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第200节

  他想了想,随即抬手道:“单将军,命人去传武举人俞咨皋、曹文诏和贺世贤前来觐见。”

  俞咨皋、曹文诏和贺世贤都没想到当今天子竟然会在这个时候召见他们,三人那都激动坏了。

  君臣一番见礼之后,万历便亲切道:“克迈,听元敬说他跟你还挺熟的,你都来参加武举了,怎么也不跟元敬说一声啊?”

  这个可不能欺君。

  俞咨皋憨直道:“万岁爷恕罪,家父曾教导学生,凡是凭真本事,不要走歪门邪道。”

  嗯,俞大猷的确是出了名的憨直。

  万历不由打趣道:“元敬,你这怎么都成歪门邪道了?”

  这小子。

  戚继光微微笑道:“万岁爷,克迈就是个憨憨,您别听他瞎说。”

  我很憨吗?

  俞咨皋闻言,不由抠了抠后脑勺。

  万历微微一笑,随即又鼓励道:“文诏、世贤你们都不错,好好努力,朕看好你们。”

  这个就是拉拢了,他不用看也知道,这两人都是当总兵的料。

  其实,历史上他们都挺悲催的。

  曹文诏本是大同卫军籍,历史上因为辽东镇边军屯卫死伤惨重,他是万历十多年就被调过去了。

  不过,他在辽东镇足足蹉跎了二十余年,直到万历末年熊廷弼经略辽东,他才被重用。

  后面他又南征北战十多年,好不容易升到了总兵官,却因为率几千人马追击义军的时候被老百姓认出来了,而被数万义军围攻致死。

  俞咨皋那更悲催,因为他爹被文官打压排挤郁郁而终,历史上他直到万历三十年中了武举才袭承了他爹的军职。

  后面他好不容易累积军功升到了福浙总兵,并率水师击败了当时的海上霸主荷兰人的舰队,眼看着就要名震海疆之时,朝廷却突然间要剿灭有心接受招抚的海盗郑芝龙。

  这纯粹就是自不量力。

  郑芝龙全盛的时候足有三千多艘战船,二十多万人马,大明水师自废了两百多年武功之后福浙总共都拉不出一千艘小船来了,人马都不到两万,他怎么可能干得过郑芝龙?

  结果,他兵败之后论罪当诛!

  贺世贤这个还悲催一些,历史上这家伙率军守沈阳的时候就因为太猛了,老是出城追杀建奴,一不小心就中了建奴的埋伏,而且沈阳城中还有八大皇商收买的奸细。

  结果,他追杀出城之后,城内的奸细竟然给他把吊桥砍断了,他就这么在自己镇守的城池外被建奴给射成了刺猬!

  还好,这会儿他时来运转了。

  这会试还没开始呢,他们就累积军功足以封侯进爵了。

  更重要的,他们被少年天子给看上了。

  这以后他们绝对前程似锦。

第222章 收复故地

  九月下旬,北平行都司故地中部,落马河流域,明军营地密布。

  神机营粮车排出的方阵就如同一座座城池堡垒一般散布在落马河两岸。

  这些粮车组成的城池堡垒内外密密麻麻都是营帐,有京营将士的,也有朵颜三卫牧民的。

  营地附近那牛羊马匹更是成片成片的,如同天空的云彩一般,也不知道有多少。

  落马河是拉木伦河支流老哈河的一条支流,是东西走向的,正好横坦在北平行都司故地的中部,往南百余里就是燕山山谷。

  而且,这条河并不是很宽,最宽处也就几丈,河水也不深,打马都能过,方便得很,所以万历把营地选在了这里。

  这会儿神武营骑兵还在附近的草原上来回飞驰,不断收拢着俘虏和牛羊马匹。

  神机营将士则在清点人口和牛羊马匹,看管俘虏。

  朵颜三卫能集结的人马都被他们给一举击溃甚至是歼灭了,那些部落首领也在大战中被斩杀完了,剩下的老幼妇孺已然没有什么抵抗之力,他们俘虏起来是没一点问题了。

  现在是该考虑修建卫城的问题了。

  这北平行都司故地夺回来还得守住才行,要不然,那就是白夺了。

  现在都快十月份了,京城虽然还有点热,这边却是有点冷了,再有一个多月,这里怕就要下雪了,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这天下午酉时许,夕阳西下,正好董一元率蓟州镇五千骑兵赶到,万历当即便召集戚继光、黄承玄、彭尊古兄弟等商议起来。

  那专门摆放地图的帅帐之中,众人围着原北平行都司故地的地图,脸上都不免有些激动之色。

  这块硕大的地盘他们终于收复了。

  万历却是满脸郑重道:“一元,燕山河谷的卫城囤积了多少修建城池的物资了?”

  呃,这个怎么说呢?

  董一元想了想,这才细细解释道:“万岁爷,这得看建多大的卫城。

  如果建屯驻五千人马到一万人马的小卫城,那我们囤积的物资应该差不多够修建十来个了。

  如果建原来大宁卫和开元卫那种能屯驻上万人马还能容纳几万军民的大卫城,末将估计,最多能修建五个。”

  这个卫城大小主要看需要,原来北平行都司也就大宁卫和开元卫两个大卫城,其他都是小卫城。

  因为当初宁王朱权麾下总共也就八万人马,建太多的大卫城那都没人去镇守。

  现在可就不一样了,京营可是足有三十六万。

  万历想了想,随即问道:“燕山中的卫城大致需要多少人马驻守。”

  董一元指着地图细细介绍道:“万岁爷,这边潮河、滦河、以逊河等河谷我们修建的是兴洲前后中左右五卫,这边宽河和老哈河谷等我们修建的是会州、富裕、新城三卫,八个卫城大致需要四到五万人马驻守。”

  这八个卫城驻扎六万人马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还有三十万人马,修建多少个卫城呢?

