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袁术 第123节
袁逢习惯性地向袁树询问计策。
袁树想了想,说道:“宦官能用来收买人心的,除了钱,就是现下的权势,不过宦官素来贪婪,给钱,又能给多少呢?至于权势,难道袁氏给不了吗?
更何况宦官自己都是无根浮萍,能给的自然也是眼下的东西,风一吹,便不知踪迹,而我袁氏能给的,却是能传承下去的,只要舍得给,没有拉拢不了的人。”
袁逢看了看袁树。
“我儿的意思是?”
“步兵校尉董宣之孙已经是一心会成员,更有袁氏弟子的名号,董宣遂愿为我所用。”
袁树开口道:“儿以为,宦官能收买人心,我袁氏也可以,更兼三叔即将登上三公之位,我袁氏将成为四世三公之天下第一豪族,届时声望大涨,正是结交权贵、收买人心的好机会。”
袁逢想了想,觉得也是。
不过袁隗却有些自己的看法。
他不反对袁树想要进行的尝试,但是他建议袁树接触之前一定要搜集完善的情报,不要随意接触那些雒阳驻军的军官们,以免消息泄露。
看起来,他似乎对自己府上之前的家奴背叛事件心有余悸。
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袁隗明显更加谨慎了。
对此,袁树自然也没有什么可说的,谨慎当然是对的,知道的人越少,成功的可能就越大,很多事情败就败在了知道的人太多这个点上。
所以目前这个事情还是只有他们三个人知道,其他人都不知道。
就算是袁逢派去打探刘悝和刘硕的消息的人也不知道袁氏到底有什么打算。
“话又说回来,兄长,平原王和渤海王那边该有消息了吧?咱们在这里商量的很顺利,但是归根结底,能一锤定音的还是这两位,如果这两位不愿意配合,这个事情也挺难做的。”
袁隗这么一问,袁逢也点了点头。
“第一批人应该快回来了,这几日应该就能得到消息。”
袁逢的预料也没错,仅仅一天之后,第一批前往河间府打探消息的人已经回来了。
带回来的消息有很正常的,也有让人感到意外的。
正常的消息就是刘悝的风评。
比起一系列不怎么当人的贪官污吏、皇子皇孙们,刘悝在地方的风评相对较好,没做过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为人比较低调。
虽然花销不少,但也没有搞得天怒人怨,手底下人也比较老实,没什么仗势欺人的传闻,看起来算是一个比较少见的皇族老实人。
但与之相对的、很诡异的事情是,当地流传有关于刘悝的流言。
流言内容是刘悝依靠刘志遗诏恢复渤海王爵位之后,似乎对刘志并没有太多的感念,反而还有些埋怨的话语。
具体好象是觉得刘志不把皇位传给他,实在是不够意思,他们是亲兄弟,难道关系不比刘宏更近吗?
甚至还有传言说,建宁元年正月,皇太后窦妙和大将军窦武策立冀州河间国解渎亭侯刘宏继承大统,派人前往河间国迎驾,当时刘悝愤恨刘志没有传位给自己,想带兵抢夺迎驾诏书。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事情就此作罢,而朝廷似乎也对此没什么反应。
除了这个消息之外,打探消息的人还意外从渤海王府上刺探到了另一个消息。
据说当初刘悝因为口花花而惹得刘志大怒、削了他爵位之后,曾经派人联系当时权势很大的大宦官王甫,希望王甫给他美言几句,让他恢复爵位,并且许诺事成之后给王甫五千万钱的好处费。
后面王甫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努力了一把,反正刘志直到病重弥留之际才下诏恢复了刘悝的渤海王爵位,有点遗愿的意思。
后面王甫派人问刘悝要好处费,刘悝就表示自己恢复爵位是哥哥的遗愿,和王甫没有关系,就把这笔钱给赖掉了。
“如此说来,王甫和渤海王之间还有一些旧怨?”
袁逢对此很是意外,忙说道:“难怪之前我曾听到宫里的消息说王甫好像上表给天子说过渤海王的坏话,要天子小心渤海王之类的。”
袁树听后,皱起眉头,有了一些想法。
“父亲,三叔,我觉得有点奇怪,这种事情怎么会堂而皇之在民间流传起来呢?”
袁树这么一说,一时没有注意到的袁逢和袁隗也反应过来,纷纷皱起了眉头。
对啊,这种抢夺诏书、埋怨死鬼老哥不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事情不应该传的连民间都知道这个消息吧?
这种犯忌讳的事情都能传出来,那不是等于直接把自己的罪证交到朝廷手里,等着朝廷来处理自己吗?
而且刘悝的身份本来就敏感。
作为刘志的亲弟弟,在皇位继承这件事情上理所当然具有一席之地,且继承皇位的理由也远比刘宏来得更扎实。
比起被窦氏外戚强推上位的刘宏,刘悝如果登位,则更显名正言顺。
而且更重要的是,刘悝也已经三十多岁了,还有儿子,如果上位,自然更有利于汉帝国皇权的传承和秩序的安定。
就这么一个人,居然在渤海国封地之内被传出了窥视皇位的事情,如何能不让人浮想联翩呢?
顺着这个思路一想,袁隗忽然注意到了一个问题。
“兄长,树,我们能知晓宦官扶持天子,依靠天子掌权,那么宦官自己应该也是清楚的,没有当今天子,宦官自然就是无根浮萍,所以,对他们来说,打击党人很重要,与此同时,将一切可能威胁今上皇位的风险给排除掉,也很重要啊。”
袁隗的话提醒了袁树。
他瞬间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不好,父亲,三叔,宦官估计已经盯上了渤海王的性命了。”
——————
PS:在某书高强度网上冲浪之后,我算是看明白了,要说剥削,还得是牢美啊,什么叫帝国主义啊(后仰),这才是!
