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兵圣

红楼兵圣 第14节

  浙江与金陵共有太湖。

  一艘舟船从太湖长兴出发,向着望亭方向,湖中经过马迹山,甲板上三个小人影叽叽喳喳。

  “小姐,这就是老爷说的马迹山呀,好漂亮,真想登岛玩,老爷一向听小姐的,小姐去告诉老爷嘛。”

  左边的小丫鬟拉着中间的小姐。

  小姑娘大概金钗之年,湖面上风大,披着一身娟纱金丝锦披风,头上梳着双髻,袖口还绣着精致的金纹蝴蝶,不施粉黛。

  大眼睛忽闪忽闪,还踮起脚尖往前看,听闻身边丫鬟鼓动竟颇为意动,黑色的小眼珠子动来动去。

  “老爷急着去扬州拜访林老爷,有要事在身,何必让小姐为难老爷。”

  右边小丫鬟懂事的说道。

  老爷最疼爱小姐,有求必应,小姐不爱在家,最喜欢出门,所以老爷去外头做生意都会带上小姐,她们伺候小姐,也见遍了五湖四海。

  什么黑的,黄的,白的,棕的,红的各色人都见过。

  什么稀奇古怪的商品也不惊讶。

  其实不光他们家如此,现在江南好多地方在提倡新学,鼓励女子学道学,不拘束在家,也是因为江南早就有了此风,所以新学才有土壤发芽。

  小姑娘很懂事,听话的留下,只是惋惜道,“堂姐去了京城,不然的话,还能去见到堂姐。”

  右边的丫鬟提醒道:“听说林家的小姐在京城的时候,和我们的宝小姐一起住在贾府,老爷要去见林老爷,就是不知道林府小姐还在不在家,如果在家,小姐可以向林府小姐打听宝小姐。”

  小姑娘脸上恢复了笑容,连忙去问父亲。

  船头两边各高挂一盏灯笼,一盏写着薛字,一盏写着御字,还有一杆黄边旗。

  舱内。

  两旁开着窗户,舱内光线明亮,薛岩与在长兴接到的薛家掌柜对账,长兴的账目对了一半,薛岩累了,两人闲着聊了一会。

  刚好此时小姑娘进来。

  老掌柜看见东家的千金,笑着起身行礼,小丫头懂事的屈膝还礼,然后坐回父亲的身边尽显亲昵。

  “小女被我宠坏了,让杜掌柜见笑。”

  话虽如此,薛岩一脸笑意。

  小丫头还向父亲吐了吐舌头,故意要气他。

  东家宠爱千金,公子在家读书,千金出门在外,连闺名都传了出去,如果放在三四十年前,必然惊呆一片人,这些年江南风气却变了,连女子穿男装去学堂读书都不惊人。

  哪怕最保守的官宦之家,就算不允许自家女儿去学堂读书,也会私下请先生。

  各种话本小说更是流行。

  “小姐活泼可爱,天真烂漫,乃是率真性情,何来见笑之说,旁人家羡慕还来不及呢。”

  老掌柜人老成精,说话得体。

  虽知道是恭维话,薛岩也越发开心。

  过了一阵,两人又聊回江南。

  “东家想要去林府聘请一队王家军兵士,日常负责商队操练鸳鸯阵,保护自家商道,以二府之交情,林老爷大概不会拒绝。”

  “我也是如此想,可杜掌柜眉头紧皱,难道有我没有想周全之事?”

  薛岩和气的问道。

  小姑娘依偎着父亲身侧,不似外头的活跃,知道父亲在谈正事,所以先忍着自己想问的事,等父亲聊完了正事,她才打算问父亲关于林姑娘在不在家的事。

  老掌柜叹道:“只是从东家口中得知王家军不日解散,令人有感罢了。”

  “王家军的确可惜。”

  原来如此,薛岩放了心,然后道:“可惜,王将军是王家子弟啊。”

  掌柜越发奇了,忍不住问道,“王将军虽然姓王,实则是孤儿,与王家并没太深的关联,早已出了五服,这也能牵扯上?”

