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240节

  渭水清幽。

  李承乾坐在马车内,挑开车帘,看向远处已经出现的长安城,稍微松了口气。

  低下头,看向一直趴在他胸口的王幽兰,李承乾突然感到胸前一阵湿润,低声问道:“爱妃,怎么了?”

  披着白色披风,王幽兰抬起头看着李承乾,眼角带着泪水,低声说道:“殿下,回到长安之后,妾身就不能再日日见到殿下了。”

  “原来你是为了这个不开心。”李承乾有些忍不住的笑了。

  “殿下!”王幽兰已经忍不住的嘟起了嘴。

  这半个月在洛阳,几乎每日都是王幽兰陪李承乾一起歇息的,所以她习惯了。

  但这种习惯并不应该。

  李承乾拍拍王幽兰的肩膀,轻声道:“孤每日都有一大堆事,之所以能在洛阳天天陪着爱妃,是因为洛阳的事情不多,但回长安就不一样了,长安是帝都,父皇又不在,孤要监国,每日早起晚睡,能够三四日见爱妃一面,便已经是朝政轻松了。”

  王幽兰神色黯然的低头。

  “不过……”李承乾刚刚说了两个字,王幽兰就忍不住的抬头。

  “孤虽然在武德殿监国,但是城阳和新城两位皇妹却是可以随便出入皇宫和东宫,爱妃可以和她们多接触一些,还有张妃和苏妃,你们年纪都差不多,平日里多玩玩,孤这样就能多去几趟,毕竟孤照看皇妹,是父皇留下的话。”李承乾眼神闪烁。

  “好!”王幽兰愣愣的点头。

  李承乾不由得笑了起来,然后伸手捏了捏王幽兰的脸颊,心中却是摇头:怪不得你玩不过武媚娘。

  不过,王幽兰终究是出身太原。

  李承乾不知道王幽兰是否能够吸引到武媚娘的注意,宫外的事情,她总有知晓的渠道。

  李承乾思索之间,已经来到了春明门下。

  他回到长安了。

  ……

  武德殿中,李承乾坐在主榻上。

  房玄龄,高士廉,杨师道,萧瑀,于志宁,刘德威,崔仁师,崔敦礼,温无隐等人,站立殿中左侧。

  尉迟敬德,郑仁泰,李安俨,杜荷,左匡政,李孟尝,李玄嗣,张绚,刘仁实等人,站立殿中右侧。

  长安文武,大体在此。

  李承乾看着众人,开口道:“如今雪后,百姓安歇,诸部该休息的也休息,唯独刑部,这个时候歇息不得。”

  刑部尚书刘德威站了出来,拱手道:“殿下!”

  “嗯!”李承乾点点头,说道:“如今朝中征伐,地方难免不安,刑部要统管地方,清理讼狱,该处刑处刑,该流放流放,尤其是要发配军前的,速度一定要快,军前可是很缺人的。”

  “是!”刘德威认真拱手,他明白李承乾话里的潜台词,处事要重一些。

  皇帝不在,处刑从严。

  “还有兵部。”李承乾看向崔敦礼。

  崔敦礼立刻站出,拱手道:“殿下!”

  “兵部除了调派人员和军械以外,孤希望你们能着重注意突厥,薛延陀,还有吐谷浑,吐蕃诸事。”稍微停顿,李承乾面色冷冽的说道:“传讯诸州,若有外族挑衅,给孤狠狠的打回去。”

  “喏!”崔敦礼立刻拱手。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李承乾叹息一声,然后看向房玄龄说道:“房相,孤要说的就是这些,剩下的户部粮草调运,还有工部军械之事,以及天下治理,就都拜托房相了。”

  “臣领旨。”房玄龄立刻躬身,心底不由得松了口气,他刚才不过是随便问了一句太子还有什么交待的,李承乾立刻就甩出了一大堆话,偏偏这些话都是很有道理的,房玄龄也反驳不得。

  “殿下可不能闲着。”高士廉站出拱手,笑着说道:“这天下治理诸事,殿下还是需要好好学习的。”

