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第337节
要怎么施行呢?
无论怎么做,都会极大的损害既得利益者。
说白了,他们就是更愿意利用资源优势来封锁下层的上升之路,固化阶层。
宁愿最后被造反推翻,也不愿意自己主动放弃下位。
朱允熥要让底层都有饭吃,可以通过增加国家的粮食总产量来实现。
这一点在以前看起来遥不可及。
但随着一系列国策的推行,如今想来,这似乎也不是多难。
可要让底层精英都能脱颖而出,则不一样。
因为这意味着将有大量统治阶层掉落下去。
这件事的难度,就在于它会让统治阶层人人自危。
封锁底层上升之路,或者只留下极小极小的通道,是符合所有上层阶级利益的。
直到最终封锁不住,王朝被推翻或取代,统治终结。
但历史之所以不断重复,就是因为人性的弱点都是相通的。
人性有一样的弱点,历史也就会不断循环往复。
杨士奇一拜,道:“太孙殿下天资横溢,举世无双。”
“时至今日,朝堂上也再没有敌手。”
“但自古帝王治国理政,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某一个权势人物。”
“而是无处不在的利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往利往。”
“争夺储君之位,太孙殿下只需要打败一两个敌人。”
“可依太孙殿下的想法,变革根本制度,太孙殿下要面对是,是整个朝堂,乃至由此而下,错踪复杂的各方势力。”
“昔日太宗皇帝南征北战,所向披靡,争夺天下,何等天纵英才,却奈何不了小小的‘五姓七望’。”
“今日太孙殿下若要变革,所面对的反对势力,较之‘五姓七望’,又何止强了千倍万倍。”
“唯有垂拱而治,不闻不问,暗中布局,方有获胜之机。”
朱允熥深吸了一口气,道:“你所说的,我又何尝不知道呢?要不然,去白鹿书院讲学的人,便不是方孝孺了。”
方孝孺并没有在朱允熥的手底下做过官,更没有被朱允熥提拔重用。
朱允炆认为方孝孺被朱允熥收买,那只是他自己的认为。
天下人并不这样认为。
否则,方孝孺也没道理弃官不做,离京而去。
跟在太孙殿下身旁,可是前途无量。
朱允熥用方孝孺去讲学,便是希望撇清方孝孺的理论与自己的关系。
哪怕是现在,他已大权在握,仍然不能沾上。
杨士奇说得没错。
如果只有一个敌人,那不管对方多强,总有办法对付。
但如果敌人是庞大的集团,而且其势力无处不在,那就难了。
说到底,皇帝身为最高统治者,也是统治阶级的代表。
若皇帝背叛统治阶级,那就真成了“陛下何故造反”了!
“太孙殿下用方孝孺,确实是一着好棋。”杨士奇道:“他的讲学,已经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恐怕朝廷不得不做出点反应了。”
朱允熥抬了抬眉,道:“若继续置之不理,又会如何呢?”
在朱允熥看来,不闻不问,任这一理论继续发酵,就是最好的。
杨士奇摇了摇头,道:“若朝廷再不问,只怕也会有地方官吏出手将其逮捕,罪名都是现成的,‘擅改圣人之言,妖言蛊惑民众’。”
“一旦那样,我们反而会陷入被动。”
或真发生了那样的事,是不是将他释放,又该如何释放,都将会摆在朱允熥的一个大难题。
如何给方孝孺定罪,定多大的罪,都会暴露他的意图和倾向,从而引起反对者的警觉,给未来的改革带来制造更大的障碍。
“眼下太孙殿下又要量天下土地,恐怕有心人会将其与方孝孺的讲学联系在一起,以为太孙殿下要分天下之田地,从而引发更大的慌乱。”
杨士奇补充了一句。
朱允熥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此事也并非毫无办法。眼下太孙殿下手中还有一张牌。”杨士奇低声道:“黄子澄和足利义满关押了这么久,朝廷也该审理了。”
……
第229章 激烈争论!老朱的杀机!
