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第313节
窗户上皆是透明的玻璃。
刚进申城时,老朱便被这里的独特建筑风格,尤其是所用的材料深深震撼。
只不过,因为大明远征北元获胜的消息传来,因为心里纠结着自己治国水平到底行不行,故而暂时忽略了这一切。
如今再细看申城的一切,顿时又有若一个“好奇宝宝”。
“这些东西,那个‘逆孙’都是怎么想出来,怎么造出来的呢?”
老朱喃喃道:“有好宝贝也不知道孝顺一下爷爷,还偷偷瞒着咱,造出了一个新‘申城’,哼……”
他用手抚摸着透明的窗户玻璃。
其实,在金陵的时候,老朱并非没有见过此物。
只不过,在老朱看来,这种东西虽然好,但如此稀罕的宝贝,肯定造价不菲。
故而,当有人提议将皇宫里的窗户都换上透明玻璃的时候,老朱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怎么能如此奢靡享受呢?
太不应该了!
身为帝王,当为天下典范,做天下人的楷模,应该生活简朴。
窗户装上透明玻璃,取代原来的纸糊或布料,虽然能让房间变得更亮堂,住起来更舒服。
但要花很多钱啊。
如果将皇宫的窗户都换上玻璃,肯定是一大笔开销。
还有官员们,特别是那些勋贵功臣看到,不得有样学样,也给自家的窗户装上玻璃吗?
奢靡浪费之风,就此而起!
所以,老朱坚决不装。
然而,在申城,所有新建的房间窗户,清一色都用上了透明玻璃,顿时让老朱的心一下子变得愤愤不平起来。
咱堂堂大明皇帝,都没有能用上的稀罕宝贝,结果民间的普通百姓倒先用上了,简直就是倒反天罡。
老朱心里能舒服才怪了。
此时,他早就忘了,是自己明言拒绝,甚至还说,再有敢言给皇宫窗户装玻璃者,定斩不赦。
“也不知道这玻璃究竟造价几何?”老朱默默盘算。
应该不会太贵。
要不然,也不会给申城的房屋都装上。
如此说来,皇宫的窗户,早就该换了。
“看来,有空得多去那个大明制造局转转,他们造出来好宝贝真不少。”
老朱心里想着。
他此前收到过不少关于大明制造局的情报。
也亲眼看到了大明制造局造出来的水泥,还有枪支和大炮。
但人老了,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就会自然而然的衰退。
若是搁在年轻的时候,老朱恐怕三天两头便往大明制造局跑了。
可而今,别人多次说起,他都兴趣寥寥,一直未曾太过关注。
今日来申城,所见所闻,给老朱带来的冲击太大,才忽然发现自己从前好像一直忽视了什么。
“制造局造的火器,真有那么厉害?不费多大的力便平定了倭国,如今又降服了北元。”老朱想起了此事,又突然问道。
“那是真厉害。”吉垣笑道:“是太孙殿下厉害,开设了制造局,才造出那般厉害的火器,那些枪支和大炮,陛下不是也见过吗?真真是威力不凡啊!”
老朱横瞪了他一眼:“你别整天就知道夸那个‘逆孙’。再这样下去,咱就把你从身边赶走,让你呆到他身边凉快去。”
吉垣忙道:“那可不行。奴婢自打跟了陛下,便没想过再去跟别人。陛下可千万别跟奴婢开这样的玩笑。”
老朱冷哼了一声,转而道:“制造局的枪支和大炮咱是见过,但咱还真没有想过,那玩意儿有这么大的威力。”
“那个‘逆孙’为制造局花了三千万两银子,看来,这钱倒是没有白花。”
他顿了顿,又道:“等咱回了金陵,要多去制造局转转,以前倒是有些小瞧了。”
“陛下日理万机,自然不可能事事都顾到。”吉垣笑道:“都是奴婢们的罪过,没有早些提醒陛下。”
老朱没有接他的话,目光从凝望着窗外,道:“这没有城墙的城市,也是稀罕得很啊,连宵禁都不禁,任由百姓晚上在外面活动,他就那么笃定,不会有盗匪在晚上来打家劫舍吗?”
