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225节

  长孙祥毕竟是长孙无忌的侄子,虽然说无法从长孙无忌的书房弄些什么,但什么人最近拜访过长孙无忌,又来自河北,长孙祥却是清清楚楚的,甚至于长孙家的很多人都知道这些。

  “无妨!”李承乾摇摇头,说道:“有这些东西,孤大概就能够推测出些什么了!”

  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表兄,什么事情都别做,孤只是提前看看,父皇会给稚奴选谁家女为王妃……父皇的目的,是利用这桩婚事来稳定河北局势,谁都不能破坏,谁破坏谁死!”

  “是!”长孙祥立刻拱手,他明白,太子现在不过是要做个心知肚明罢了。

  李承乾点头,然后打开奏本,开始看向了上面的名字,以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清河张氏,清河赵氏,冀州冯氏,相州魏氏,河间刘氏,渤海高氏,大大小小河北世家二十余家都有适龄女子作为晋王妃的候选。

  而且还不止如此,就连清河房氏的名字也在上面。

  清河房氏自然就是房玄龄的家族,不过入选的当然不是房玄龄的女儿,而是陕州刺史房仁裕的妹妹。

  李承乾忍不住的皱了皱眉头,房仁裕名义上还是房玄龄的族叔,虽然年龄比房玄龄小十几岁,他的女儿年纪也和李治相仿,但说实话,真要弄到朝中,房玄龄的脸色绝对不好看。

  他的族姐嫁给了晋王为晋王妃,他的儿子娶了晋王的姐姐高阳公主,这怎么算。

  当然,之所以房家的女儿会入选,实际上是从房仁裕的母族上算的,因为房仁裕的母亲就出自陇西李氏,而且还是实打实的宗室,和高祖皇帝还是族姐妹。

  当然,从这点来算,辈分也是不对的。

  不过嫁入了外姓,就不用仔细算辈分了。

  李承乾低头,继续看向奏本,太原王氏,荥阳郑氏,弘农杨氏,闻喜裴氏,河东薛氏,京兆韦氏都有女子在其中。

  挑选了许多之后,李承乾看向了清河赵氏的女儿。

  户部郎中赵叔坚之女。

  赵叔坚娶的是弘农杨氏杨缄的女儿,杨缄是前洛州司马,已经致仕。

  杨缄是前隋吏部尚书、始安侯杨达之子,杨达便是观王杨雄的亲弟弟。

  杨缄和中书令杨师道是亲堂兄弟。

  赵氏女,实际上就是杨师道的外甥女的女儿。

  同时户部郎中赵叔坚身份也不一般,他的父亲是故安州刺史赵奉伯。

  赵奉伯在前隋时曾任吏部侍郎,他父亲是北齐尚书令、特进、司徒、宜阳郡王赵彦深。

  赵彦深在北齐时,深受高欢,高澄,高洋,高演几代帝王的信重,又于傅家、崔家,杨家联姻,从北齐至隋,至唐,家族鼎盛。

  户部郎中赵叔坚,其人在整个清河赵氏,乃至于整个河北都举足轻重。

  尤其他还是杨达的孙女婿。

  所以他的女儿为晋王妃,一方面能帮助皇帝稳定河北人心,同时又能拉拢弘农杨氏,实际上用弘农杨氏来支持李治。

  这便是皇帝的打算。

  杨师道如今是中书令,杨家还有好几个女子嫁入了宫中,光是皇帝就有三个杨妃。

  不止如此,就连燕妃,她的母亲也是弘农杨氏出身。

  另外还有武媚娘,她的母亲也是弘农杨氏出身,是杨达的亲女儿。

  李承乾有些惊讶的看着奏本上赵氏女的身份来历。

  赵叔坚是杨达的孙女婿,武媚娘是杨达的外孙女。

  赵叔坚的女儿就是杨达的曾外孙女,也就是武媚娘的外甥女。

  武媚娘现在不过二十岁,她的外甥女已经十五岁了。

  对了,武媚娘的母亲嫁人太晚,所以导致武媚娘的年龄小,辈分高,说起来武媚娘还是杨师道的外甥女。

  李承乾看着这复杂的人际关系有些无奈的笑了。

  突然,他一停顿。

  如果武媚娘的外甥女真的嫁给李治为晋王妃,那么她自己以后怎么办?

  和自己的外甥女抢夫婿吗?

  李承乾突然笑了。

  这桩婚事,一定得让它成了。

第244章 摸着武则天过河

  洛水幽幽,帆影东落。

  站在船首,看着来往前行的船只,李承乾轻声道:“白马非马,佛宗总是习惯抛却表意,却不知表意才是世人最在意之事。”

  “皇兄还在想白马寺的事。”李治从后方走上来,他们两兄弟刚刚拜访了白马寺。

  “父皇已经三请道信法师来长安了,今日更是让孤代他前往白马寺,请白马寺传言,但稚奴,为兄觉得这一次,道信法师还是会拒绝。”李承乾侧身看向李治。

  “难道佛门大僧,还真的要你我兄弟亲去荆州去请吗?”李治不由得冷笑一声。

  李承乾微微一愣,他这才想起李治其实也不怎喜欢佛门。

  摇摇头,李承乾说道:“是青雀的事,青雀的事里有不少佛门的痕迹,父皇想请道信法师来长安,其实是想安抚佛门,但……”

