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177节
李安俨忍不住打断了李承乾:“那么勋国公?”
“张亮吗?”李承乾抬头,轻声说道:“这么多年了,有些东西的反噬,也该是到了的时候了。”
“是!”
……
两仪殿中,李承乾平静的坐在黑色轮椅上。
左领军将军契苾何力叩首在地,对着丹陛之上的皇帝叩首痛哭道:“陛下,臣有罪,臣对部族疏于管理,以至于有今日之变,请陛下责罚。”
看着白布包裹着左耳的契苾何力,李世民早就已经红了眼眶,强压激动的说道:“卿的事情,过错不在你,爱卿对朕,对大唐忠诚真挚,可昭日月,朕感念至致……传旨,晋姑臧县公契苾何力为姑臧郡公,授右骁卫大将军。”
“多谢陛下大恩!”契苾何力再度用力叩首,“砰砰砰”的连地板都在响。
他抬起头,看向皇帝,抽泣的说道:“陛下,臣愿以自身一切,换老母和弟弟减罪,请陛下恩典。”
李世民脸上的神色收敛起来,他认真的看着契苾何力,说道:“卿的母亲和兄弟,朕会将他们安置到剑南道,让他们在稍微偏远的地方安度晚年,诸事你就不用再管了,至于其他,你在大唐也有的是亲人,临洮县主,朕,还有太子……”
李世民转身看向李承乾,李承乾微微躬身。
李世民这才看向契苾何力,说道:“此番你身陷危局,太子,赵国公,梁国公都对你无比信任,还有安国公,苏定方,郭孝恪,李袭誉等人,他们率部前往草原,直接将你救下,他们都是你的亲人。”
“喏!”契苾何力跪着直起身,然后看向李承乾,长孙无忌,房玄龄,眼中含泪的说道:“臣谢太子殿下,赵国公,梁国公信任之恩!”
当着满殿群臣,契苾何力再度叩首下去。
“好了,爱卿平身吧。”李世民坐在御榻之上,对着契苾何力微微抬手,然后他又看向执失思力,说道:“安国公带姑臧郡公下去吧,让他好好养伤,伤好之后,爱卿,你于朕还有大用。”
“臣领旨。”契苾何力这才稍微收敛神色,起身退出大殿。
看着这个大的高个汉子,眼中含泪的模样,群臣心中也是一阵感慨。
执失思力对着皇帝拱手,然后才跟着契苾何力身后出了大殿。
……
朱雀大街上,执失思力骑在马上,看着神色依旧感伤的契苾何力,靠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走吧,我们一起去喝酒,顺带有些事情要告诉你。”
契苾何力有些诧异的看着执失思力,点头道:“好!”
执失思力带着契苾何力来到了一间私酒坊后院,有人做好酒菜送过来。
执失思力端起碗,看向契苾何力,认真说道:“这次,你真正要感谢的人是太子殿下,若非太子看出了这其中的蹊跷,那么即便是陛下再信任你,在赵国公和梁国公的质疑之下,恐怕你……”
“啊?”契苾何力完全没有想到还有这一幕。
“安西那边之所以能快速出兵,是因为安康郡公李袭誉被发配西域军前效力。”执失思力一口将碗中酒喝干,然后才继续说道:“安康郡公能被发配到西域,还是因为太子殿下的建言,老弟,你运气太好了,不然陛下就真的得用公主换你了!”
兵部侍郎崔敦礼还没有赶到阴山以北,契苾何力就已经被救了出来,公主的事情自然不了了之。
这事契苾何力知道,但他不知道李袭誉和太子还有这层关系。
契苾何力举起酒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这才看向执失思力,感慨道:“陛下仁慈,太子英明,大唐后继有人啊!”
“自然如此。”执失思力很肯定得点头。
第197章 侯君集的机会,也可能是他的绝望
太极殿中。
皇帝坐在御榻之上,目光看向房玄龄,问道:“梁国公,三万契苾部众,有一半是追随其母和其弟之人,这些人,应该如何安置?”
