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第468节
当然,土豪乡绅到了京城也不敢这么趾高气昂。
还有一种人,那就是专门穿绫罗绸缎的,这种人就是士农工商中的士族或者说有功名的读书人。
这功名也分高低,一般穷秀才那是算不得士族的,因为秀才功名一般还不能出任真正的官员。
所谓真正的官员就是吏部登记在册的官员,这种官员都是有品级的,没品级的那都不能叫官,只能叫吏。
而这个时候还没放年假,真正的官员那都得在衙门坐值,不可能出来到处逛。
综合这些来判断,那就只剩一种人了,那就是有举人功名的读书人,而且还是家里很有钱的举人。
明年又是会试年,这些有钱的举人提前赶过来,在京城住个客栈又或者租个院子住着,过完年那就不用急急忙忙的往京城赶了。”
哦,原来是来赶考的举人啊。
小朱常洵细细想了想,还是有些不解道:“举人很了不起吗,儿臣见过的官员也不少了,那些官员都是进士出身的,一个个也没他们这么趾高气昂啊。”
这帮家伙是还没经过官场的毒打。
万历耐心解释道:“你看到的官员那基本都是官场的老油子了,他们都能做到喜怒不形于色了,自然不会在你面前趾高气昂。
这些举人应该都是没当过官的,而且家里条件很好的。
他们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他们就认为自己跟普通百姓不是一个阶层的,说白了,他们就是看不起平民百姓。”
小朱常洵闻言,又不由得微微皱眉道:“爹,这帮家伙就看不起平民百姓,如果让他们考上了进士功名,当上了官,那岂不是更看不起平民百姓了?
这种人如果放到地方上去当父母官,那还得了?”
唉,这个问题着实让人头疼。
万历摇了摇头,微微叹息道:“是啊,这些人外放到地方那十有八九会使劲压榨治下平民。
现在的读书人真正为国为民读书的已经很少很少了,读书人大部分都变成这种,口里喊着为国为民,其实眼里压根就没有平民百姓。
这种人如果当了官,那肯定会想尽办法为自己谋利。”
那不就是贪官污吏吗?
小朱常洵颇有些不解道:“爹,既然知道他们会成为贪官污吏,那为什么还要让他们去当官呢?”
你没当皇帝就不知道当皇帝的无奈啊。
这个不是朕想不想让他们当官的问题,而是大明朝不能没有官员来治理啊。
万历微微摇头叹息一声,却没有立马解释。
因为这些不好在外面说。
这个时候,前面几个举人貌似是口渴了,直接就拐进了街边一家茶馆里面。
万历见状,立马拉着小朱常洵跟了进去。
茶馆里的小二接待过的客人那都不知凡几,他们自然比小朱常洵有眼色。
这前面几个一看就是来赶考的举人老爷啊,一个小二那是立马迎上去,点头哈腰的接过几个举人手中的伞,一个劲的献媚道:“几位老爷请上座。”
茶馆也叫茶楼,一般那都是有二楼的。
这二楼也就是给这些高高在上的人坐的。
至于普通平民,那基本是不能上二楼的。
另一个小二见万历他们四个都是没见过的生面孔,而且穿的都是普通棉衣,那是客客气气的把他们领到一楼一个空桌跟前,假假意思擦了擦桌面,随即便问道:“几位客官要点什么?”
朕哪知道你这有什么。
这问题还把万历给问住了。
还好,单思南是进过茶馆的。
他不动声色道:“来壶碧螺春。”
碧螺春原产地其实也是西湖,富则喝龙井,穷则碧螺春,这个进过茶馆的人貌似都很清楚。
他们这身打扮那也不像是喝得起龙井的。
店小二闻言,那是连连点头,一溜烟去了,并未察觉任何不对劲。
这种人精都没看出他们的身份来,这就证明他们伪装的还是很好的。
万历见状,直接坐下来,把小朱常洵往怀里一抱,随即附耳低声教导道:“你刚说的那些不适合在外面大庭广众之下说,一般平民百姓是不敢明目张胆的说那些话的。”
哦,原来这个也得注意啊。
小朱常洵缓缓点了点头,还是忍不住附耳低声问道:“父皇,你明明知道他们会成为贪官污吏,为什么还要让他们当官呢?”
你以为朕想用贪官污吏啊。
万历微微摇头叹息道:“你应该知道,大明两京十三省官员最少上万,而且,这些官员还都得读过书,有点学问才行。
如果没读过书,没一点学问,不会做人也不会管人,公文乃至状纸都看不懂,那就不能做官。
也就是说文官只能在读书人里挑,这也使得读书人渐渐改变了读书的初衷,原本读书人读书还不一定是为了做官,比如孔圣先贤,他们大多是为了教书育人做学问,现在的读书人读书那基本上是为了做官。
天下读书人这么多,让谁来当官呢?
