。”

  李贤唤来内侍,严密看管这十只大缸,这些人都是之前看护过花生的,也知道能被李贤如此珍重的的东西必然是和花生一样的祥瑞,因此一个个严阵以待。

  可算是将土豆给种了下去,李贤长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就得准备一些诗词了,可别让人给比了下去!”

  关于八月十五在曲江举行诗宴的事儿已经广昭天下了,长安城内陆陆续续的来了许多的文人墨客。

  这次的“曲江宴”,自己这个皇帝肯定是得到场的,毕竟作为《唐诗三百首》的“主编”,总得现场筛选一些合适的诗词,更是得打个样才行。

  这并不算什么难事。

  有着后世的诗词记忆存在,李贤需要做的就是筛选出当前并没有出现的诗词,以免到时候闹了个乌龙。

  ……

  八月十五,中秋月圆夜如约而至。

  结束了一天忙碌的长安城却并未歇下,一轮圆月高悬夜空,晶莹的月光洒满曲江两岸,无数华灯也在曲江两岸点亮,与高空中的明月争妍斗艳。

  一艘巨大的画舫漂在曲江之上,画舫上挂满了灯笼,灯火通明。

  这不只是属于文人墨客的狂欢,而是整个长安城的狂欢,甚至是整个大唐的狂欢。

  应大唐皇帝之邀,行教化万民之圣举,这样巨大的诱惑,几乎让整个大唐上下所有的文人墨客都赶到了长安城。

  古往今来的读书人所追求的无非就是功名利禄四个字,《唐诗三百首》教化万民是功、流芳千古是名、大唐皇帝相邀凡诗词选中者皆有厚赏是利、在皇帝面前露脸是禄。

  没有任何的读书人能拒绝。

  尤其是大唐的皇帝陛下在刚刚过去的上半年里完成了北伐突厥和西征吐蕃两项壮举,让他的威名如同大日一样照耀在每个大唐人的心间。

  即便不会诗文歌赋,单单只是来长安城面见一下这位陛下,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是莫大的荣焉。

  而这样盛大的宴会,自然少不了无数春心荡漾的少女了,和科举揭榜后的曲江宴不同,这次来参加曲江宴的大多都是成名已久的文学泰斗或是诗词大拿,这样功成名就的人士,更招少女们的喜爱。

  曲江两岸站满了头戴花环,手捧花束的少女,在这中秋之际,还能找到如此多盛开的鲜花,倒也是难为她们了。

  画舫每经过一地,两岸的少女们便惊声欢呼,朝着画舫的方向挥舞花环,只为画舫上的人能看上她们一眼。

  这样盛大的活动同样招来的还有沿路的走卒商贩,他们推着小推车,一边高声叫卖着手中的小物件和食物,一边小心翼翼地穿梭在人群中。

  糖葫芦、煮栗子、烤鸭肠、花生糖……各式小吃的香气弥漫开来,甚至还有大唐因为油价降低最新兴起的油炸食品,如油炸鸡腿、油炸凤尾菇等等……

  食物的香气与清新的月光交织在一起,成为这夜晚独特的风味。

  画舫上。

  李贤身着常服坐在首席,近百位“精挑细选”下来的文人们围着一张张八仙桌而坐,有侍女穿梭在这些人之间,将美酒和美食摆满了整个席间。

  “今日仅论诗词,不论君臣,望诸豪士直抒胸襟,为我大唐教化万民之壮举出一分力!凡被选中诗词者,尽皆奖励一贯钱!”

  李贤站起身,举杯示意。

  席间众人纷纷起身,高呼“陛下圣明”。

  李贤象征性的抿了一口,席间众人却不敢如此,纷纷一饮而尽。

  李贤这才放下酒杯再度开口:“宴会的各项事项想必各位都提前获悉了,朕也不多做赘述,唯有一点,诸豪士所做诗词务必简明扼要,若是能暗含一些为人处世之道是最好的。

  “诸位,展示你们的诗才吧!”

