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第177节
已经让老朱为之咋舌。
这也不能怪锦衣卫和检校汇报了假的。
他们还没有真没有。
毕竟,《大明日报》还处于高速扩张期,正在各地不断的开立分社,并用马车源源不断的运往各地。
印刷量也是每天都在刷新。
可现在距离锦衣卫密探和检校上次向老朱禀报此事,又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
印刷数量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每天一百万多的印刷量,再加上看了报纸的人相互间口耳相传,可以说,任何事情只要一见报,就是真正的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这么大的印刷量,需要耗费不少钱吧?”
老朱心中已经飞快的算了起来。
在他看来,印刷发行一份报纸,应该需要十几文钱,这已经是往低了算了。
卖四文钱一份,肯定是赔本在卖!
之前朝廷印刷邸报,每份的成本高达五六十文。
老朱也早就听说朱允熥将《大明日报》的印刷成本压得很低。
但再怎么低,十几文肯定还是要的。
一份十余文,一百万份,就是一千万文,计白银一万两。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则需要三百六十五万两。
算出这个数字兵后,老朱也被吓了一跳。
要知道,此时大明朝一年的赋税收入,也不过二千多万两白银而已。
其实大部分还是按粮食折算出来的价值。
《大明日报》虽好,但耗费未免太高。
不行,不能印刷这么多,太败家了!
老朱正待开口说,便听得姚广孝道:“每份报纸售卖价四文,成本约一文半,获利约两文半。”
“如今的《大明日报》,每日可获利二千五百余两白银。”
“以此类推,一年可获利九十余万两。”
“不过,《大明日报》还在不断扩展,用不了几个月,每日的发行量,应该可以达到两百万,甚至三百万以上。”
“贫僧估计,《大明日报》一年至少可获利两百余万两白银。”
声音落下,一旁的老朱已听得目瞪口呆。
一份报纸而已,一年获利两百余万两白银?
相当于整个大明赋税收入的十分之一?
这……这……这怎么可能。
“道衍,你休得欺君!”老朱的语气,骤然严肃起来:“朝廷此前印刷邸报,所需耗费咱是一清二楚的。”
“一份邸报,平均算下来,至少得五六十文钱。”
“就算熥儿有通天之能,将报纸的成本压到最低,可至少也得十几文一份吧?”
“一份报纸成本一文半?你怎么说得出口?”
“当咱是三岁小孩不成?”
……
第130章 老朱的担扰,姚广孝的请求!
老朱是一个很精明的人。
但他所受到的知识教育,却是残缺不全。
比如说,他对于算数非常在行。
国家赋税收入,支出,一厘一毫都算得清清楚楚。
但涉及货币金融知识,就开始抓瞎乱搞了。
对于办报刊的事情,也是如此。
老朱首先想的是朝廷邸报的发行成本。
却全然没有想过,邸报的情形非常特殊,与大规模发行的商业性报纸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贫僧岂敢欺君?”姚广孝拜道:“《大明日报》有详细的账目,陛下若是不信,可令人去一查便知。”
“纸张市价一文一张,但《大明日报》每日发行一百余万份,采购量极大。”
“从造纸坊进货,初时价格为三千文一万张。”
“如今已压至两千文一万张。”
“大明制造局成立后,正自设造纸坊,据预估,造价还能进一步降低到一千文一万张。”
“其他如油墨,成本也极为低廉。”
“再加上有吴王殿下的滚筒式油印机相助,一份报纸平均成本一文半,已经很高了。”
“若不是吴王殿下坚持将报纸从四版增加到八版,加上给工人的薪水极高,以及销卖报纸人员的提成,还有销往全国各地所需的运费等等,若一味压低成本,一份报纸,成本甚至可以压到一文以下。”
姚广孝侃侃而谈,将账目都详详细细算给老朱听。
《大明日报》的成本能压得如此之低,实际上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那便是大规模生产下的工业化。
朱允熥通过种种措施,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报纸的工业化生产,并不断改进,成本自然很低。
不料,老朱竟是越听越怒,龙眸内杀意弥漫。
“原来印刷报纸的成本竟如此之低。”
“可朝廷印刷几百份邸报,却要花费数十两银子,折合一份邸报五六十文,这些钱,都是花到哪里去了?”
“是不是都被他们贪墨了?”
“该杀!”
“咱要将印制邸报的官员,全部抄家砍头,剥皮充草!”
老朱怒意冲天而起,杀气腾腾。
姚广孝连忙劝道:“陛下,邸报成本高,应该与贪墨并无关系。”
“邸报所载,乃朝廷机要,各项环节,都需要专人负责。”
“再加上印刷量极小,造价高昂,亦属正常。”
不错。
邸报仅仅只印了几百份。
但作为朝廷机要报刊,要严格摘取奏章和皇帝的批示,要做各项保密工作,光是工作人员,就有几十人之多。
人员的薪水开销,便不是一笔小数目。
可印刷量又这么少,每一份报刊的成本,当然就高到天上去了。
说白了,如果邸报如果只印刷一份,那它的造价,就该是几十两银子一份。
这与官员的贪墨并无任何关系。
大批量印制和少量定制,成本本身就无法进行简单的对比。
何况邸报还有额外且高昂的保密开销。
姚广孝好说歹说,将邸报所需的各项支出与老朱详细算了一遍,才让老朱的怒火慢慢平息下来。
不过,老朱的注意力,又到了另一件事上。
“每年两百多万两银子,熥儿准备怎么花呢?”
这可是相当于朝廷一年赋税收入十分之一的银子啊!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朝廷收上来的钱,该怎么开支,其实很早就确定了。
很多开销,都是固定不变的。
银子只是经一下手,就得花出去。
真正能自由支配的银子,也就两三百万两的样子。
若非如此,老朱之前也不会一直将目光盯在新印宝钞上面。
骤然增加了两百多万两银子,几乎是增加了一倍的可自由支配收入,也难怪老朱会关心起来。
按理说,这笔钱是朱允熥私人赚的,与朝廷没啥关系。
毕竟,办报刊的事,老朱只是批准了,并没有拔银子给他。
都是朱允熥用亲王的俸禄,自掏腰包办的。
如今盈利了,当然也应归他所有。
可是,老朱又想,这天下将来都是朱允熥的,那反过来说,朱允熥的钱,不就是朝廷的钱吗?
询问他该怎么花,一点毛病都没有!
“吴王殿下说,这笔钱,一小部分用在探听司。”
“其他的,用于成立一个情报局,专司打探世界各国的情报。”
“如今大明对北元的情报,主要由驻守边疆的藩王负责。”
“由此造成朝廷耳目失灵。”
“吴王殿下以为,将来应全部收归朝廷。”
“除了北元之外,还有周边其他诸国,如倭国,安南,乃至海外南洋等。”
“吴王殿下希望广撒耳目,遍察天下之事。”
上一篇:红楼:宰执天下,青梅是林黛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