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不是袁术

我不是袁术 第182节

  袁逢下令把袁树和一群礼官一起头脑风暴出来的关于刘宏如何成为皇帝的事情公诸于众,走上了先废刘宏、再立刘悝的路线。

  经由太常卿唐珍的宣言,满朝文武大臣们这才知道原来刘悝才是刘志心中最合适的皇帝人选。

  而刘宏是被窦氏外戚给拱上皇位的。

  窦氏外戚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抛弃了刘悝,选择了刘宏,而打从最开始,刘志就没有选择过刘宏,所以让刘悝登基成为皇帝,那才是真正遵从先帝的遗愿。

  至于刘宏,他只是一个被篡改的召令所选中的幸运儿,所以严格来说刘宏他甚至不能被承认是皇帝,所以刘悝将刘宏废为庶人、不承认他曾经作为皇帝这一事实是非常合理合法的,是应该得到认同的。

  可以说,这一纸诏令是刘悝唯一心甘情愿甚至主动要盖上玉玺的诏令,只有在这个层面上,刘悝才觉得袁氏是自己人。

  除了这件事情之外,所有的事情,都是袁逢和袁树作出的决定,与刘悝并没有什么关系。

  而就是这样一纸诏令,彻底否决了刘宏存在的意义,甚至让刘宏连继承他父亲爵位的机会都没有,这对于群臣百官来说,无异于一次大规模的“认知修复”。

  不过好就好在能站在这里的人不是既得利益者就是过往的利益得到了保全的人,他们没有理由也不会为了一个与他们没有什么恩义感情存在的废帝葬送掉自己的利益前途。

  所以,在这个基础之上,刘宏的存在意义被彻底的否定掉了。

  他成为皇帝的这几年被盖棺定论为【篡位悖逆】的行为,连同已经彻底覆灭的窦氏外戚一起,被钉在了大汉王朝历史的耻辱柱上,再也不得翻身。

  刘悝的地位由此得到了雒阳朝廷的正式认定。

  随后,群臣百官一同向刘悝跪拜、行礼,山呼万岁,正式承认了刘悝作为他们的君主的存在。

  再然后,刘悝正式宣布改熹平年号为正始年号,熹平元年即为正始元年。

  册封正室妻子王氏为皇后。

  册封九岁的嫡子刘礼为皇太子。

  值得一提的是,刘悝有妃妾十一人,现下存活的子女七十人,之前据说还有十几个孩子因病去世了,堪称东汉大仲马。

  他不过三十多岁,还不到四十,这种激烈的播种强度,甚至能和老刘的祖宗中山靖王刘胜相提并论。

  或许,这也是他的身体如此弱不禁风的原因之一吧……

  反正袁树私下里是这样揣测的。

  总之,刘悝成为皇帝的事情就这样被确定了,他的皇位和皇统正式确立,东汉帝国随之进入了新的纪元。

  而那之后的事情,就和刘悝没有太大的关系了。

  因为接下来的封赏、罢黜环节,都是袁逢和袁树做出的决定。

  以袁逢手握雒阳控制权的强制力和刘悝天子的名义,袁氏门生故吏、一心会集团与合作者团体这三大派系得到了政变成功之后最甜美的果实。

  他们充分享受到了这份荣光。

  尤其是袁树麾下团体,最开始,这个团体的身份是最低下的,平均年龄也是最小的,几乎没有多少人有官身,都是白身,最多有一个袁树门生的名号。

  但是这一波封赏下来,不单单参与进来的六千余人都得到了钱财、绢布的赏赐,一个个摇身一变都成了小富翁,还有六百多人得到了高低不一的官身,成功获得了官职。

  他们当中有人获得了朝廷部门的办事官员职位,有人得到了地方官府的正职、副职,也有人获得了中层、基层的军官职位。

  从雒阳朝廷部门到中央军队体系,从地方郡府到县府,反正只要是有空缺的位置,只要是能安插进入的地方,袁树都竭尽所能把自己麾下的核心人员们给安插了进去。

  尤其是在豫州、兖州、青州、徐州和冀州这中原核心区域,袁树都在竭尽所能的安插自己的人,使地方上遍布自己的势力,又以一心会集体意志为纽带将其连接在一起,试图创造出一个巨大的一心会权力网络。