  “舅翁说的是!”李承乾对着高士廉轻轻躬身,然后略微沉吟,说道:“孤对长江之南的事情了解不多。”

  听到李承乾这么说,群臣忍不住的抬头,这话是什么意思。

  “湘南,江右,福广,这些地方。”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有房相和诸卿坐镇长安,关中,陇右,剑南,河东,河南,山南,淮南,还有吴越诸州,都乱不了,父皇不在,真正顾及不到的,是长江以南的大片地区。”

  吴越之地有运河通航,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其他地方,就多少有些鞭长莫及的味道。

  “所以孤想要了解一下湘南,江右,福广这些地方州县的治理情况,州县长官,地方世家,还有普通百姓,多了解一些,算是为朝中查缺补漏了。”李承乾轻叹一声,他和皇帝说过这事,但这些地方,就连皇帝也只能派人管,多余的做不了。

  萧瑀有些诧异的看着李承乾,他似乎从中品出了一些味道,站出拱手道:“不知殿下打算怎么做?”

  “看一下各部的档案吧。”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孤慢慢来,一个县一个县的看,一年时间,足够孤对这些地方有足够了解了。”

  “那殿下就要辛苦了。”萧瑀拱手,虽然这些地方的县,不过一百来个,一天就能看两个,但实际上那些不过是走马观花的胡闹,真正的要深入研究,恐怕半个月都看不完一个县的事情。

  “无妨。”李承乾笑笑,说道:“东宫那么多属官,孤总揽全局,诸卿禀奏,同时查阅重点,然后每日早起晚睡,多辛苦一些,了解天下,也是值得的。”

  李承乾这句话早起晚睡,可不是简单的早起晚睡,他能够有三个时辰用来睡觉,已经是很难得了。

  “殿下既然愿意,臣等奉陪就是。”萧瑀直接拱手。

  房玄龄和高士廉,杨师道三个人还没有说什么,萧瑀便已经直接答应了下来。

  不过想想,他们也都相继拱手,应了下来。

  ……

  夜色迷离,忙碌了一天的李承乾返回东宫。

  宜春殿,李承乾坐在主榻上,苏淑轻轻的帮他敲打肩膀。

  松了口气,李承乾闭着眼睛问道:“后面那几个孩子,今日没出什么事吗?”

  “没有,她们玩的很开心。”苏淑笑笑,她知道,李承乾说的,其实是指王幽兰,张萱,苏旖,还有晋阳公主,新城公主几个人,她们都是差不多的年纪,相处起来很容易。

  “如此便好。”李承乾松了口气,然后说道:“再有一个月就是年底了,父皇不在长安,今年诸王诸公主也不会进京,所以到时候,孤打算让叫几个长安城中亲近的宗室过来,比如高阳,城阳,杜荷,还有房遗爱,赵节他们都叫过来。”

  苏淑轻轻点头。

  “到时候,让城阳和高阳她们去立政殿,爱妃也一起过去,和贵妃一起招待宫中的嫔妃。”李承乾抬头看向苏淑,说道:“父皇不在,后宫有些事情不方便,爱妃就处理了吧,这是父皇交待过的。”

  “是!”苏淑点点头,她是皇帝的儿媳,在宫中女眷的地位仅次于皇后。

  也就是皇帝在的时候,她不方便入宫,但是皇帝不在,有些事情韦贵妃不好处置的,就需要她来处理。

  如今的后宫,虽然是以贵妃韦珪为尊,但其他淑妃,德妃,贤妃,也并不是完全服气,更别说还有徐慧,武媚娘这样的人物,如果不能有个在关键时刻一锤定音的人物,后宫会闹翻天的。

  “父皇现在在冀州,诸事在做紧张的调整,明年二月就会出兵。”李承乾抬头,轻声说道:“希望父皇一切顺利。”

  “是!”

  ……

  平康坊,鸿运阁。

  夜色迷离,轻雪飘扬。

  一身黑色长袍的武元庆推开小门,然后进入房中,脱下身上的披风,看向早已经坐在窗前桌案内侧,温酒赏雪的云弘嗣说道:“难得见你来长安,而且还是来找我!”