  薛岩笑道:“当下的世道,做事的官没有好下场,因为做事就出事,不做事才能不出事,所以现在的官员不做事,只有好官才做事。只是做事活不长,变成了好人不长命,坏人祸千年啊,王将军选择做事就是破了金身,破了金身就到处是洞。”

  老掌柜没再说话,接受了东家的说法,没想到薛岩的小女儿却不忿起来。

  “岂有此理。”

  薛岩与老掌柜愣了愣,很快不约而同哈哈大笑起来。

  官场上没有秘密。

  墙倒众人推。

  都转盐运使司、盐课司不约而同伸手要瓜分王家军,连盐道的衙门都如此,何况其他,甚至应天府都开始要人,想要调走一队王家军兵士。

  最后只有林如海一个人为王信的前程奔波。

  王信来到府上。

  “小队长和队长的经验与能力不够,他们对鸳鸯阵了解的也不够全面,所以哨官才是重要的,十五名哨官,小子想要给贺宽与汤平各留下三人。”

  林如海听到后,好奇的说道:“你真不知道王家军有多抢手?”

  “林公说笑,哪里有什么王家军。”

  王信可不敢承认。

  林如海好笑的说道:“浙江总兵那边,你应该听闻过了,主要是他要调走王家军,然后其他衙门也想要一队王家军,谁也不敢保证倭寇何时何地登岸,谁都想要自身安全。”

  入海口到长江,长江到各支流。

  倭寇连应天府都上过岸。

  既然指望不了军队,那么招揽一队王家军,以王家军的战斗力,只要几十百来人,就能对付至少同样百来人的倭寇。

  更大规模倭寇的入侵,只能指望军队。

  小规模倭寇的侵扰,有了王家军在身,就不用担心了。

  现在可是倭患的高峰期。

  每个月各地连绵不绝,几人的,十几人的,几十人的,抢了就跑,打一枪换个地方,防不胜防。

  王信当然知道此人。

  未见其人,先收到调令。

  贺宽与汤平,加上十五个哨官,一口气包圆了。

  留给自己的场面话都没有一句。

  虽然自己不在意面子,可别人不会这么认为,别人的目光,自己也不在乎,可手下们忍不住。

  为了安抚手下们,王信用了不少口舌,心里终归有些不满,我又没得罪你,眼前林如海最懂官场,于是问道,“小子与那罗明总兵无冤无仇,他却对小子如此不客气,他到底是何人?”

  “一个小人。”

  王信愣住了。

  没想到从林如海嘴里听到如此不客气的评价。

  林如海鄙视道:“数年前,张经节度使被抓下狱,东南各军群龙无首,结果此人第一个逃跑,引发全军大乱,倭寇反败为胜,导致各军伤亡惨重,皆无力继续抗倭,才有这两年东南局势彻底崩坏。”

  “那朝廷还用他?”

  王信不可思议。

  “因为他是个小人,小人最聪明,知道皇帝与太上皇之间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小人才能抓住机会。”

  第一次从林如海嘴中听到这么不满的话。

  看来林如海对此人意见很大。

  此人到底行不行?

  王信是想把王家军散出去茁壮成长,可不是丢出去送命的。

第16章 四大家

  扬州二三十个盐场,光兴化五场的灶丁就高达十万口。

  都转盐运使司、盐课司,包括林如海所在的两淮巡盐监察御,他们都会留下一批王家军的军士,在盐场里负责治安,提防小伙倭寇。

  这是人之常情,王信顺水推舟,只是没想到林如海一口气安置了百来号人。

  “转成盐户不简单吧。”

  “应天府知府贾雨村出了不少力。”

  听到林如海的解释,王信更没想到,还牵扯到贾雨村。

  林如海笑道:“雨村兄曾在府上教小女读书,算是小女的恩师,如今在应天府担任知府,户籍之事恰好在他范围之内。”

  贾雨村谁不知道。

  不过林如海的眼里,自己与贾雨村的确不是一路人。

  林如海与贾雨村称兄道弟,自己算是林如海的晚辈,除了年龄的差距,还有贾雨村是进士出身,曾经做官县令的原因。

  “贾知府仗义。”

  王信没有理由说贾雨村的坏话,没有实证背后说人,反而易引起不好的看法,只能这么说道。

  林如海倒不以为意,轻描淡写道:“也不止如此,此次他负责为大军筹集粮草军费,日后少不了需要盐道的帮助。”

  王信恍然大悟。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谁也离不开盐道的支持,林如海是盐道御史,盐道上的话语权极大,有林如海的帮助,贾雨村才能顺利从盐道要到钱。

  再从深处想一想,正是这回贾雨村负责军务,为他日后升任大司马打下了根基。

  大周的金陵与历史上的金陵不同。

  大周的金陵是一个省,与历史上的应天府范围相当,而大周的应天府只是一个城市,其实就是历史上的金陵,也就是南京。

  所以贾雨村的应天府知府,对应的是金陵知府。

  金陵一向是东南首府。

  大周也是如此。

首节 上一节 14/1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