吉垣笑道:“如今咱大明蒸蒸日上,一片欣欣向荣,倭寇盗匪都被清理得干干净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哪里会有什么人来打家劫舍啊。”
老朱没有作声,仍是看着外面。
许久,蓦然开口。
“让锦衣卫的人轮流休息,派一部分人晚上出去探一探情况,回来向咱禀报。”
既然决定探明申城的秘密,就要全部都探清楚。
吉坦当即去传令。
第二天一早,老朱来到了酒楼大堂。
他从来没有睡懒觉的习惯,不管何时都是早早起床的。
锦衣卫已经派了出去,跟踪掌柜的去哪里进货,价格几何。
老朱自己,则亲自来大堂观察,来酒楼的客人,以及他们都花费了多少钱。
“黄酒进价十六文一斤,茴香豆八文一斤。”
“雇佣帮工六个,月银共计六两。”
“酒楼租金一月十两。”
“一斤黄酒十六两,成本价一文一两,茴香豆成本二两计一文。”
“二两黄酒,二两茴香豆,进价共计三文,售价八文,毛利五文。”
“酒楼有客房……”
……
“以今日的客人数量计算,酒楼扣除各项成本开销,一日可盈利一两左右。”
算清楚账后,老朱惊得目瞪口呆。
原以为这家酒楼赚不了多少钱呢,没想到,竟然有如此之高的利润。
一天赚一两,一年就能赚三百多两。
这收入,可比大明五品官员的俸禄高多了。
经营一家酒楼,居然如此赚钱?
接下来,老朱又开始计算周边的酒楼,茶肆,布店乃至摊贩们的收入和支出。
并将其统计汇总。
除了开店的商人以外,老朱还计算起维持申城正常运转所需要的银钱开支,从路灯照明的费用,再到治安巡逻的支出等等。
朝廷要为申城花费多少钱,又能有多少收入。
越算越是心惊,越算越是深感意外。
“原来路灯的成本开销,竟然远远低于其夜间带来的收入。”
“原来拆掉城墙,能使交通顺畅,减少人员在路上的消耗开支,降低成本。”
“酒楼的客人越多,生意越兴旺,店家的成本就越低,因为更多的客人,摊薄了成本。”
“黄酒销量越高,生产得越多,生产成本就越低,黄酒的价格也越低。”
……
老朱像一个发现了大秘密的小孩子,不断计算着成本,开支,生产效率,并分析其原因。
开始只是想和“逆孙”较劲,找出“逆孙”所建设的新城里面,潜藏着的治国之迷。
但后来却是越研究越觉有趣,一个以前从来不曾发觉的新世界,在老朱的眼前,缓缓打开了大门。
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如何降低生产和运转所需的成本,城市的规模效应,是怎么帮着大家提高收入的……
凡此种种,一一记录,并作分析。
“这里面有大学问啊!”
老朱在纸上做着记录和分析,并不时写上自己的心得。
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一名雇工在单位时间内能生产出更多的东西。
如此一来,即使是以更低的价格出售,所赚的利润却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提高。
这促使老板为了赚钱,而去雇佣更多的人。
而为了尽快招募到足够的人手,不得不采取提高工钱的办法。
拿到更多工钱的雇工们也有了闲钱去消费,使得商品的销量上升。
又进一步刺激生产的扩大……
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
物价没有上涨的原因是生产规模扩大了,生产效率提高了,供应量上升了。
不止如此,还有技术水平的提高。
他们采用了更好的办法来纺布,铸铁,酿酒,制造各种各样的东西……
这些新的技术,大多数是从《科学》杂刊上学到的。
老朱仔细分析着。
一项一项地算着账。
他算账的本事,可是很强的。
如果朱允熥在这里看到老朱所写的内容,一定会大吃一惊。
上一篇:红楼:宰执天下,青梅是林黛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