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144节
“农耕之事,天下根本,诸卿无论身在何方,都需认真关注。”皇帝神色郑重的告诫。
“臣等恭领圣训。”群臣齐齐俯首。
李世民平静的笑笑,摆手道:“好了,诸事已毕,放松一些。”
“喏!”群臣这才起身。
皇帝转身看向李承乾和赵元楷,笑着说道:“太子,朕看到你刚才和司农卿在说着什么,能告诉朕,你们究竟在说些什么吗?”
“是!”李承乾拱手,上前一步,说道:“启禀父皇,儿臣今日亲耕,突然发现耕犁多少有些不便,所以想着能不能改进一下,让耕犁的速度加快一些,如此一来,于天下耕地有利。”
“哦!”皇帝身体微微前倾,认真的问道:“可行吗?”
“可行,不过这样的话,耕牛受的力就要更重一些。”李承乾小心的找着托词,他不希望给别人太大的希望,如此,当结果超出他们想象的时候,他们才会更加的惊艳。
“牛的事情再说,先把犁做出来。”李世民直接摆手,说道:“赵卿,此事司农寺全力配合。”
“喏!”赵元楷立刻拱手,低头之间,他的神色有些疑惑,不过是改进犁而已,东宫自己做就可以了,何必要司农寺全力配合?
“这样吧,从今往后,太子在农事上有什么想法,司农寺多多协助,诸多政务,在上呈尚书省的同时,也上呈东宫一份;同样的,东宫和司农寺做的事情,也呈送奏本到尚书省。”皇帝直接定调。
赵元楷愣住了,皇帝这话的意思,这话的意思,似乎是司农寺日后归太子管了?
皇帝话说的婉转,但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
“儿臣领旨。”李承乾在一旁拱手。
“臣领旨!”赵元楷立刻跟着拱手。
群臣目光下意识的看向了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二人,两个人全都躬身垂首,没人开口说话。
群臣顿时就明白了,这事是皇帝早就已经决定了的,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全部早就知道了。
不过转念一想,群臣也就释然了。
司农寺虽然是九寺之一,但说实话,却是九寺之尾,根本没有多少实权。
甚至都不如鸿胪寺,更别说是太仆寺,太常寺,光禄寺,宗正寺,大理寺,卫尉寺,太府寺这些特权大寺了。
司农寺就是那种吃力不讨好的的机构。
想到这里,群臣齐齐俯首。
“好了,便如此吧,回宫。”皇帝神色满意的从观耕台走了下来,群臣立刻列于两侧。
李承乾紧紧跟在皇帝的身后,其他人则是跟在李承乾的身后。
柴令武站在稍后一些的地方,虽然他是驸马都尉,但眼前这些朝臣,要么是皇子的岳父,要么是儿子娶了公主,柴令武想靠前都没有办法。
比如户部尚书唐俭,他的五子唐善识,娶了豫章公主,而他的四子唐河上,娶了阎立德的次女,是魏王正儿八经的连襟。
其他人也都是差不多的背景。
甚至哪怕没有这些背景,他们和他的父亲柴绍,当年也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情谊,更别提他们的官位,也全部都在柴令武之上。
不过现在的柴令武,没有心思想这些,他真正在意的,是太子介入司农寺一事。
皇帝虽然没有直说,是让太子直接接管司农寺,但里面就是这个意思。
东宫行事,司农寺要全力配合,而司农寺行事,则要向太子禀报。
这就等于太子接管了司农寺。
虽然说司农寺是九寺当中地位最低的,但再低也是九寺之一啊。
真搞不懂皇帝为什么会给太子这么大的权力。
司农寺,司农寺。
回宫的一路上,柴令武一直都在想这个问题。
皇帝给,那么首先是太子想要的。
那么太子要司农寺做什么,司农寺又究竟能够给太子什么呢?
这个问题,一直到柴令武回到皇宫,目送皇帝进入宫城,他自己返回魏王府也没有想通。
柴令武坐在自己的值房,轻轻敲着桌案,他有些想不通司农寺有什么,能够被太子盯上。
至于什么改进耕犁的事情,柴令武是不信的。
“是司农寺的人力吗?”柴令武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司农寺所拥有的人力,是整个九寺当中最多的,但都是些农人,难不成太子还指望这些连长安城都进不来的农人,帮他稳固太子之位吗?
“驸马!”手下人的声音在门外响起:“有密信。”
柴令武起身,打开房门接过密信,然后返回屋中,打开密信。
司农坛外,太子和侯君集密谈。
柴令武瞬间将李承乾和司农寺的事情抛在了脑后。
太子和侯君集私下里密探了什么,这件事情陛下知道不知道?
柴令武深吸一口气,直接起身,打开房门。
他要去找侯知仪。
侯君集的事情,必须要抓紧了。
……
两仪殿中,黄昏的光芒照入大殿之中,金光的光芒下,整个大殿却显得越发的昏暗。
李世民放下手里的奏本,目光看着铺在地上的金光,突然,皇帝侧身看向大殿右侧:“褚卿,你对太子今日所提的改进耕犁的事情如何看?”