  “现在你我皆落魄之人,只要共饮聊以慰藉了。”云弘嗣低头给武元庆倒了一杯酒。

  “这话可不对,我这个尚衣奉御虽然清闲,却也是五品官,你这个金州长史也是六品官,而且掌握实权,如何落魄?”武元庆直接将一杯酒饮尽。

  “你阿耶过世快十年了,我叔父被流放岭南,那些事情上,我们都被踢出局了,如何不落魄。”云弘嗣淡淡的开口。

  武元庆脸色沉了下来,他们一家人能够支持,其实最依靠的就是他的父亲,但……

  “有什么事情直说吧。”武元庆说着,拿起了筷子。

  “听说你们家和太子有了联系?”云弘嗣直接问道。

  “你说的是明年朝廷用人的事吧。”武元庆摇摇头,说道:“只不过是家中有人,在龙门石窟和太子偶遇,壮着胆子问了一句,之后就没有联系了。”

  “原来如此。”云弘嗣并不失望,转口问道:“听说晋王和郭家如今有些走动。”

  武元庆终于明白云弘嗣找他是做什么了,他缓缓的摇头,说道:“我们武家还没有和晋王有所联系。”

  “不急,我等。”云弘嗣笑了,举起来酒杯。

第259章 无忌,稚奴在太原开始求贤访老了

  冬日暖阳,旌旗招展。

  “驾!”李世民一身红衣金甲,腰挎长剑,面色冷漠的催着马匹朝远处的行宫而去。

  长孙无忌,李大亮,褚遂良,执失思力,契苾何力,还有更多的卫士紧跟在后。

  无数的金吾士卒站立两侧长道之上,远远的看着皇帝骑马而至,然后敬畏的低头。

  前方已到幽州行宫,李世民翻身下马,径直朝殿中而去。

  大殿之中,听到皇帝回宫,刘洎,岑文本,李道宗等人,快速上前迎接,拱手道:“陛下!”

  皇帝直接摆手,众人退开,两侧的内侍上前,帮助皇帝褪下战甲。

  李世民脱下战甲之后,直接走到主榻上坐下。

  群臣分文武各站两侧。

  皇帝平静的点头道:“军中将士轮流前往营州军中适应天气和环境,兵部职方司派人迅速勘定过河之处,朕要一过河,就立刻切断高丽辽南辽北的联系。”

  “喏!”长孙无忌和李積站出,齐齐拱手。

  李世民抬起头,目光看向殿外,开口道:“马上就要年底了,六万大军大年三十那日,酒肉管够,户部和鸿胪寺要协调到位。”

  “是!”唐俭和宇文崇嗣跟着站出,拱手领命。

  “诸卿,明年就要开战了,过完这个年,做好一切开战准备,然后……”李世民的眼神冷冽起来,用的说道:“朕要杀穿整个高句丽。”

  “喏!”群臣全部躬身拱手。

  就在这个时候,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殿外传来。

  内侍监张阿难快步从殿中走出,从殿门口接过奏本,然后才快速的回到殿中,然后将奏本递给皇帝。

  李世民接过奏本,看向群臣,笑笑说道:“太子在长安,每五日就送来一本奏本,细述长安之事,朕都有些烦了。”

  殿中群臣眼神惊讶的同时,脸上有些勉强的笑笑,心中却是感到无比的震惊。

  太子每五日送来一本奏本,这事怎么之前从来没有听人说过呢。

  李世民打开奏本,细细的看了一遍,然后抬头道:“诸卿,谁知道宁都县令古浩这个人?”

  群臣当中相互面面相觑,最后,脸色思索的吏部侍郎薛元敬站了出来,拱手道:“陛下,臣有一点印象,古浩应当是贞观七年进士,外放洪州地方做县尉,听陛下所言,如今应该是调任虔州宁都县令了。”

  吏部尚书管天下刺史任命之事,吏部侍郎管天下州郡长史司马参军事,吏部郎中管天下县令任命之事,吏部员外郎管天下县丞县尉之事。

首节 上一节 240/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