  这就是他经营天下、改变天下的开始。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袁树的诺言也兑现了。

  他说过,这份荣光他不会一个人独享,他会让大家跟着他一起享受荣光,他会把自己得到的都分润给大家,让大家跟着他一起获得他们应该得到的东西。

  所以立下功劳的部下们的确人人都享受到了荣光,只不过受限于他们的资历与年龄,他们没有办法一步登天获得很高的职位。

  这次封赏中,除了袁树之外,收获最大的卢植获得了城门校尉的职位,这个职位是两千石。

  然后是廉达,获得了城门校尉司马的职位,一千石。

  接着是贾诩,尚书令,一千石。

  程立,尚书仆射,八百石。

  整体来说,袁树身边的部下们只有少部分人得到了一千石和一千石以上的职位,绝大部分人所得到的官职的等级都没有超过六百石。

  尽管如此,大部分人还是由衷的感激袁树兑现了他的诺言。

  因为按照他们的出身来说,他们这一辈子很有可能连个吏员都做不了。

  整个东汉帝国只有七千多名官员的编制,还有十余万吏员编制。

  吏员且不说,官员编制那是实实在在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在帝国财政走下坡路的情况下,只会减少,难以增加。

  且这些珍贵的官员编制基本上都被高门士族和朝廷权贵们包圆儿了,几乎不对外开放,别说普通百姓,就算是一方豪强想要混一个官职,那都是难上加难。

  对于这些跟着袁树冲锋陷阵的人们来说,这是不可能跨越的鸿沟,就算参军,侥幸取得了很大的战功,或许也只能捞个小官当当,然后很快就失势。

  就好像是曾经的刘备,依靠与黄巾军作战的战功,以白身得到了一个县尉的职位,但是也很快就失去了这个职位。

  因为他没有行贿,他没有按照这个王朝的既定规则来玩,这对于一个没有背景的人来说是致命的。

  可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他们选择了一个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掌控这个规则的人,跟随他,为他效劳,向他效忠,并且跟着他一起立下了功勋。

  然后他们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跨越了自己的阶层,完成了他们曾经想都不敢想的阶层飞跃。

第215章 宦官跌倒 袁树吃饱

  可以说,从此时此刻开始,袁树对于他们这群新贵来说就不仅仅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希望寄托了。

  也不仅仅只是一个会扶危济困、救人于水火之中的老大哥。

  袁树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且给他们的未来带去了剧烈转变的——领袖。

  袁树是一个能够给他们谋取利益且遵守诺言的慷慨的——领袖!

  没有人不爱这样的领袖。

  他们深深敬爱着这样的领袖,并且愿意为这样的领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他们相信他们的领袖能够为他们兜底、能够站在他们身后成为他们的依靠。

  他们是汉帝国的官员,但更是袁树这位领袖最忠诚的部下。

  如果要让他们选择,他们会把领袖部下的身份放在汉帝国官员之前,因为没有领袖,他们就无法得到这些官位。

  这些东西,不是东汉帝国给他们的。

  而是袁树给他们的!

  得到封赏的人当然是兴奋的,他们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跟了对的人,取得了胜利,所以他们将成为东汉帝国在下一个阶段的弄潮儿。