这个就只能靠科举来筛选,靠功名来辨别了。
说白了,科举就是为了挑选官员,考上秀才功名还不一定能做官,考上了举人功名那就能做官,考上了进士功名那必定做官。
这是沿用了几百年的规矩,这规矩大明都沿用了两百余年了。
可以说大明的文官就是这么产生的,读书人考上了进士那就必须让人家做官。
所以,不是父皇想用贪官污吏,而是科举的规矩就是这样,父皇也不能肆意去破坏这沿用了几百年的规矩。
如果父皇破坏了这读书人早已认定的规矩,那就会得罪全天下所有读书人,读书人一旦闹起来,先祖洪武大帝都怕啊。”
哦,原来是不得不用。
小朱常洵缓缓点了点头,随即又问道:“那贪官污吏的问题怎么解决呢,我们不能放任不管吧?”
这个问题能解决吗?
历朝历代哪个皇帝解决了?
万历闻言,皱眉沉思了一阵,这才耐心解释道:“这个问题其实不是表面上贪官污吏的问题,而是读书人的问题,或者说读书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
历朝历代经历一两百年之后都会出现这种情况,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大多都会从为了做官变成为了争权夺利。
这是个读书风气的问题,很难解决。”
第510章 读书人的问题
读书人的问题怎么解决?
这个问题好像无解!
历朝历代就没有哪个皇帝能解决。
这意思并不是说读书人就坏到无可救药了。
读书人里面也有好人,或者说读书人里面也有真正为国为民的。
问题就是这好与坏的比例。
读书人里面真正为国为民的多,自私自利乃至贪得无厌的人少,一个王朝就会蒸蒸日上。
如果这个比例反过来,那一个王朝绝对会走向衰落。
这就是所谓的风气问题。
为什么说大明始亡于嘉靖,那就是因为嘉靖帝把这风气彻底搞坏了。
嘉靖帝竟然摆明了重用世人皆知的大贪官严嵩,这等于是告诉所有官员,贪赃枉法不但没事,还会被重用!
这么搞,贪官污吏又或者自私自利的官员自然会越来越多,多到遍布朝堂,多到无可救药,多到可怕!
历史上,到了崇祯朝,满朝官员竟然找不出几个真正为国为民的来,大明王朝不灭亡才怪。
大明自嘉靖朝之后贪官污吏又或者自私自利的官员占比那也是历朝历代之最,发展到最后整个朝堂几乎九成九都是贪官污吏又或者自私自利的官员,说实话,这个比例着实可怕。
现在这个比例不说达到了九成九,七八成肯定是有的。
他虽然一直在着力培养皇党,但皇党的数量撑死也就两三百,跟上万的官员数量比起来那是半成都不到。
这数量还不足以扭转乾坤,改变风气。
万历看着茶楼的一层与二层,宛如两个世界一般格格不入,不由皱眉陷入沉思之中。
现在读书人的风气已经彻底坏了,大多数有功名的读书人眼里就没有平民百姓又怎么可能为国为民?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他皱眉沉思了一阵,店小二已经端着个茶壶和四个茶杯过来了。
单思南那是麻利的拿起茶壶倒了四杯,又装作口渴难耐,拿起一杯吹了吹便呲溜呲溜吸了几口。
这是在试毒。
他假假意思回味了一番,这才微微点头道:“这茶不错。”
这意思就是可以喝了。
万历拿起一杯吹了吹,吸溜了一口尝了尝,那也不由得微微点了点头。
这茶是真的不错,茶香十足,味道也比较醇和。
其实,茶的味道和茶叶的价格并不是成正比的,几十文一斤的茶和几十两一斤的茶味道并没有相差上千倍。
普通的茶和贡茶的味道比起来是有差距,但也差得不是很多,上千倍肯定是没有的,十倍估计都没有。
他正品着茶呢,旁边竟然有人说起了会试。
“老王,明年就是会试年了,你家可有参加会试的亲戚啊?”
“我家要有参加会试的亲戚我能坐这跟你喝茶,你以为举人老爷是这么好考的吗?
你又不是不知道,这功名历来就难考,一百个读书人里面能出个秀才就算是不错了,十个秀才里面还出不来一个举人老爷呢,一万个读书人里都不一定能有一个金榜题名的。”
“是啊,原本我们普通人家养个读书人都养不起,现在就算是养得起又如何,功名不是那么容易考的啊。
没办法,每年能考到的功名数量就定死在那里了啊,一年一地就取那么多秀才,这个是没得改的。
这样下去功名只会越来越难考,秀才怕是要几百读书人里面才能出一个,举人老爷怕都要万里挑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