  这会儿虽说南面和东面都不用管了,但西面和北面加起来也是两千余里的防线啊,修建长城那是不可能了,只能修建城池堡垒来镇守。

  甚至,他们每隔百里左右修建一个城池堡垒都来不及了,两千多里那也得修建二十来个啊,今年准备的材料也就够修建十来个而已。

  如果再收集又或者打造材料,那一个多月时间都不够准备材料的。

  也就是说,他现在能考虑的也就是修建十来个小卫城还是修建五个大卫城。

  原北平行都司中部、西部和北部加起来其实也就三个卫城。

  西面是开平卫,中间是开平左屯卫,北面是全宁卫,总共就这三个,硕大的地方甚至守御千户所都没有一个。

  这又是为什么呢?

  万历盯着地图沉思了一阵便明白了。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洪武朝和永乐朝的时候大明足够强大。

  那时候是大明征讨北虏,不是北虏入寇大明。

  洪武大帝和永乐大帝北征了十多次那就是为了消灭北虏的有生力量。

  那时候的北虏压根就不敢攻打大明的卫城。

  北虏若是来攻打大明的卫城,大明的骑兵一两天就能赶到支援,紧接着便是步卒。

  那时候的北虏根本不可能在一两天时间攻下一座大明的卫城,他们来反攻大明那就是找死。

  所以,原来硕大的北平行都司西部、中部和北部总共就三座卫城,其他卫城都集中在冬天寒风较小的燕山河谷里面。

  那时候的大明就是这么的强大,北虏压根就不敢来打。

  现在其实也差不多了,京营骑兵数量比北虏任何势力的骑兵都多。

  北虏若是敢来攻打他们的卫城那也跟找死没什么区别,一两天攻不下,那就等着神武营铁骑来收拾吧。

  他又盯着地图看了一阵,随即便问道:“元敬,我们从朵颜三卫俘虏的战马有没有四万匹?”

  这个。

  戚继光回想道:“应该勉强能凑够四万匹。”

  那神武营十二万将士全部有战马了,十二万骑兵,北虏谁来谁死!

  万历盯着地图细细想了想,随即果断道:“那我们就修建五座大卫城吧,拉木伦河到燕山河谷这一片东南西北中各一座。

  南面的大宁卫、西面的开平卫、北面的全宁卫和中间的开平左屯卫都在原址上修建,这样我们还能借到一点城墙的墙基。

  这些卫城虽然都已经被北虏给拆干净了,但北虏不可能去挖墙基脚,大宁卫和开平卫就在原来的墙基上修建就行了,全宁卫、开平左屯卫原来的卫城也能作为一边城门的瓮城。

  另外,我们再在落马河和老哈河交汇处修建一座开平右屯卫就行了,这样一来五座卫城之间的距离都不到五百里,骑兵支援一天可至。

  我们就把神武营骑兵屯驻在全宁卫、开平卫、开平左屯卫和开平右屯卫,每座卫城屯驻三万骑兵。

  这样就算北虏打过来也不用担心,我们一天就可以调集三万甚至六万骑兵增援,两天时间,神武营十二万骑兵就可以齐聚。”

  说实话,如果没有足够的骑兵,这么修建卫城那就没什么用,每座卫城之间相距四五百里,北虏骑兵那是想怎么穿插怎么穿插。

  不过,这会儿他们的骑兵已经够多了,北虏骑兵敢跑进来,那就等着被围歼吧。

  戚继光闻言,缓缓点头道:“万岁爷英明,我们依靠十二万神武营骑兵修建五座卫城就能守住这片区域了。”

  那就行了。

  万历紧接着便下令道:“传旨,命麻将军率大同镇骑兵回防龙城卫,命永年伯速速率神枢营一万二千辆战车拉着龙城卫那三万匠户赶到开平卫,在原基础上修建卫城,命一奎率宣府镇骑兵和神枢前营、神枢后营赶到开平左屯卫修建卫城。

  元敬,你带着神武右营和手下亲卫赶到全宁卫原址,清理一下地基上的残垣断壁,顺带派出侦骑在拉木伦河南岸巡视,防止图们汗率军渡河。

  一元,带着神机前营和神机后营的粮车赶回去,把京营十二万新兵和部分材料拉到全宁卫和开平右屯卫修建卫城。

  兴参,你带着神武后营三万人马去落马河和老哈河交汇处,准备修建开平右屯卫卫城。”

  戚继光、董一元和黄承玄闻言,连忙拱手躬身应命。

  万历又细细交待道:“旦阳,你们兄弟带着神机左营和四千辆粮车去避暑山庄,先拉上两万匠户到老哈河谷的大宁卫城遗址准备修建卫城。

  朕会带着神武左营、神武右营和神机右营押送着俘虏和牛羊马匹去老哈河谷的大宁卫那边。

  这牛羊马匹过冬还得修建暖棚,拉了一趟匠户之后还得回避暑山庄继续再拉第二趟。

  那边木匠多,第二趟就全拉木匠吧,暖棚就用木材修建,至于修建在哪里又修建多少,我们汇合了再商议。”

  彭尊古闻言,连忙拱手躬身道:“微臣明白。”

  北平行都司故地收复了,朵颜三卫几十万老幼妇孺和几百万牛羊马匹差不多都被俘虏了。

首节 上一节 200/5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谁教你这么当兵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