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第445节
湖泊哪里有圆形的?
不过,地图上的圈圈还就是湖泊的意思。
万历微微点头道:“没错,这些都是湖泊,而且是比较大的湖泊,小的都还没有详细标注上去。”
那就差不多了。
曾同亨咬牙点头道:“如果是这样,这边修建运河应该没有问题。”
你还真会修建运河啊。
万历干脆拿起一旁的工笔塞过去,考校道:“你在地图上把运河的大致路径给标注出来。”
这个不能胡乱画啊。
曾同亨恭敬的接过工笔,小心道:“万岁爷恕罪,微臣觉得还是现场去看看再画比较好,万一地形有问题,那就麻烦了。”
这边地形能有什么问题?
万历不假思索道:“你就当这中间全是平的,不是平的朕也能命人给你挖平了,而且这地图也不是画了就定下来了,以后还可以改的,朕就想看看运河的大致路径。”
那行吧。
曾同亨又盯着地图细细看了看,这才提笔在地图上画起来。
这家伙画的运河竟然不是直直的一条线,而是一截一截的,有的直接就绕湖泊里去了,有的还跟辽河的支流连一起了。
万历见状,颇有些好奇道:“你为什么不尽量画直一点,这一截一截的更好修建吗?”
呃,你怕是对运河一点都不了解。
曾同亨细细解释道:“万岁爷,这运河的曲直跟好不好修建没多大关系。
关键运河得有水源,运河的水位得靠沿途的河流和湖泊来保证,这个至关重要。
运河的水位如果太低,那就没办法行船,运河的水位如果太高,那就会有洪涝的危险,这些光靠沿途的河流调节还不够,还得尽量多连接大湖泊。
比如京杭大运河就连接了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太湖等等湖泊。
而且,因为地势的原因,运河还很有可能会泥沙淤积,这样也没法行船。
所以,运河沿线最好能多连接一些河道,这主要是为了利用河流之力尽量把泥沙冲走一点,这样后面清淤也方便一点。”
人家这才叫专业。
这才叫真正的工部尚书。
原来这家伙之所以在历史上没有多大名气那是因为人家只管做好分内的事,懒得去争权夺利乃至结党营私。
很好,沈鲤推荐的人着实不错,大明朝堂就需要这样的官员。
万历闻言,不由得点头赞许道:“嗯,不错,你考虑的很周祥,我们就这么挖,你看还有什么需要准备的没,没有了我们就召集人手开挖。”
呃,这就开始修建!
曾同亨闻言,愣了一愣,随即小心道:“万岁爷,微臣斗胆,这运河您准备挖多宽啊,又准备挖多深啊?”
这个嘛。
万历琢磨道:“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能挖一百丈宽,至于挖多深,这个你来定。
朕主要就是想用八百料的蜈蚣船和四百料的八爪船来运送粮食,以后这边的平原都要开垦成良田,这边如果没有运河粮食很难转运去京畿进京杭大运河。”
我的天,一百丈!
您当这是京杭大运河啊?
曾同亨闻言,连忙劝谏道:“万岁爷,微臣斗胆,这运河不是越宽越好啊,运河越宽那就越难挖啊。
京杭大运河之所以挖那么宽,主要是因为那边来往的船只太多了,这边如果光是转运粮食,那根本就不用挖那么宽,微臣觉得有个五十丈宽就足够了,这样我们工程量就少了一半都不止。”
这话也有道理,你果然够专业。
万历毫不犹豫的点头道:“那行,就挖五十丈宽,深度呢,你觉得挖多深合适?”
这运河到底挖多深呢?
曾同亨琢磨道:“八百料的蜈蚣船满载吃水最多也就一丈多不到两丈,如果算上水位高度和河底可能泥沙淤积,微臣以为,这运河最好能挖三丈深。
还有,为了防洪,我们还要修建大致一丈高五丈左右宽的护堤,多余的泥土我们则可以用来填埋运河附近河流冲刷出来的沙地。
这种沙地一般地势比较低,而且沙地不适宜种植粮食,上面如果能填埋上一丈左右的泥土那就能种粮食了。”
嗯,不错不错,果然够专业。
万历微微点了点头,随即果断道:“这运河朕交给你全权负责,朕想在今年把运河修通,需要多少人,你只管说,钱粮你不用管,朕保证没问题。”
啊?
这么长的运河您想一年修通!
