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第364节

  无非是要让自己做到别的官员无法做到的事情!

  倘若做不到,等待自己的,恐怕就是问罪下狱,刀斧加身了。

  正途出身的官员,对此都躲之不及。

  但自己本就是烂命一条,拼死也要搏一个前程出身,当然也愿意赌这一把。

  一念及此,纪纲当即开口道:“草民愿立下军令状,一年之后,若不能将天下的盗贼都清剿干净,负了太孙殿下的厚望,愿领千刀万剐之罪!”

  够狠!

  朱允熥在心中暗暗赞许了一句。

  “行,你的话,本宫记住了。”

  “以后你就不再是草民,也不要再自称草民。”

  “下去做准备吧,从明日起,便正式走马上任。”

  纪纲应道:“是,卑职遵命!”

  他再度磕头行礼,然后方恭恭敬敬地退了下去。

  ……

  “纪纲此人,确实是一柄锋利的刀。不过,太孙殿下也要小心被此刀所反伤。”

  纪纲离开后,姚广孝出言提醒道。

  有野心有能力是好事。

  但若是为人没有底线,事情的性质就起变化了。

  如杨士奇这样的读书人,虽然也追求功名,却绝不能接受出卖自身的尊严和道德底线。

  假如朱允熥对他动辄打骂,侮辱人身,那杨士奇会宁愿放弃出人头地,放弃建功立业的机会,也不会给朱允熥卖命,效忠于他。

  可纪纲却不一样。

  只因朱高煦能给他带来上升的机会,不管朱高煦如何对待他,纪纲都能忍受。

  他心里到底怎么想,没有人知道。

  至少表面上,任打任骂,始终装出无比恭敬的样子。

  这样的人,往好了说,叫“能忍常人所不能忍”。

  往坏了说,叫“没底线”。

  一个毫无底线,为了往上爬能忍受一切的人,他的人生目标,一定不会是甘为人臣,一辈子效忠于某个人。

  而会想着自己有一天,能爬到最高的位置。

  所以,他才能无底线的忍受一切。

  简而言之,这样的人,天生反骨!

  相反,愿意甘居人下,一辈子当谋臣的人,他一定会划出底线,挑选一个对自己足够好的“领导”。

  朱允熥想起历史上的纪纲,在被朱棣重用,权势滔天之后,渐渐变得不可一世,暗中阴养死士,蓄藏数以万计的兵器和盔甲,秘谋造反,最终被朱棣处死。

  不得不说,老和尚的眼光很毒。

  此时便一眼看出了纪纲的问题。

  但朱允熥对此早已知晓,笑道:“大师只管放心,我对此心知肚明,既用此为作刀,便会好生掌驭。”

  “若有朝一日,该要弃之不用时,亦会抛弃。”

  姚广孝双手合什:“阿弥陀佛!太孙殿下明白便好。”

  杨士奇也道:“有野心有抱负,且心狠手辣,太孙殿下用他作刀,确实是极为合适的人选。仅用他清剿江湖盗寇,未免太可惜了,待他办完此事,可以让他做更多的事。”

  朱允熥轻轻点头。

  这也正是自己的计划。

  先用纪纲对付那些江湖人士,将大明的治安整顿好。

  接下来,就该用他来清洗朝堂了。

  不过,这都是后话。

  眼下还是先走一步看一步。

  朱允熥转而问杨士奇道:“齐泰说如今征发的民工数量之多,史无前例,可有此事?”

  这是之前齐泰骂自己时所说的话,但朱允熥却记下来了。

  自古“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有时候,敌人的话,也要听一听。

  “倒也没差,确有此事。”杨士奇道:“如今朝廷兴建的工程之庞大,数量之多,皆是前所未有。”

  “修路,修大堤,建水库,粮仓,还有新城……都需要数不清的人力。”

  “所用民工数量,委实庞大。”

  “虽然所建皆为民生,为天下老百姓计,并非修宫殿骄奢淫逸,却也不能太过。”

  “好在如今粮价低廉,百姓负担不重,尚可承受。”

  

  “昔前元因修黄河大堤而导致天下大反,皆是因为百姓实已走投无路,才致如此。”

  “如今我大明的情况并不一样,太孙殿下也无须太过担心。”

  说到这里,他语气稍变,道:“似这般大建,也只能是今年独此一例。若往后年年都这般,恐怕天下百姓,就要怨声载道了,还请太孙殿下切记。”

  朱允熥微微皱眉。

  自古以来,相比赋税,徭役才是老百姓身上最沉重的负担。

  徭役即征发老百姓免费为国家做工。

  诸如修长城,修宫殿,修大堤……

  历朝历代都有。

  但唯独元朝很特殊。

  元朝入主中原之后,并没有完全融入中原社会。

  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还将自己看作是草原游牧民族。

  中原仅仅是一块被征服的土地。

  中原民众也仅仅是被征服的下等奴隶。

  元朝的统治者,并不想深入管理中原百姓。

  只要能完成交税上贡,除此之外的事情,元朝统治者都不想管,不想问。

  基于这一点,有元一代,统治非常松散。

  只要包税人将税收上去了,下面杀人放火,强奸抢劫,元朝的统治者都不想过问。

  也因为如此,反而让元朝百姓的负担很轻。

  比如说,自古以来,兵役都是压在百姓身上的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

  但元朝就没有兵役。

  人家根本不信任汉民,也不用汉民去当兵。

  便是徭役也非常少。

  因为元朝统治者根本不搞国家建设。

  大堤不修,路也不修,对于城墙啥的,草原民族也素来不重视。

  说白了,你们爱咋咋地,国家不管事。

  相比较而言,百姓的负担当然变得很轻。

  但这种“轻”,是有极高昂的代价的。

  一直到后来黄河溃堤,元朝统治者在纠结犹豫要不要重修大堤很久之后,最终选择了征发了大量民工,重修黄河大堤。

  可元朝统治者,以前从来没有这般大量征发过民众服徭役,没有任何组织经验。

  只是像驱赶奴隶一样,驱赶鞭打服役的百姓做工。

  结果自然是乱成了一团糟,百姓不堪其罪。

  最后就有了“石人一只眼,挑起黄河天下反”。

  ……

  事实上。

  权力从来不会出现真空。

  国家的权力不介入,就有其他人介入。

  大元不管中原百姓,不治理基层的几十年间,百姓并非没有人管。

  地方豪绅,趁势填补了国家的权力空白。

  比如说,修路这样的事,国家不管,那便只能是地方自己组织人马去修,地方豪绅的作用,便体现出来了。

  同时,他们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公共事务中,不断扩大权力。

  组织修桥修路,负责征收朝廷摊派的税赋,维持基层治安,甚至是私设公堂,给民众主持“公道”,也不断巩固自身的统治。

  他们等于拿到了收税权,建设权,财政权,司法权……俨然“国中之国”。

  元朝统治者对此仍然不问不闻。

  由此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豪绅对乡村的统治,渐渐变得根深蒂固。

  “元以宽失天下”,这个宽,就是不管,不问,放纵!

  可权力被豪绅掌握后,他们对底层百姓的压迫,并没有放松,反而进一步加强。

首节 上一节 364/5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宰执天下,青梅是林黛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