房玄龄站出,持笏拱手道:“陛下,这一半人,不过是被迫跟随大部而回,日后若是再有机会,必然也会再度反叛大唐。
臣以为,他们绝对不能再安置在长城附近,所以臣想,是不是可以将他们安置在吐谷浑之地?”
“那里的确地广人稀,一万人其实也没多少,关键时刻还能用来牵制吐谷浑人。”李世民缓缓点头。
“他们与吐谷浑人要争夺草场,双方必然矛盾,到时候稍微操弄便能让他们的人心归顺大唐。”长孙无忌站出拱手,眼神之中已经满是算计。
群臣不由得赞同点头。
这些事情,从突厥人的身上,大唐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
皇帝转向李承乾,问道:“太子有什么想法?”
李承乾拱手,沉吟的说道:“大方向如此没错,但儿臣觉得还是需要提防吐蕃人,吐蕃人向来擅长勾连人心,若是被他们埋下棋子,等到十几年再爆发,措手不及之下,恐怕要出大问题。”
“吐蕃人必然会埋下棋子,之前的吐谷浑国相宣王,还有现在很多吐谷浑贵族,如今依旧心向吐蕃,便是大唐用尽种种手段也是无法阻止。”长孙无忌看了李承乾一眼,然后看向皇帝拱手道:“如今需要的,还是加深影响,然后分明敌我便是。”
御榻之上,李世民笑着摆摆手,不在意的说道:“吐蕃赞普松赞如今是朕的女婿,朕在,他不敢怎样的,至于将来,太子,那是你的问题了,你能保持警惕便已经足够了,将来还怕控制不住吗?”
李承乾看着皇帝,脸色惊讶又带着茫然,但瞬间,他就恍然过来,拱手道:“儿臣有错,儿臣没有想过这一点。”
“呵呵,好了。”皇帝不在意的摆摆手,然后看向群臣道:“今日姑臧郡公安然归来,朕高兴,今日便到此为止……”
“踏踏踏!”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殿外传来。
话刚刚说到一半的李世民,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他转身看向来张阿难。
张阿难拱手,然后快步的走下丹陛,然后走出大殿。
很快,张阿难已经手里捧着一本奏本,来到了丹陛之上,将奏本放在皇帝面前,他才面色严肃的说道:“陛下,营州都督张俭四百里加急奏报。”
“哦?”皇帝诧异的接过奏本,然后看了起来。
李承乾目光微微落下,他已经知道是什么了,高句丽内乱的消息到了。
不过他不明白的是,百骑司早已经将消息送到了长安,皇帝却选择在现在今日,将一切公开在百官面前。
是在激励人心吗?
……
“臣,营州都督张俭,奏高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弑其王武。”长孙无忌站在群臣左上,宣读奏本的同时,也将满殿群臣的动静尽收眼底。
听到高句丽国王被其泉盖苏文弑杀,群臣不由得轻轻哗然。
盖苏文,高句丽东部大人,大对卢,也就相当于大唐的宰相。
而且是独相。
不,甚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国相。
其人所拥有的权势,还有个人家族的力量,在高句丽几乎已经是仅在其王之下。
这样的人,终于忍不住犯上作乱了吗?
