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第348节

  他此前从未有想到过的角度。

  对方孝孺的理论,老朱深感厌恶。

  但是,对其他读书人,老朱也不喜欢啊!

  只不过,一直以来,在老朱眼中,禁锢读书人的思想,统一他们的认识,对大明的统治是有利的。

  这也是他长期采取的策略。

  就连科举,老朱也大刀阔斧的进行了改革。

  将原来的考试范围大大缩减,死死盯着“四书五经”考。

  不许涉及其他的内容。

  在老朱一惯的认知中,“洗脑”比什么都重要,要给天下读书人灌输“绝对正确”的思想认识。

  但朱孙的来信,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

  读书人的思想认识统一了,他们彼此之间不争论了……那他们就有了共同的敌人——皇帝!

  这一刻,老朱又想起了当年的移孟事件。

  当年自己下令将孟子的牌位移出孔庙,最终又在天下读书人的激烈反对中,不得不再次恢复。

  还有“郭桓案”、“空印案”……这两大案件,都是集体作案。

  而犯案的人,却都是文官。

  大明朝的未来,是一定要用文官治国的。

  曾经随自己打江山的淮西勋贵,迟早都要退出历史的舞台。

  这是必然的选择。

  因为任何一个走上正轨的国家,都绝不可能让武将治国。

  真让武将掌控朝堂的大权,后世的皇帝就该日夜不安了。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打完了天下,大部分武将就该退居二线。

  可以马上打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

  若真让武将掌握大权,那江山能三四十年稳定不倒,都是奇迹了。

  不可能长治久安!

  有几百年的王朝寿命。

  毕竟,“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的道理,大老粗的武将们,也是很懂的。

  文官治国,是必然之路。

  也是唯一的选择。

  武将可以重用,国家也不能没有武将。

  但治国,必须也只能是文臣。

  可怎么约束文臣呢?

  老朱此前的想法,一直都是禁锢思想,让他们学圣贤之言,学四书五经,让他们牢记君臣之道。

  可儒家思想里面,本身也藏着不少对君主不利的思想。

  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再比如“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还有“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等等。

  而且,哪怕是帝王,也无法将这些儒家思想内容彻底抹除。

  统一了读书人的思想,使得天下读书人不再争论了,却会让他们将矛头一致对准皇帝。

  他们会紧密团结在一起,架空皇权!

  对啊!

  确实会是这样!

  老朱想到这里,越想越是后怕。

  没有想到自己无意间,却是为大明朝种下了一个天大的隐患。

  朱孙说的,太有道理了。

  必须在天下读书人中制造分裂,不能让他们统一思想!

  方孝孺的理论,不管是对也好,错也好,只要他能让天下读书人继续争论下去,那对于维护皇权,维护朱家天下,便是有利的。

  君主可以利用两派的矛盾,坐山观虎斗,左右逢源,用读书人制读书人。

  这才是统治之道。

  相反,若让程朱理学一统天下,事情就麻烦了。

  表面上看起来,这会让矛盾暂时消失,让朝堂再无争论,变得很安宁很稳定。

  可这却是给大明的未来埋下了无法想象的大祸患!

  “不能贪一时之功,而给后世子孙留祸啊!”

  老朱拿着信,喃喃自语:“幸亏咱那日听到力工们的争论,没有立即派人去传旨将方孝孺抓起来杀了。”

  “此人对我大明,还大有用啊。”

  “让读书人去争……对……就要让他们争!让他们斗!”

  “这个朱孙,当真是非常人也!天降此人给我大明,是要助我大明大兴啊,哈哈哈哈!”

  ……

第236章 统治的艺术!多谢相助!

  自古至今,儒家思想与君权的关系便十分复杂。

  儒家尚“礼”。

  对维护君主专制十分有利。

  但其中也不缺少对君主的制约之意。

  一直到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和“大一统”之说。

  实际上是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极大的改良,使其对君主制的维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这样的改动让统治者十分满意,然后,才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可此前的儒家八派,并没有消失。

  儒家内部不同的思想争论,还在继续。

  圣人说过很多话,可该怎么解释,却是一件很值得商榷的事情。

  “代圣立言”,一直都是天下读书人的至高追求。

  如何驾驭儒家,使其为自己所用,也始终是历代君主必修的功课。

  朱允熥此前并没有想过太多。

  他劝方孝孺去讲课,去开儒家新学,只是为自己未来的改革做好思想建设,铺平道路。

  可这次,齐泰和黄子澄的事情,给了他启发。

  黄子澄关在刑部大牢,层层防护,守卫森严。

  按理来说,是绝无可能接触无关外人的。

  然而,齐泰竟然能自由出入,与黄子澄密谋,写出这么多陷害别人的供词。

  为黄子澄和齐泰提供方便的人,便绝不是一个两个官员,而是许多人一起联手。

  对掌权者而言,下面的人联手欺瞒自己,是非常危险征兆。

  这时候的朱允熥,突然意识到一件事。

  自程朱理学以来,儒家对人们的思想禁锢,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按理来说,此时的朝堂,应该是最稳定的。

  因为大臣们的思想和认知空前统一。

  但实际情况刚好相反。

  在历史上,有明一代,东林党争不断,儒家读书人与皇权的矛盾不断激化,难以平息。

  后世的皇帝又不得不放出司礼监,重用厂卫来对读书人进行制衡。

  最终搞得朝堂乌烟瘴气,大明走向衰败。

  明实亡于党争!

  简单的几个字,却是非常沉痛的历史教训。

  为什么统一了思想认知的大明,反而党争更加厉害了呢?

  因为没有了外部的矛盾,内部矛盾就无法转移。

  读书人都成了同一派别,那就变成了他们集体与皇帝斗……长此以往,不亡才怪。

  所以,让思想派别有不同,有割裂,表面上看起来,会造成混乱……

  但实际上,放到长期的角度,对统治稳定而言,反而是有利的。

  正如后世社会也有左派和右派之争一样。

  如果内部没有斗争,那大家就会将矛头一齐对准最高统治者。

  君主要让儒家治天下,就需要儒家内部保持分裂。

  太监是皇权的化身,扶持太监去和读书人斗,等于皇帝亲自下场。

  这对于统治来说,实际上是非常不明智的。

首节 上一节 348/5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宰执天下,青梅是林黛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