“太子贤明。”谏议大夫褚遂良立刻站了起来,认真拱手道:“耕犁之事若是能行,天下粮收必能有所增长,哪怕是增长万一,也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因此而活下来,此举大善,太子大贤。”
“若是朕记得没错的话,杨广在登基之前,也是厉行节俭,谦恭有礼,多有大功,当时被称为一代贤王的。”李世民脸色莫名的一冷。
褚遂良顿时被李世民这一句话吓的直接跪了下来:“陛下何出此言,太子本性纯良,孝悌又加,又关爱百姓,体恤民力,如何会成为杨广之流……当然,若是太子有什么不对之处,请陛下指出,召重臣妥善应对。”
皇帝的目光落在褚遂良的身上,淡淡的问道:“卿如今依旧知起居注,所书可尽记太子之事?”
褚遂良自贞观十年任起居郎,专门记载皇帝的一言一行以来,已经六年有余。
他的官职也从起居郎,升任御史中丞,到如今的谏议大夫,升了好几级。
然而,即便是他如今已经是谏议大夫,但是却依旧检校起居郎,皇帝的一言一行,依旧是他在记录。
听到皇帝这么问,褚遂良心里莫名的一紧,随即拱手道:“这是自然,太子所言所行,臣等都如实记录。”
起居郎虽然是只记载皇帝的一言一行,但皇帝言谈,经常会涉及到朝中重臣,更别说是太子了。
更别说朝中还有左史和右史。
左史记言,右史记行。
朝堂之上群臣的言行,也全部都在记载当中。
当然,太子仅仅是太子,他虽然是储君,但是很多事情,他都会涉及到皇帝,自然也是要被记载的。
“另外,太子在东宫诸事,也有太子中舍人记录太子言行诸事。”褚遂良小心的拱手。
太子中舍人,掌东宫文记,行令书,表启,记录之事。
“很好,朕命你现在就去将东宫的太子言行录,还有朕的起居注当中,所有关于太子言行的记录摘抄出来,最后一并送到朕这里来。”李世民目光紧紧的盯着褚遂良。
褚遂良心里彻底的沉了下去,但他还是认真的拱手道:“臣领旨。”
……
门下省,政事堂。
房玄龄,高士廉,岑文本三人先后脚步匆匆的赶到了门下省,而在政事堂。内,长孙无忌,刘洎和褚遂良三人已经在座。
如今的政事堂有五位宰相,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岑文本和刘洎。
正常情况下,褚遂良是没有资格进入政事堂的,但谁让今日情况特殊啊。
听完褚遂良所说,房玄龄一拍额头,无奈的说道:“又开始了!”
“不管是又开始了,还是怎样,这件事情终究要给陛下一个答复。”长孙无忌坐在中央主位上,看向褚遂良,说道:“登善,你说说吧,此事你打算怎么办?”
“司空。”褚遂良站了起来,对着诸相拱手道:“陛下虽然言说,是想看东宫的太子言行录,还有起居注当中关于太子的记录,但实际上陛下想看的,是国史。”
或者更准确的讲,是国史当中关于大唐监国,武德,玄武门,还有贞观至今的记录。
今日借太子为理由,插手起居注,明日就能直接查看整本起居注,后天就能够直接查看国史。
“不行,国史绝对不能给陛下看。”长孙无忌斩钉截铁的摇头,随即他紧紧的盯向了房玄龄:“房相,你说呢?”
房玄龄是著名的墙头草,软骨头,皇帝的话一硬,房玄龄立刻就会倒过去。
“当然不行。”房玄龄迎着长孙无忌的目光,苦笑着摇头道:“赵国公难道忘了吗,贞观十年那次,陛下要求查看起居注,是下官和谏议大夫朱子奢一起阻止的。”
“刘相。”长孙无忌看向了刘洎。
“贞观十四年那次,是下官和褚大夫一起阻止的。”黄门侍郎刘洎转头看向了褚遂良。
褚遂良轻轻点头。
“算起来,陛下要看国史,已经是第三次了。”高士廉总结看向杨师道,问道:“景猷怎么说?”
“高公向来知道,景猷话从来不多的。”杨师道轻轻点头。
“很好,如今这次也是一样,所以,登善,你说说,有什么办法?”长孙无忌再度看向了褚遂良。
“陛下既然要起居住当中关于太子的部分,那么就将这部分单独摘抄出来,只有太子的言行,其他上下根据,一概不写。”稍微停顿,褚遂良说道:“至于太子那方面倒是没有什么所谓,让太子中舍人萧钧呈送上去便是。”
“不可!”房玄龄突然开口,摇摇头道:“若是这样,只会是治标不治本,陛下还会想法设法的接着要求的。”
“那怎么办?”长孙无忌忍不住的问道。
“太子,陛下既然将太子牵涉了进来,那么我们就用太子来说服陛下。”房玄龄看向长孙无忌,认真的说道:“应该让陛下知道,今日陛下他查看国史,那么明日,太子登基之后,也会查看国史。”
查看国史要做什么,当然是不满之后,修改国史了。
皇帝今日想修改国史,那么太子明日也会去想修改国史的。
皇帝要修改的,是武德和玄武门的事情,那么太子登基之后,要修改的,又会是什么呢?
“办法是好办法,但是太子不会接受的。”刘洎直接摇头。
“找个人,说服太子,让太子将太子言行录亲手呈送陛下便是。”房玄龄眼底闪过一丝冷笑。
“谁去?”长孙无忌直接问道。
“让马周去吧。”房玄龄神色平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