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第57节

  家里有《大诰》的,只要不是犯了该杀头的罪,都可以减一等处罚。

  反之,家里没有《大诰》的,则要加重一等处罚。

  不过,因为《大诰》的规定太过于严格,条文也太繁锁,很多规定在实际操作中,执行起来非常困难。

  故而到洪武三十年的时候,老朱重新编定大明律,并规定以后断案定罪都以大明律为准。

  大诰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朱允熥听了,却是摇了摇头,道:“我以为应该刊登大明律,而不是大诰。”

  《大明律》和《大诰》都是律法,只是大诰要严苛许多。

  望着杨士奇投过来的目光,朱允熥解释道:“治乱世用重典,皇爷爷是汲取了元朝放而不管的教训,才编制严苛无比的大诰。”

  “但如今大明已立国二十几年,天下安定,四海归心。”

  “大诰所定的条款,太过严格,执行困难,皇爷爷其实早就有心想改。”

  “只是大臣们都不敢在此事上谏言,皇爷爷也不太好收回原来的成命。”

  

  “而爹爹去后,若要惩办朝中勋贵武将,大诰便还有极大的作用。”

  “如今我既然将我舅姥爷等人保下来了,大诰就再无必要了。”

  “此时再刊登大诰,只会引人误解。”

  “以为我日后若执掌朝政,也要推行严刑酷法,血洗朝堂。如此会令别人害怕而更加强烈的反对我。”

  “对我争夺储君之位,极为不利。”

  “何况皇爷爷也希望未来大明的继位者,是一位仁君。”

  对于老朱的这一心思,朱允熥倒是摸得很透。

  毕竟,历史上老朱能选朱允炆作为储君,继承大明江山,就是最好的明证。

  自古能在马上打天下,却不能在马上治天下。

  奏王晋王燕王,都是统兵大将。

  若是传位给他们,难免不继续征战。

  朱允炆显然就不会了。

  不过,老朱还是看错了,虽然朱允炆确实不似朱棣那样,对继续北征北元,开疆拓土念念不忘,却因为削藩而引发了“靖难之役”。

  四年的内战,耗尽大明精锐,也给了草原部落重新崛起的机会。

  朱棣当皇帝之后,虽然率军五征漠北,却始终没有能消灭北元残余势力。

  有明一朝,北方边境的安宁稳定,一直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这其中固然有封建时代草原部落难以征服的种种顽疾,但靖难之役对大明国力的严重消耗,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在此时老朱的心中,大明在他之后,也要和汉朝一样,再经历一次文景之治,休养生息。

  “好,那就听殿下的,第二版刊登《大明律》。”

  杨士奇倒没有再反对。

  事实上,他想刊登《大诰》,也是基于从讨好老朱的角度出发。

  在杨士奇心中,同样认为《大明律》相对《大诰》更合理。

  法外加刑,对国家的治理,并不是一件好事。

  既然朱允熥认为大明律实际上更符合老朱的心意,他便没有理由去反对。

  “第三版,我想刊登一些对朝政的看法,以及如何治理国家的建议。”

  朱允熥直接说了自己的想法。

  老朱制定的许多制度很不错,但仍然不够完美。

  有些更是弊端极大。

  身为穿越者,他当然知道不少改进的方法。

  这也能向老朱证明自己治理国家的能力。

  不料,此言一出,杨士奇却是立即反对:“殿下,此事万万不可!”

  “眼下的情况,殿下此刻千万不要草率对朝政发表任何看法,更不要去谈该如何治理国家!”

第53章 国策,定计!

  “我之前去了殿下的书房,本想翻阅一些朝廷内的资料。”

  “毕竟我此前未在朝内做官,许多情况都不了解。”

  “在殿下的书桌上,我看到了殿下写的条陈。”

  杨士奇很诚恳的交待。

  朱允熥脸上的神色,顿时变得有些古怪而尴尬。

  他之前一直想着大明的种种制度弊端,以及改进的措施与方法。

  为防止老朱哪天问起来的时候,有所遗漏,便稍稍记录了一下。

  没想到,竟然被杨士奇看到了。

  说起来,这也是他自己行事不密。

  没有谨慎保存好。

  也幸亏是杨士奇发现,若是换了一个人,说不定就能惹出不小的风波。

  朱允熥在心中暗暗告诫自己,以后绝不可如此粗心大意。

  “殿下虽然年少,却有着非凡的眼光和见识,对许多问题皆能一针见血的指出关键所在。”

  “殿下所建议的解决方案,更是天马行空,令人意想不到,又恰到好处,有若神来之笔。”

  “若非亲眼所见,我实在难以想象,世间竟有殿下这般“神人”。”

  “如此大才,纵圣人再世,亦恐不及!”

  这一记马屁,拍得朱允熥都有些不好意思。

  毕竟,这些并不是他自己的见识,而是未来几百年人类智慧的结晶。

  “但理论是一回事,实践又是另一回事。”

  “任何一项政策的采纳与施行,并非仅仅考量其合理性与可行性。”

  “一项大家都知道好的政策,朝廷并不一定会采纳并推行。”

  “一项大家普遍都认为不好的政策,却可能偏偏要推行。”

  “政策的推行,更多的是朝堂争斗的结果,是各方利益的平衡。”

  “至于政策本身的好与坏,往往是最无关轻重的事!”

  杨士奇的声音很轻,落入朱允熥的耳中,却有若寒风刺骨,骤然令人清醒。

  是啊!

  就算是前世那个现代文明的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政策并不能简单的用好与坏来衡量。

  路线之争,国策之争,又岂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呢?

  最后选择实行哪项政策,

  在任何一个国家,皆是如此。

  而任何一项既定的政策,不管它有多么糟糕,它一旦推行,便必定有一大批从这项政策中获利的既得利益群体。

  利益之争从来就没有对错,只有输赢。

  朝堂上的大佬都是何等聪明的人,又岂有不清楚不知道的道理?

  可却没有人去改。

  为什么呢?

  因为谁都不愿意去得罪人。

  谁都知道改革的难度!

  “殿下还不是储君,在这个关键时刻,可千万不要奢言改革朝政弊端。”

  杨士奇表情严肃:“若殿下成为了储君,倒是可以试着改一些。”

  “但也只可以小改,不可大改。”

  “陛下是一个很固执的人,陛下认定的东西,不会轻易改变。”

  “更别说,任何改变,都将触及无数人的利益。”

  “等!殿下一定等,等有朝一日,殿下登临大位。到那时候,才是大刀阔斧改革之时。”

  朱允熥微微皱眉。

  他当然知道,杨士奇说的都是实情,也是最佳策略。

  当初便宜父亲朱标在世的时候,老朱对他的宠爱和信任,放眼整个华夏历史,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太子素来最容易遭皇帝的猜忌,但这在朱标身上,却根本不成立。

  老朱对朱标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信任。

  朱标活着的时候,就是名副其实的常务副皇帝。

  老朱甚至特意交待,朝中所有的奏折,都必须先给朱标过目,然后再转呈自己。

  手把手教朱标怎么处理朝政,怎么当皇帝。

  期待着儿子早日接自己的班。

  但即使是这样,很多事情,老朱一旦决定,任由朱标再怎么反对,也是无用。

首节 上一节 57/5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宰执天下,青梅是林黛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