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138节

  “现在知道怕了。”李承乾低头,捏了捏苏淑的鼻子,然后才摇头说道:“不用担心,就算姑母发现了,也不会多说什么,而且你做的也很巧妙。”

  “嗯!”苏淑在李承乾的怀里往上靠了靠,然后才略微有些得意的说道:“妾身不过是请几个小姐妹在家里,在他们那些纨绔的兄长,或者夫君面前念叨上几句罢了。”

  “男人啊,总是避免不了攀比之心。”李承乾感慨的笑笑,苏淑不过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尽可能去做,最后没想到,竟然有了出乎意外的结果。

  “嗯!”苏淑柔柔的应了一声。

  “父皇曾经隐晦的提过,只要孤和青雀的争斗,在合理的范围内,父皇就不会在意。”李承乾看向苏淑,轻声说道:“爱妃的动作,恰好就在合理范围之内,没有人死,也没人受伤,父皇不会管的,父皇不管,姑母也就不用在意了。”

  “反正他们一开始就对我们不好。”苏淑说着,脸上带出了一丝怨恨。

  她嫁给了太子,嫡亲的伯父却帮着魏王来夺位。

  他难道就没有想到,一旦太子被废,苏淑,还有她的儿子女儿,就都会堕入尘埃。

  既然他不体恤伯侄之情,那么也就别怪苏淑进行算计了。

  李承乾笑笑,他是后来才知道苏淑的计划的,恰好和自己一些手段相吻合,这才相互配合。

  “你想要让苏旖嫁入东宫,恐怕不容易,毕竟东宫太子良悌只有两个位置,如今都已经被占据,旖娘若是嫁入东宫,便也只有四品的太子良媛,姑母或许会用来虚以委蛇,但真正的答应并不容易。”李承乾低头开始沉吟起来。

  太子妃是超品。

  太子良悌是正三品,两人。

  太子良媛是正四品,六人,地位低的多。

  “但也总好过嫁给韦氏子。”苏淑并不是很在意,她对于这件事情有足够的把握。

  韦氏子虽然是酒后胡言,但说实话,未必就没有几分心中真实所想。

  有了那句话摆在那里,苏旖不管是嫁入哪家人家,她的处境都不可能好过。

  只有东宫,有最疼爱她的堂姐。

  “话是这么说,但还是需要多做些准备,孤这里有一招杀手锏,便送于爱妃。”李承乾在苏淑惊讶的目光从床榻起身,然后走到了一旁的桌前,从上面取出一册《括地志》,然后又走了回来。

  “这是伯父送给福昌儿做百日礼的。”苏淑从床榻上坐了起来,有些不解的看着李承乾。

  李承乾在旁边坐下,然后打开《括地志》,指着上面李泰和苏勖的名字,说道:“这本典籍,是姑丈的毕生心血,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却要让青雀的名字在他之上,但是若是……”

  李承乾伸手,直接将李泰的名字给遮住。

  整本书只剩下苏勖的名字。

  ……

  苏淑难以置信的看着李承乾。

  李承乾笑笑,说道:“孤原本是打算用来和姑丈言说的时候,劝解他的,但现在看来,还是找姑母的好,姑母或许不会那么在意苏旖,在意苏干,但她一定会在意姑丈的。”

  苏勖说到底,还是李泰的魏王司马,到了关键时刻,他究竟会选择帮李泰,还是袖手旁观,这很不好说。

  李承乾说服他的把握并不大,但这一手若是用在南昌公主身上,却一定有奇效。

  “是的,有了姑母心向我们,那么说不定伯父,还有魏王府的一切动静,就都在我们的掌握当中了。”苏淑抬头,看向李承乾,沉吟道:“不过如此一来,旖娘嫁入东宫,就不那么着急了。”

  “不。”李承乾打断苏淑,摆手道:“魏王府的动静,不在青雀身上,而是柴令武身上,姑丈在上呈《括地志》之后,就会调离魏王府,日后魏王府的事情,他知道的不会太多的,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彻底切断青雀和姑丈的关系,这样,魏王府的那些文人,也会离心离德的。”

  编修《括地志》的文人,虽然是在魏王府麾下,但实际上,他们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用《括地志》来增加名声。

  更准确的讲,他们是冲着苏勖来的。

  若是李泰能成为下任太子,甚至继位,自然更好。

  若是不能,他们也会飞快地切断和李泰的一切关系。

  “一旦伯父离开,他们也会离开的。”苏淑点点头,说道:“若是旖娘嫁入东宫,他们也会心向东宫,而魏王能用的人手会越来越少。”

