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第164节

  马车很快又回到了吴王府。

  刚一入府,便见姚广孝走了过来。

  “刚刚得到消息,黄子澄去了刑部,竟没有与刑部尚书杨靖做任何商量,便直接升堂,提审王弼等一干武将勋贵。”

  ……

  朱允熥离开后,方孝孺便开始收拾行李。

  要宣讲新的理论,释圣人之经,便不能呆在京师。

  而是要远离朝堂。

  他的行李,主要是几车书。

  虽然数量众多,整理起来却还很容易。

  到傍晚时分,就已全部装车完毕。

  随后,方孝孺带着家人与几名学生,离开了金陵城。

  临行之时,天边厚厚的乌云已散,夕阳在西边洒散晚霞。

  方孝孺的神色十分平静,与前来送行的少许友人,一一告别,而后才驱车离开。

  这个时光,今日已然走不了多远的路。

  但他还是坚持在今日出发。

  因为方孝孺心中,已经点燃了一团火焰,正熊熊燃烧。

  自金陵一路向西而行。

  期间许多儒生闻讯,都赶来拜会。

  尽管方孝孺已辞官不做,但他还是天下闻名的读书人。

  哪怕因吴王的事,而陷入争议,可天下间仰慕方孝孺的读书人,仍不在少数。

  身为大儒宋濂的弟子,又是宋濂门生中名气最大的人,以往的方孝孺,并不喜欢这种迎来送往,客套交谈,总是显得不近人情。

  许多人都觉得他自负有才华,学问高,便清高傲世。

  当然,面对名气大的大儒,人们还是能容忍他的孤傲。

  但这一回出京,方孝孺却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

  对每一个来拜会他的人,都极为有礼的接待,令人如沐春风。

  于是乎,前来拜会方孝孺的人,也越来越多。

  还有很多人想拜到他的门下,做他的弟子。

  家人们都以为方孝孺一定会拒绝。

  在此之前,他虽然也收了几个学生,可门槛要求非常高。

  像方孝孺这种大儒,不可能随便什么人都收入门下。

  不料,这一回,他竟然来者不拒。

  有人拜师,便欣然收下。

  自金陵往江西,千余里的路程,方孝孺走了两个多月。

  一路走,一路收徒弟,竟然收了几百名弟子。

  这些弟子都跟着他,因而所过之处,声势浩大。

  各地的豪绅,官吏、大地主,听说有大儒过境,都纷纷出来迎接,引为上宾。

  就这样走着,不知不觉间,洪武二十五年已过,新春翻过了严冬。

  这段时间,方孝孺一直在写文稿。

  但所写的内容,谁都不给看。

  外人也无从得知。

  他们一直走到庐山白鹿洞书院。

  这座自唐朝建立的书院,此时刚刚经历过元末战火的摧残。

  整座书院被一把火烧得只剩残垣断壁,尚未重建。

  但附近几百年传承的好学之风犹存。

  

  有乡绅出钱,在废墟中设立了学堂。

  虽然规模很小,却自有书香四溢。

  方孝孺便带着一众弟子门人,进驻了这座半是废墟半是书香的书院。

  此后他谢绝宾客,闭门不出。

  如此又过了月余。

  附近地界前来登门拜访的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大儒方孝孺来白鹿洞书院的消息,传遍了附近数百里。

  连山野乡民都好奇的赶来,想要一睹传说中大儒的风采。

  因为白鹿洞书院建在这里,这一带读书的风气,十分浓厚。

  便是大字不识的粗鄙乡民,对读书人也格外敬重。

  他们竭尽全力,也要送儿子入学堂读上几天书。

  方孝孺这种名动天下的大儒,更是令他们仰慕不已,争相传诵其人,其事,其文。

  一个月后,附近的乡绅集体前来。

  他们已经商量好了,决定集资重建白鹿洞书院,想请方孝孺出任书院的洞主。

  对于这个要求,乡绅们其实也没有抱多大的希望。

  毕竟,方孝孺不是本地人,而白鹿洞书院又大部分都成了废墟,人家大儒凭啥留在这里呢?

  重建,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只不过,对方既然一个月都没走,那说不定有希望呢?

  乡绅抱着试试看的想法。

  却不想,一直闭门读书不见客的方孝孺,竟然出关了,并一口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好,那我便在这里住下,和大家一起重建白鹿洞书院。”

  乡绅们顿时一个个喜出望外。

  有大儒出马,白鹿洞书院恢复往日的荣光,指日可待。

  这可是地方上的大事,家族里又能出几个读书人了。

  方孝孺又道:“我这一个月闭关读书,汲取书院几百年浩然之气,已明悟圣人之道。”

  “如今既然决定重建白鹿洞书院,我打算择日开坛讲学。”

  “凡有志向学求道之人,无论身份高低贵贱,皆可前来听讲。”

  此言一出,乡绅们更加欢呼雀跃。

  附近的读书人闻讯,纷纷赶来。

  因为不限身份,任何人都可旁听,且讲学的地点,又是在户外。

  到了正式开讲的那一日,现场竟是人山人海。

  慕名前来听讲的人,有数千之众。

  其中有官员,有乡绅,有邻近几个县的读书人。

  甚至,附近许多普通穷苦百姓,也都赶着来凑个热闹。

  平日里想听私塾的教书先生讲课,都极为不易,要支付高昂的学费。

  而今能听大儒开讲,就连不认得字的乡民,也得觉得不容错过。

  万众瞩目中,方孝孺迈步登上了讲台。

  喧嚣的人声安静了下去,几千道炙热的目光凝望过来。

  因为条件艰苦,前排的人坐在地上,后面的人就只能站着了。

  再远一点,四周的树上,断壁上,都爬满了人。

  方孝孺目光缓缓扫过四周众人,含笑点头。

  “我自幼读书,但从前却十分愚笨,一直未能明圣人之道。”

  “去年入京做官,而后再辞官,于起落浮沉中,心有所感。”

  “及至离京西游,感触便越深。”

  “可依然像是隔着一层窗户纸一般,始终未曾捅破。”

  “直到来到这白鹿洞书院,便忽然有了明悟。”

  “闭关一个多月,方明了圣人之道。”

  他平静而语。

  四周的人群,一个个便都激动了起来。

  尤其是请他留下的乡绅们。

  听方先生这话里话外的意思,今日必定会讲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圣人之道,天下人人皆推崇。

  可对其解释,却又各有不同。

  战国时就有儒家八派的说法。

  各派之间的观点大不相同,但却都自认为是代表了圣人的儒家思想。

首节 上一节 164/5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宰执天下,青梅是林黛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