  说完,李贤的目光扫过一圈文人,那些人或是沉思,或是颔首,或许心中已经开始酝酿起了诗词的灵感。

  对此,李贤极其满意。

  画舫上短暂的沉寂,夜空月色依旧明亮,皎洁的光辉洒在画舫上,仿佛为整艘画舫镀上了一层银妆。

  画舫披着皎洁的月光,在曲江的水面上轻轻荡漾,伴随着柳树的低垂,微风拂过水面,带来阵阵清凉,两岸百姓的吆喝声,少女们银铃般的笑声……似乎时光都在这一刻变得缓慢,温柔。

  终于,一位年轻的文人轻轻拈起折扇站了起来,那人年约二十,眉清目秀,身着一袭青衫,看起来英气十足。

  他先是举目望了一眼画舫外的月光,而后才缓缓开口道:“某有一首《中秋》诗,愿与诸位共赏,有陛下珠玉在前,还望诸位莫要嫌弃才是!”

  众人一齐侧目,见那人拂过桌上的酒盏,抚平衣袖,气定神闲地开始吟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他诗句悠扬,韵律深远,仿佛让人一瞬间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份孤独与思念,月下的情感似乎更加浓烈。

  “此诗意境深远,描绘了中秋月圆的美景,也道出了离愁别绪,真乃才子之作。”

  席间众人纷纷称赞,拍手称好,而那位年轻的文人则是微微一笑,随即又恢复了沉默。

  李贤则是脸色古怪,看着那位年轻人,问道:“这位大才是?”

  那年轻人瞬间站起身拱手行礼:“陛下,大才不敢当!小生张九龄!”

  果然!

  李贤瞬间恍然,这人所作的那首诗可不就是那首《望月怀古》么!

  “不错!不错!此诗当入《唐诗三百首》!”

  虽然这首《望月怀古》词藻略显华丽了一些,并不是太适合充当启蒙读物,但张九龄这三个字的面子必须得给!

  有了张九龄“抛砖引玉”,现场的气氛热烈了许多。

  席间的一位年长文人,头发花白,脸上带着几许沧桑,轻轻拈起折扇,举目望着月光,缓缓开口道:“臣有一首《月下独酌》,愿与诸位共赏。”

  随后,便坐下抚琴一曲,音符与诗意交织,仿佛月光在他的指尖流淌:

  “月照空江水悠悠,酒醒空余泪满眸。

  “天涯临别赠梦语,一曲酒觞月中愁。”

  这老文人一曲落下,周围人尽皆称好,不过这诗李贤倒是没听过,想来就是因为自己穿越来引发的蝴蝶效应下所诞生的新诗词。

  李贤点了点头,道:“诸位豪才所作之诗词皆有笔录,诸位尽情开口,畅所欲言!他日《唐诗三百首》成书之日,都会在每一首诗后方署名所作者,诸位豪才的大名,也将随着《唐诗三百首》流传千古!”

  李贤话音落下,宴会的气氛愈加热烈,众文人纷纷起身,或赋诗,或谈论,或为他人之诗抒发意见,场面如同盛大的学术讨论会。每一位文人都希望借此机会,博得大唐皇帝陛下的青睐与赏识。

  李贤则是抽空坐回了席上,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心中略有思绪。

  这就是权力带给自己的好处,想要折腾个启蒙读物,全天下的文人们都会跑来贡献学识,并以此为傲。

  李贤终于有些理解李二皇帝说出那句“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时候的意境了。

  那并非是指科举制度让全天下的能人都收归为李二皇帝所用,而是他作为皇帝,全天下的“英雄”都会因为被他所用而感到骄傲自豪,他想要用谁,那对于谁来说便是荣耀。

  一如此时的李贤。

  这是皇帝这个身份赋予的权力。

首节 上一节 144/1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皇帝替身,这后宫真香!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