  “这是阳谋!”李承乾轻叹一声,然后将苏淑搂在了怀里。

  实际上,李承乾还有一句话没说。

  从杜楚客,房遗爱,到柴令武,到苏勖,李承乾都在一步步的剥离李泰身边的力量,最后一步步的将他往绝望的边缘推。

  到了那个时候,李泰绝对不会轻易放弃,他会孤注一掷的选择搏一把。

  而在他的面前,已经有一个搏一把彻底成功的人。

  这个人,就是当今的皇帝。

  ……

  通训门下,步辇缓缓的通过。

  自从新年正旦,李承乾从通训门至甘露殿侯驾,跟着皇帝一起上朝之后,他每一次上朝都被允许从通训门而过。

  今日也是一样。

  李承乾神色逐渐的收敛。

  他摸了摸自己放在袖子里的奏本,眼神冷厉起来。

  柴令武,这个至始至终都在为青雀谋划的人。

  今日,他们要好好的交交手了。

第157章 启奏陛下,臣弹劾太子

  两仪殿中,朝中所有五品以上官员,全部持笏躬身。

  内侍省典仪高呼的声音从东厢房门口传来:“陛下驾到!”

  李世民一身黑底金丝衮龙袍,头戴黑色翼善冠,平静的走入殿中。

  他的身后跟着李承乾。

  只有李承乾,没有李泰,也没有李治。

  这种局面已经好几次了,群臣也已经习惯。

  皇帝在御榻之上坐下,李承乾站在丹陛三阶之上,然后躬身垂首。

  “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寿无疆。”群臣齐齐持笏躬身,参见皇帝。

  “众卿平身吧。”李世民坐在御榻之上,不是很在意的抬手。

  “多谢陛下!”

  ……

  皇帝坐在御榻上,目光扫过神色平静的李承乾,然后看向群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杨师道,终究缺了魏征。

  李世民轻轻抬手,内侍省典仪立刻上前道:“有本启禀,无本退朝。”

  “启奏陛下!”长孙无忌率先走了出来,举着一本奏章拱手道:“陛下,科举之事,吏部已经已经准备妥当,诸考题列册,请陛下于列挑选。”

  科举初试,为吏部试。

  诸考题由吏部所出,吏部将考题统一写入一本奏本当中,最后由皇帝挑选那一题作为科考的用题。

  奏本当中的科考题目,林林种种有数百道之多。

  皇帝当然不可能一道道的看完。

  实际上吏部也是将其中的一些题目整合,成为一份份考卷。

  一共十二份考卷,皇帝在科考的前一日送到考场便是。

  而在那日,诸考官已经封闭在了考场之中。

  除此之外,皇帝还会在科考当日出一道策论,当日送入考场。

  那道策略才是科考真正的核心所在。

  “朕知道了。”李世民摆摆手,张阿难立刻走下,取过奏本,然后放在了皇帝的桌案之上。

  长孙无忌退回到班列当中。

  “陛下,臣有奏。”大理寺卿孙伏伽站了出来,拱手道:“启奏陛下,大理寺察查光州刺史齐虞谋逆案,数日之前,大理寺少卿胡演抵达光州,赫然发现齐虞已经畏罪自尽,其留有遗言,诸罪责,都由其一人承担。”

  说着,孙伏伽将手里的奏本递给从上面走下来的张阿难。

  李承乾站在一侧,平静的看着奏本被送到了皇帝手里。

  这个消息并不意外,实际上,这个消息在初十之前,就已经送到了长安。

  只不过那是千牛卫和百骑司的渠道。

  今日这本奏本,便是朝廷的正式公文。

  光州刺史齐虞畏罪自尽。

  甚至于在百骑司抵达光州之前,齐虞便已经畏罪自尽了。

  也就是说,有人在百骑司抵达光州之前,就给齐虞去了消息。

  至于这个人究竟是谁,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但问题必然是出在长安。

  齐虞一死,这件案子不管再怎么查,最后都只会终结在义丰齐氏的身上,而不会继续追查下去。

  齐知玄在千牛卫,不管怎样严刑拷打他都不开口,结局已经注定了。

  李承乾目光轻轻的上挑。

  皇帝已经接过了奏本,这件事,他又会怎么处理呢?

  ……

  李世民神色平静的读完了一整本奏章,然后平静的开口道:“传旨,光州刺史齐虞,以谋大逆论罪,其子,其父,其兄弟,其祖孙,兄之子,祖之子之孙,年十六以上男丁皆斩,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姊妹及部曲、资财、田宅并没官。”

  父子,兄弟,祖孙,兄弟的儿子,兄弟的孙子,三族(秦论)之内,皆斩。

  没有绞,没有流放三千里。

  十六岁以上,皆斩。

  “喏!”大理寺卿孙伏伽拱手领命。

  贞观律从轻,但武德律从严。

  贞观之初用定便是武德律。

  皇帝面色淡漠的看向群臣,没有人有异议。

  如果魏征在的时候,或许还会出来争上一争,但现在,没有。

首节 上一节 138/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