不对,这边的一年还不是一年。
奴儿干都司的冰封期好像很长。
曾同亨闻言,细细想了想,随即问道:“万岁爷,微臣斗胆,这边什么时候冰封又什么时候解封啊。”
这个的确也得考虑,这边的冬天真能把人冻死,冰封了那可就没法挖了。
万历回想道:“这边应该是十一月份就冰封了,至于解封,就这几天才完全解封。”
这意思这便一年最多也就六七个月时间可以修建运河!
那需要多少人?
通惠河的修建记载的是最为详尽的,那是前朝至元二十九年春开工的,直到至元三十年秋才完工,等于挖了一年半。
不过,通惠河的规模根本没法跟这条运河相比,因为通惠河总长才一百六十余里,还有很多借用了天然河道和护城河,实际开挖的河道也就是四十多里,而且大多数地方都只有十多二十丈宽,就这都召集了两三万工匠和军民挖了十八个月啊。
这条运河可是直线距离就有四百余里,再加上要绕道河流湖泊,估计需要开挖的河道五百里都不止,而且还得挖五十丈宽。
这工程量足足是通惠河的四五十倍。
还有,修建的时间那也得考虑,万岁爷才给了他六七个月啊,如果再加上拉人过来耗费的时间,这时间最也就相当于通惠河修建时间的三成左右。
这得多少人?
如果以工程量来算,一里是三百丈,五百里就是十五万丈。
每个人挖一丈方圆的坑,挖下去三丈深最少得个把月,一个人六个月大致也就挖五丈长一丈宽的坑,十五万丈长就得五万人,五十丈宽就得二百五十万人!
这怎么算都得两百五十万人往上啊。
万岁爷能拉这么多人过来吗?
这可能吗?
通惠河才拉了两万多人修建啊。
万历见曾同亨站那里如同定住了一般半晌都不吭气,不由好奇道:“怎么了,需要多少人手不好估算吗?”
这个不是不好估算啊。
曾同亨闻言,只能硬着头皮道:“万岁爷,不管以前朝开挖通惠河的记载来算还是以工程量来算,想要在今年把这条大运河给修通那最少得二百五十万人,而且还都得是壮劳力。”
哦,最少二百五十万啊,不多不多。
万历闻言,微微点头道:“那行,朕给你三百万青壮,今年你一定要把这条运河给修通。”
啊?
您能拉来三百万青壮!
曾同亨闻言,暗自吃了一惊,随即问道:“万岁爷,这些青壮什么时候能拉过来啊?”
这个应该快了。
万历估摸道:“朕已经命水师快船去拉了,估计这几天就会陆陆续续拉过来,最迟一个月,朕就能把三百万青壮给你凑齐了。
你还需要什么,尽管说,时间紧迫,你尽快开工。”
我一个人可不成。
曾同亨琢磨道:“万岁爷,这运河得多段同时开工才行,微臣一个人肯定管不过来,工部官员最少得调来一半。
还有,这修建运河有些活计不是一般青壮能干的,微臣还需要石匠、木匠、铁匠、泥瓦匠各一万。”
这都是小意思。
万历闻言,毫不犹豫的点头道:“行,没问题,需要的人手你只管行文调派,朕给你批。”
第487章 史无前例大迁徙
万历下旨开始迁徙了。
大明两京十三省顿时人流涌动,不知道多少人在往大江大河附近汇集。
水师蜈蚣船乃至云贵川行都司的八爪船那更是遍布京杭大运河沿途各大河流水系。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迁徙。
五军都督府征召的屯卫军户其实不止三百万户,而是三百三十余万户,男女老幼全算上,足足一千五百多万人。
这等于是把整个东瀛都腾空了!
大明的人口虽然比东瀛多的多,但是《赋役黄册》上登记的人口总共也才五六千万。
如果按《赋役黄册》上登记的人口来算,万历等于是迁徙了大明将近三成的人口。
历朝历代,那都没有出现过如此大规模的迁徙。
哪怕是中原天灾人祸最为严重的时候,哪怕是赤地千里,饿殍遍野,那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大迁徙。
因为没有哪个皇帝有如此大的魄力,也没有哪个皇帝有如此多的快船来转运人口,更没有哪个皇帝有如此财力,能供养的起如此多的人。
这一千五百多万人可不是跑奴儿干都司来就能开荒种地了。
他们先得有地方住才行,而且还必须是那种能带暖气的宅院,要不然,这些人根本就熬不过冬天的严寒。
还有,这边的天气跟江南乃至中原天差地别,哪些农作物能在这边栽种那还要试过才知道。
更重要的,为了运输粮食方便,他们还得修建一条大运河。
这就需要两年时间,再等第三年粮食种出来还得半年左右。
也就是说,要想完成这次史无前例的大迁徙,那最少得供养这一千五百多万人两年半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