长孙无忌拿着奏本,继续宣读道:“盖苏文凶暴,多不法,其王及大臣议诛之……盖苏文密知之,悉集部兵若校阅者,并盛陈酒馔于城南,召诸大臣共临视,勒兵尽杀之,死者百余人。”
李承乾坐在轮椅之上,平静的听着。
皇帝要伐辽东,伐高句丽,但注定了这一切不可能一次功成。
便是后来李治即位,也是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将高句丽灭国。
所以这些事情,将来必然会落到李承乾的手中。
这一世,灭高句丽的不可能是李治,必然是他。
如何彻底的灭绝高句丽,还有百济和新罗,这是他李承乾需要考虑的。
尤其是新罗,后来几乎窃取了大唐在东岛的一切成果,这是李承乾需要极为注意的。
“……因驰入宫,手弑其王,断为数段,弃沟中,立王弟子藏为王;自为莫离支,于是号令远近,专制国事。”长孙无忌稍微停顿,看向皇帝道:“陛下,莫离支如同大唐吏部兼兵部尚书也。”
李世民点点头,抬手示意长孙无忌继续说。
长孙无忌拱手,继续道:“盖苏文状貌狰狞,意气凶险,身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视;每上下马,常令贵人、武将伏地而履之;出行必整队伍,前导者长呼,则人皆奔迸,不避坑谷,路绝行者,国人甚苦之。
臣,营州都督张俭,请伐盖苏文,以解救高句丽百姓于水火之中。”
群臣神色肃穆,张俭话说的很清楚,盖苏文在高句丽过来横行霸道,国臣不满,这是进取之机。
大唐要伐高句丽了。
群臣都能听清楚这里面的潜台词。
或者更直接的说,之前两三年内隐隐约约的传言,在这一刻彻底的摆放在群臣的面前。
皇帝看向长孙无忌,说道:“无忌,你如何说?”
长孙无忌拱手,认真说道:“陛下,臣以为连城县公所言有理,高句丽,大唐属国也,高句丽王高武,历来恭顺,贺表上贡不绝,为大唐番属表率。
如今其为贼子所弑,其弟子高藏在其国内,亦如同傀儡一般,盖苏文暴虐国内,臣请陛下发兵,解救高句丽百姓于倒悬。”
“房相!”李世民的目光落在了房玄龄的身上。
朝臣之中,房玄龄对于东征高句丽一直持谨慎之意,李世民现在想要听听他的意见。
房玄龄拱手,说道:“陛下,盖苏文既弑其君,那么其后为防大唐介入,必然加强在辽东军力,从而威胁营州,为解营州之危,臣请陛下增兵营州。”
房玄龄虽然赞同大唐边境增兵,但是对于大唐直接攻入高句丽,心中依旧有所疑虑。
李世民看向后方,问道:“安德郡公,你如何说?”
中书令杨师道站出,持笏拱手道:“陛下,高句丽国内纷乱,大唐为君主上国,理所应当理清是非,还高句丽晴朗天地,然而陛下,出兵之事,臣觉得还是应当慎重,当年杨广三征高句丽,动兵数百万,最后却败得一塌糊涂,乃至于天下动荡,甚至国破人亡,如今,还需要慎重啊!”
杨师道出身弘农杨氏观王房,是前隋观王杨雄的幼子,娶了高祖皇帝之女桂阳公主。
如今虽然一步步的升为中书令,但他弘农杨氏的出身依旧醒目。
如今他提出杨广两个字,当年的一战的惨烈,顿时便充斥在众人的脑海当中。
此刻的大殿之上,不少人都是前隋的旧臣。
对于当年那场导致前隋灭亡的战事,如今人们想起来,依旧忍不住心有余悸。
皇帝平静的点点头,目光看向侧畔,问道:“太子,你如何说?”
今日,申国公高士廉因病请休,所以皇帝在几位宰相之后,直接询问李承乾。
李承乾面色肃穆的拱手:“父皇,大唐乃是高句丽宗主之国,高句丽权臣犯国,几乎有取代之象,大唐若是不管,天下诸番如何看待大唐,所以此事必须要管。”
“盖苏文既然已杀其君,对于大唐之言,怕是很难听的进去。”李世民面色微微凝重。
“父皇所言有理,然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若是高句丽新君自愿将国祚交于盖苏文,大唐便是发兵也无用;若是大唐不发兵,而盖苏文又愿意将国祚送还,大唐自然是免了发兵,所以儿臣建议先派人去高句丽一趟,询问真相。”
稍微停顿,李承乾认真的说道:“便是最后大唐依旧被迫要发兵,但若能得到高句丽王的请援之书,或者高句丽重臣的请援之书,大唐发兵也能更加名正言顺……而且若是其内有人呼应,则大唐发兵亦能轻松许多。”
李世民缓缓思索着点头道:“太子所言有理。”
李承乾的话,话里话外一个意思。
如果有人能够在高句丽内部和大唐呼应,那么大唐征伐高句丽亦能轻松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