申城。
繁华依旧。
繁忙亦如从前。
城市与农村不一样。
并没有农忙或农闲之分。
就如同一台永不知疲倦的巨大机器,日夜不停地运转着。
申城的建设仍在加速。
城市的面貌每天都在变。
日新月异。
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
秋收过后,许多之前被家中农活缠住,无法脱身的人,也得空赶来了申城寻事做。
给原本便繁荣的申城,又添加了一把火。
老朱的经济研究还在继续。
自收到‘朱孙’的来信后,他大受启发,研究中也加入了新的方法方式,变得更加科学,分析得深入更细致。
“像银行收白银一样,将粮食都收进新建的粮仓里面,由此减少雀鼠虫蚁以及受潮霉变带来的粮食损耗,此一条可使大明的粮食损耗减少五分之一左右。”
“原来的富户大户大量储粮,也会使产粮后的粮食实际供应减少五分之一。如今存在粮食署的粮仓里,这部分又可以充分利用起来。”
“有此两条,大明今年到明年的粮食供应绝无问题,只多不少。”
“更绝的是,粮食署将粮食分为新粮,次新粮,陈粮,次陈粮,老陈粮五等,不同等的粮食分别给出不同的价格。”
“存进去的粮食,按规定的时间折旧,未达折旧时间则是存新粮,取新粮。”
“如此既能使存粮人放心,不致于存新粮进去,却取出老陈粮。”
“对管粮仓的官吏,也有明确的标准要求,可以防止他们利用新旧粮的差价,从中套利。”
“妙啊!妙啊!”
“还有这一条一条详细的规章……”
老朱细细看着粮食署出台的管理规定,只觉极为细致周详,面面俱到,令人拍案叫绝。
“那位叫‘朱孙’的人,实非常人,有盖世之才,竟然能想出如此绝妙的法子。”
如今,老朱已经和‘朱孙’先后通信好几次了。
越来越觉得这位“笔友”见识不凡,知识广博,言论每有真知灼见,实平生所仅见之奇人。
旁边,吉垣笑道:“他再厉害,还不是依仗着陛下给的启发,才能想出那些法子嘛?”
“说到底,还是陛下英明。”
老朱微微怔了怔。
细细想来,似乎还真是如此。
每次都是自己先抛出一个问题,提出一点看法,对方再补充完整,论证周全,并提出解决之法。
如此说来,还真是自己在“牵着”对方走。
自己比他还要更高明一筹!
想到这里,老朱不由得伸手摸了摸胡须,得意不已。
又连连挥手,谦虚道:“不能这么比,咱都治国这么多年了,对朝中的事情门清得很,对怎么治国也早就有了经验,他还是一个小编辑,这么比对他来说,不公平啊!哈哈哈哈!”
他站起身来,负手走了两步:“咱要好好培养他,给他积累更多的经验,让他想得更深更远,如此将来方能成大器。”
“说到底,咱还不是为了那个不成器的‘逆孙’操碎了心,想着给他留点人听用。”
吉垣在一旁帮老朱收拾着房间里的东西。
申城酒楼的服务十分贴心,按例每天都有服务员进来打扫房间。
但老朱一行人毕竟不是普通人,又怎么会允许外面的服务员进来呢?
刚一住下,便直接拒了。
随行护卫毛手毛脚的,不太会侍候人,吉公公也只能自己亲自动手。
“说起来,那个‘朱孙’好生奇怪,他提的那些建议,是怎么让太孙殿下都采纳的呢?”
吉垣一边整理桌上的物件,一边好奇问道。
“聪明人嘛,总是有办法的。”老朱笑道:“咱那个‘逆孙’,搞了一个智囊团,以备咨询政事都。”
“智囊团的人,无品无职,也不是朝廷里面的命官。”
“就是一些《科学》期刊的编辑,制造局的技术专家,国子监的老师,还有大明银行里研究经济的人等等。”
“让这些人写治国理政的文章,汇篇成册,再上呈‘逆孙’,以供参考。”
上一篇:红楼:宰执天下,青梅是林黛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