  可是对于那些站错了队伍或者没有跟随大部队的人来说,他们已经是过去式了。

  比如说前太尉李咸,比如说前司空宗俱,仅仅只是因为没有和正确的队伍站在一起,提出了些许的质疑,他们的政治生命即宣告完结。

  从十月初三到十月初六,李咸和宗俱为首的八人一直都被软禁在皇宫里,失去了人身自由,他们试图逃离,但是被看管的死死的,完全找不到机会。

  他们痛骂袁逢是乱臣贼子,痛骂袁树居心不良,但是没用,这更像是败犬的哀嚎。

  袁逢完全没有打算给他们任何还手的机会,已经发生了质变的袁逢非常清楚的知道,打击政治上的对手可能只需要一个晚上,也有可能一辈子都实现不了。

  如果他不够果决,如果他不够狠心,那么他拼上性命换来的战果可能就会被这些人分走一部分。

  所以尽管他和这些人当中的某一部分有比较良好的私人关系,尽管在党锢之祸期间他们还联手对付过宦官,尽管他有过犹豫和不忍——

  可是在这个袁氏专政即将来临的前夜,他还是下定了决心,将这些曾经的朋友一网打尽、推入深渊,结束他们的政治生命。

  这些试图为刘悝争取尊严和权力的人遭到了他的猛烈打击。

  他们被冠以【窦氏余孽】、【不认可新帝身份】的犯下政治错误的罪犯,全部失去了官位,被贬为庶人,并且还要服刑五年,五年之后遣回原籍,终身不再录用。

  李咸不再是太尉。

  宗俱不再是司空。

  其余六人也全部失去了职位,成为罪犯。

  与此同时,为了防止他们死灰复燃,袁逢还采用了袁树的建议。

  在这个确立袁氏专政时代框架的档口,利用最后的混沌契机,将官员队伍当中与李、宗二人关系匪浅的人一并罢黜,给他们一起扣上【不尊天子】的罪名,将他们利用权力构建起来的人脉网络一扫而空。

  如此空缺下来的职位全部填补上袁氏的门生故吏,袁树也从中分得一杯羹。

  铲除对手,壮大自己,这一手打击政治对手的操作之后,更进一步强化了袁氏家族的政治势力。

  袁氏专政的根基更加强壮了。

  相对于已经失败的宦官集团来说,这些人唯一好的一点就是他们没有丢了性命,他们还活着,他们自身遭到了禁锢,而他们的子孙后代没有受到影响,他们的子孙后代还有进入朝廷为官的可能。

  而那些跟宦官走得很近的人、那些在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则无一例外,都被袁逢判了死刑。

  宦官们在第二次党锢之祸期间所做的那些事情、所犯下的那些杀孽都会成为袁逢对他们下死手的最佳借口。

  宦官们在党锢之祸的这几年间对党人的屠杀、对地方州郡的摧残、对财富的掠夺已经彻底的把他们的路人缘败得一干二净,就算袁逢将他们全部杀死、一个不留,甚至毁家灭族,都不会有任何人提出反对的意见。

  从十月初二日晚间一直到十月初五日下午,其实整个袁氏举事大军还在皇宫里到处搜寻躲藏起来的宦官,甚至大有掘地三尺也要把宦官全部挖出来杀掉的架势。

  茅房里,马厩里,厨房里,树上,草丛中,甚至是池水里面,每一处可能藏人的地方都被他们搜遍了,而且也确实抓到了不少潜藏起来的宦官。

  有些宦官也确实有能耐,居然躲在了粪坑里面,被发现之后居然还用粪水泼洒士兵,试图以此逼退士兵们,争取逃跑的时间。

  当然,他们是跑不掉的。

  三千多名宦官最终被杀的一干二净,只有一个袁赦活了下来,从此隐姓埋名,不能再出现于世人眼中,就此成为一个活着的死人。

  他们的全部被杀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官员队伍当中的宦官亲信和军队当中的宦官亲信,还有地方上那些宦官们的亲朋好友、白手套也将一一遭到清算。

  他们人还没死,但是他们的财产都已经被分的差不多了。

  比如笑纳了三分之一宦官财产的袁树。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可以算是另一个版本的宦官跌倒、袁树吃饱。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袁树还真的要感谢那些宦官,感谢他们搜罗了那么多的财富,让他的整个计划可以立刻推行下去,而不必为财政问题感到为难。

  总而言之,随着宦官专政的结束,袁氏专政时代正式来到了。

  袁逢在众望所归之下,在封赏计划中成为了司空,正式登上了三公之位,并且正式获得了录尚书事的资格。

  也就是说,从此时此刻开始,袁逢就是这个帝国真正意义上的宰相。

  他拥有三公的崇高地位,也拥有地位低下的尚书令所拥有的真正的权势,他正式成为了这个朝廷的领袖,从今往后,就算没有刘悝这个难得的成年天子的诏令,袁逢也可以自主地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办成绝大部分事情。

首节 上一节 182/2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开局98k,杀翻苍云岭

下一篇:民国:打下东北,暴兵当球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