  “他们做贼心虚。”李治顿时就明白了过来。

  “自从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乃至于前隋,本朝,佛门介入朝争之事屡见不鲜。”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今日如此,日后也必然将会如此……稚奴,记住,崇敬礼佛可以,但不要和某个特定的高僧走的太近。”

  看着李承乾一脸认真模样,李治立刻拱手道:“多谢皇兄教诲。”

  “走吧,该回皇宫了,父皇还等着呢!”李承乾的目光落向了前方。

  脚下的三桅帆船,在五艘战船的护卫下,驶向远处的紫薇宫。

  两侧民船虽然远离,但前行却并不阻碍,相比于长街上的封道,水上航行要方便许多。

  远处的百姓都在眺望李承乾和李治。

  太子来洛阳,很少见。

  ……

  承天门下,李承乾诧异的看向张阿难,说道:“父皇在仁寿殿?”

  “是!”张阿难一边引着李承乾和李泰朝仁寿殿而去,一边说道:“是同安大长公主到了,陛下和赵国公正在仁寿殿接待。”

  “姑祖母?”李承乾眉头微微皱起,他怎么来了。

  同安大长公主是高祖皇帝李渊的同母亲妹,是皇帝的亲姑母,也是李承乾他们这些兄弟的姑祖母。

  同安大长公主嫁入了王裕,王裕出身太原王氏,是北魏司徒王秉之子。

  同安大长公主和王裕只有一女,女儿嫁给杨广做了杨广的皇妃。

  也因为这层关系,李渊才坐稳了太原留守的位置,后来起兵,太原王氏的支持也很大。

  不过王氏在玄武门的时候站错了队,所以这些年虽然依旧遭到皇帝的礼遇,但真正的重视并不多。

  王家子嗣入朝,品阶也不是太高,而世家风骨,王家子嗣不少没两年就挂印离去了。

  不过王家后来起势是在永徽初年……李承乾下意识的看了李治一眼。

  对了。

  同安大长公主是来说亲的。

  李承乾差点忘了,太原王氏女在上一世之所以能够成为晋王妃,乃至于皇后,都是因为同安大长公主主动上门来说婚的。

  皇帝为李治选晋王妃,其他诸家都是在等着皇帝在挑选,而只有太原王氏,不,更准确的讲,是同安大长公主主动上门的。

  说话之间,李承乾和李治已经进入到仁寿殿,两人同时对着坐在御榻上的皇帝拱手道:“儿臣参见父皇!”

  李世民点点头,看向一侧一身华服金饰的同安大长公主,说道:“见过大长公主。”

  “见过姑祖母!”李承乾和李治同时转身,对着同安大长公主拱手行礼。

  同安大长公主刚要起身,李世民摆摆手,说道:“姑母这是做什么,家中之事,本身就是他们两个小辈该行礼的。”

  李世民侧身,说道:“传旨下去,日后太子和诸王见大长公主时都需主动行礼,而大长公主无需还礼。”

  “喏!”一侧的张阿难立刻拱手。

  “多谢陛下!”同安大长公主赶紧对皇帝躬身还礼。

  “姑母不必客气。”李世民抬头,说道:“朕这里还有事,姑母的事情朕会认真考虑的。”

  “多谢陛下,老身告退!”同安大长公主立刻福身。

  “太子,你替朕送送大长公主。”李世民抬头看向李承乾。

  “喏!”李承乾立刻拱手,然后转身搀扶同安大长公主,说道:“姑母慢走!”

  ……

  “同安大长公主今日是为了你的婚事来的。”李世民看向李治,直接开口。

  李治微微一愣,随即拱手道:“是王家的女儿吗?”

  “是!”李世民点点头,说道:“王家有个女儿,算是姑丈有个侄孙女,美丽温顺,所以姑母过来询问,看看你有没有这个想法。”

  “儿臣吗?”李治没有想到,这种事情竟然皇帝让他自己决定。

  “对!”李世民微微颔首,然后就这样的看着李治。

  李治眉头轻抬,他顿时就明白,这是皇帝对他的一种考验。

  李治极为聪明聪明,他瞬间就明白,皇帝如果真的看好王氏女为他的晋王妃,如何还会询问他自己的意见。

  皇帝明显是不看好。

  李治突然想起那日李承乾说过的话,他心中立刻有了主意,拱手道:“敢问父皇,王氏女,如今年纪如何?”

  “十二岁!”李世民眉头微微皱了皱。

  李治立刻拱手,说道:“婚约之事,向来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皇若是应允,儿臣也不会反对,只是……”

  “说!”

  “这十二岁是虚岁吧,会不会年纪太小了些。”李治拱手,说道:“若是如此,成婚的话,是不是要等几年。”

  李治自然清楚,皇帝这一次考虑他的婚事,有大半原因是因为要在东征之前,借助他的婚事来稳定地方。

  如果真的是王家的女儿,王家是天下大族自然能够帮助皇帝稳定河北,但成婚恐怕真的要等上几年了。

  “好了,朕知道了。”李世民摆摆手。

首节 上一节 225/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