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第207节
至于批阅,也十分方便。
首先是大部分奏章所禀报的内容,只是告诉皇帝知晓,实际上并不需要皇帝亲自批阅。
六部和其他有司衙门自己就会处理。
所谓的皇帝批阅,也无非是在上面写一个“知道了”。
这种奏章,在简报上汇集起来,朱允熥一样的批阅。
比如地方几十名官员上奏章分别报灾,批示该怎么处理就行了。
本来就是一件事,用不着分别做不同的批示。
再加上看的又是简报,效率可以说提升百倍都不止。
其他的奏章,也是同理。
除了摘取的奏章简报之外,他每天还会看探听司汇聚起来的情报,同样也是一份简报。
正好与奏章里面的内容互为对照。
既能防止官员在奏章里面谎报消息,又刚好印证探听司的情报打探能力。
若官员呈上来的奏章和探听司上报的情报内容一致,则基本可以判断为真。
否则,就要好好复查一下了。
看完这两份简报,可以说,朱允熥对整个大明的动向,都一清二楚。
这实际上是后世现代国家通行的措施。
相比封建时代的大明,后世现代国家治理的复杂度何止是增加了百倍。
国家元首每日需要处理的事务之多,更是这个时代的人难以想象的。
一般而言,后世现代国家会由情报部门,国家安全部门等汇编重要情报信息,供国家元首了解情况。
比如说,鹰国的大统领,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情报局递交的《每日简报》,让其对国内乃至全球的事务,都有清楚的了解。
若非如此,若是按老朱之前那种低效的方式,一件件批阅奏章,后世的国家元首累死也处理不完。
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朱允熥正是从中得到启发,才将这项措施,引进到了大明。
老朱需要没日没夜的007才能完成的工作,他一个小时就做完。
接下来便能闲哉悠哉的享受生活了。
今日的《每日简报》并没有太多重要的事情,朱允熥利用吃早餐的间隙翻阅了一下,接着又随手批阅完毕。
他的心中浮现出筹谋已久,即将实行的另一项重要计划——招募并训练新军。
要开启对倭寇乃至倭国的战争,靠大明原来的旧式军队,是行不通的。
并不是说打不赢。
大明建国不久,士兵们都是百战精兵。
将领也是久经沙场考验的老将。
这个时代的大明军队,打赢倭寇还是不成问题的。
只是那样做太低效了,会造成大量的伤亡,以及财政上的沉重负担。
朱允熥想干脆利索的将倭寇全部剿灭,令倭国从此臣服,便需要一支全新的军队。
一支大明从未有过的强大海军!
他要让这支军队成为大明最锋利的剑。
兵锋所指,整个世界都将在大明的坚船利炮下颤颤发抖,为之臣服。
……
第148章 大明的第一支海军!
大明军事学院招募新兵的消息传出,整个金陵城都沸腾了。
自宋代开始,民间便有了“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说法。
即使是今天,大明初立,武人的地位还相对较高,军户却仍然被世人所瞧不起。
曾经有一个县,因为其境内有人接二连三的伪造大明宝钞,老朱一怒之下,下令将全县的所有百姓,全部贬为军户。
换句话说,从普通百姓转为军户,在这个时代,被视作是一项严厉的惩罚措施。
士兵的地位之低,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这只是对最底层的士兵而言。
对军官们来说,则是全然不同的逻辑。
手握重兵的武将,无疑是民间百姓敬畏又羡慕的对象。
便是一名百户,或者更低一级的总旗,也绝对是寻常百姓惹不起的存在。
即使对文官来说,此时的武将勋贵,其地位也远远高于他们。
被人瞧不起的,只有最低一级的士兵。
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时代的大明军户,多多少少有点奴隶制的味道。
一级一级的军官,便是一名名或大或小的奴隶主。
最下层的士兵,则是他们任意驱使的奴隶。
百姓们不愿意成为士兵,也就成了理所应当之事。
可大明军事学院招募的新兵不一样。
金陵城乃至整个大明,谁不知道大明军事学院是什么样的存在!
皇太孙亲自担任院长,连燕王、梁国公等皇亲国戚都在里面读书做学生。
此前最低也得指挥使这一级别,才能获得进入里面读书的资格。
而现在,竟然要招募普通士兵加入。
虽然明言学员毕业后仍只是寻常军士,或者低阶军官,但谁都能看出来,不会这么简单。
进这样的学校,做皇太孙的学生,与燕王、梁国公等人成为同学,将来的前途,必定不可限量。
何况招募简章上面,写得清清楚楚,一经录取,待遇从优。
学生入学即是士兵,能享受每个月二两银子的俸禄,且入学及从军期间,皆由朝廷提供免费的食宿。
这可不是一笔小钱。
这个时代在地主家长年做长工,一年做到头,能获得的报酬也不过八两银子。
每月二两银子,一年便是二十四两,足足是给地主家当长工的三倍。
而且,大明军事学院的伙食,肯定比地主家给长工的伙食好得多。
更别说,长工一辈子都看不到出人头地的希望。
可进入大明军事学院,一旦表现优秀,将来建功立业,那就真的是翻身把歌唱了。
更重要的是,这次招募军士,不设任何限制。
只要不是犯人,无论是寻常百姓,还是军户军士,皆可自愿报名。
一旦通过入学考试,即能成为大明军事学院的第一期士兵学员。
对普通百姓来说,这无异于是一步登天的机会。
消息传出后,前来报名的人,迅速便将大明军事学院门口附近的几条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当然,反应最快的,其实还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勋贵功臣子弟。
许多勋贵功臣的儿子众多。
并不是每一个儿子,都能承袭爵位的。
一般而言,除了长子之外,其他儿子只能自谋出路。
当然,有祖辈的荫庇,他们通常还是能谋得不错的生计。
然而,那又怎么比得上进入大明军事学院读书呢?
有小道消息传出,第一期大明军事学院的士兵学员,极有可能由皇太孙亲自教导。
换句话说,虽然招募的是士兵,但实际却是作为军官培养的,只要入学,就是皇太孙的亲传弟子。
这绝对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因此,无论之前是何等纨绔子弟,此际大多都被家长赶来了大明军事学院,报名参军入学。
大明军事学院内,从各处调配来的考官,正在严格按照朱允熥制定的考试标准,组织进行入学考试。
大体上来说,分为文化测试,体能测试。
没错!
大明军事学院要求每一个入学的学生,都必须接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能读书识字。
对后世来说,这项要求很低。
但对这个时代来说,却是直接卡住了大多数的人。
所幸的是,符合要求的人,也并不少。
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会走上科举之路。
这是因为科举对文化水平的要求很高。
在民间,还存在大量送孩子读过一两年书的人。
让孩子认识几个字,长大了不会成为一个睁眼瞎。
这是许多百姓家长的心愿。
培养一个能中科举的书生很难,普通人家根本负担不起。
但是,在孩子七八岁,十来岁的时候,送孩子去学堂念几年书,完成基础的启蒙教育,不少普通百姓家庭咬咬牙,还是能负担得起的。
连朱元璋这种家里穷得叮当响的人,都能通过入庙当和尚而读书识字。
上一篇:红楼:宰执天下,青梅是林黛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