第136章 残酷的猜想
袁树的话说完,袁隗眉头一皱。
袁逢大惊。
“难道说……”
“不会有错的,宦官应该已经在为除掉渤海王做准备了,渤海王已经是宦官的必杀之人了,所谓的流言或许都只是借口罢了,为了除掉一个宗王,必须要有充足的借口!”
袁隗也反应了过来,接着说道:“渤海王就是今上最大的威胁,不把渤海王除掉,今上的位置不可能稳固,那些宦官就算是为了自己,也一定会这样做,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两兄弟眉头紧锁,但是袁树却仿佛从中找到了什么关键讯息似的,眉头忽然松开了。
“父亲,三叔,这件事情对于渤海王来说的确致命,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或许并不是坏事。”
袁逢和袁隗纷纷愣住,一起看向了袁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袁树也不兜圈子,直接解释。
“此前我们还需要担心渤海王如果不愿意与我们合作该怎么办,但是现在,不需要担心了,宦官要除掉渤海王,渤海王会愿意授首吗?蝼蚁尚且求生,更何况是宗王?他若不想死,就需要有人帮助他,什么人能够帮助他?”
袁树指了指自己的胸口。
“袁氏!”
“以宦官的手段,渤海王是没有退路的,他没有兵权,没有实际控制渤海国的权力,就算是有,区区一个封国,如何能对抗整个大汉?他要是想活着,就必须要走这条路。”
“而袁氏就是他最好的联盟者,他别无选择!”
“待我们准备的差不多的时候,便可以向渤海王提出合作请求了,想必到那个时候,渤海王应该也会有所察觉,主动求生的。”
袁树一番话说下来,袁逢和袁隗都有所感触,两兄弟各自思考了一阵子,觉得袁树说的很有道理。
按照那群宦官的作风,就算刘悝本人并没有求取皇位的想法,他们也不会放过刘悝,更何况刘悝早在刘志还活着的时候就表露出对皇位的关心了。
宦官们为了自身的安全,必杀之而后快。
这样一来,和刘悝合作的问题应该就不是问题了。
但是与此同时,又有一个新问题诞生了。
宦官什么时候会发难?
宦官会在什么时间点对刘悝动手?
如果宦官动手比较早,比如说明天就要动手,那袁氏根本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政变的事情,政变需要的人力物力调度等等都需要时间来筹备,为了不引人注目,更是需要一点一点来搞,需要的时间更多,难度更大。
如果宦官这边沉不住气,快速动手,那么袁氏将十分被动。
袁逢和袁隗察觉到了问题所在,但是他们也不是宦官集团的内部人员,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策划的。
袁隗想着干脆去找袁赦探探口风,但是被袁逢阻止,袁逢认为这个时候去找袁赦打探这件事情的口风很容易打草惊蛇,袁赦虽然是袁家人,却也是宦官,不能完全信任他。
兹事体大,还要多加思考才是。
袁隗想了想也是,但这样一来,就等于他们陷入了被动,而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宦官手里,这对于政变这种要命的事情来说,影响太大。
袁树一直在边上不说话,仔细的思考着这件事情里头的关键点。
他虽然有着先知的优势,但并非每一个历史节点都能记得清楚,至少在这件事情上,他只能靠目前所掌握的消息来判断。
于是他反复思量各方利益关系,思考着刘宏和皇权和宦官和刘悝之间的微妙关系,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宦官的动机。
然后,他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注意到了一个华点。
“窦太后。”
袁树说了三个字。
袁逢和袁隗一愣,一起看向了袁树。
“窦太后?”
袁逢疑惑道:“我儿何意?”
“父亲,有没有一种可能,只要窦太后还活着,宦官就不会轻易对渤海王下手。”
袁树看着袁逢,皱眉道:“这是儿的猜想,今上的皇帝之位,是窦太后和前大将军一起策立的,或者说,就是窦太后策立的,先帝没有儿子,窦太后执政,也只有她才有立皇帝的权力。
今上,正是由她所立,虽然党锢之后,大将军自杀,窦太后也被软禁,但是名义上,她依然是太后,今上也时不时的会去拜见窦太后,并没有废黜太后之位的打算。
如是说来,只要今上仍然遵奉窦太后,那么窦太后就是今上皇位的坚实保障,虽然有人质疑,却不会反对,只要窦太后还在,反对今上就是反对窦太后,反对窦太后,就是反对先帝。
所以,窦太后只要活着,今上皇位就稳定,如果窦太后一直活着,活到今上二十岁左右,那么,今上的皇位也就彻底稳固了,届时,不管窦太后什么时候去世,都不会影响到今上的皇位。”
顺着袁树的思路,袁逢和袁隗想了想,觉得确实有道理。
刘志依靠宦官从梁氏外戚手里夺取了皇权,又通过消灭宦官五侯这五位盟友而完全把持了权力,成为了正统皇权装置,实质上掌控了全部的皇权。
他死后,因为没有儿子,所以正妻窦太后按照当时的惯例成为了皇权代持人,名正言顺执政,为天下所认可,成为了下一任正统皇权装置。
刘宏是她所立的皇帝,她就是刘宏权力合法性的最大保障,虽然事实上已经被软禁,但是只要她活着,并且没有下诏正式废黜刘宏,那么刘宏甭管年纪多小,是否被宦官掌控,都是最合法的大汉天子。
如此一来,只要窦太后活到刘宏二十岁左右,那刘宏的皇位也就彻底稳当了,到那个时候,无论窦太后是死了还是活着,都不会有谁能够威胁到刘宏的皇位。
上一篇:抗战:开局98k,杀翻苍云岭
下一篇:民国:打下东北,暴兵当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