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358节
“高阳那边,便随她去吧,只要这件事是玄奘提起的,那么就和孤和父皇没有任何关系。”李承乾轻轻摆手,长孙祥立刻拱手,然后转身去处理。
李承乾站在殿中,看着长孙祥离开的背影,眼神平静。
他的目光抬起,看向晋王府的方向。
李治在打房玄龄的主意。
更直接的说,李治是在削除李承乾的羽翼。
只不过李治做的很小心,他很隐晦的通过高阳在布局,是个聪明人。
但可惜,高阳或许一时会被李治所用。
可一旦辩机死了,她就会成为李治的掘墓人。
李承乾目光转向万春殿。
目光深邃冷漠。
……
两仪殿中,皇帝高坐在御榻之上。
宗正寺卿李百药站出,手捧奏章道:“启奏陛下,弘福寺玄奘上奏,请陛下赐三门峡北侧山崖一片为新寺所立之处,还请陛下恩允。”
“三门峡,玄奘。”李世民身体微微前倾,皱眉问道:“怎么回事,朕不是说过,在长安城中,择寺庙让法师居住吗?”
“陛下!”李百药面色凝重的拱手,道:“玄奘看上了太乙青华观的地方,说那里佛气旺盛。”
李承乾,李治,还有满殿的群臣,全部惊讶的抬头。
什么地方?
太乙青华观?
“那里当然是好地方,那里是孤用母后留下的衣服,特意捐献之后所得的钱财修建的,其中还有母后留给父皇的衣服,我们几兄弟的衣物,还有吐蕃人迎娶文成公主用的一座金佛。”李承乾冷眼抬头,看向李百药道:“玄奘这是什么意思?”
礼部尚书李道宗这个时候抬头,惊讶的看向了李百药,玄奘是真的敢开口啊。
皇帝每年都要去太乙青华观祭祀,这已经成了定例。
而且,协助修建太乙青华观,如今在太乙青华观主持的,正是道门楼观道的人。
玄奘就不怕因为这件事情,引起佛道大战。
要知道,佛门现在可不过是刚刚有兴盛的苗头而已。
陛下虽然青睐玄奘,也不过仅仅是因为玄奘有用而已,不是整个佛门。
一旦佛道大战,皇帝绝对不会偏向挑起事端的佛门的。
“所以,玄奘的意思,朕不给他太乙青华观的地方,他就要三门峡自辟佛寺了?”李世民的心头不由得一阵火起。
李百药有些无奈,但还是拱手道:“陛下,他是这个意思。”
“那好,让他去三门峡修佛寺吧,好好的修,反正那一片朝中不是已经商量过了吗,正好借助佛门的力量,好好的改造那一片地势,贯通长安和洛阳的交通。”皇帝直接摆手,说道:“就这样吧。”
“喏!”群臣齐齐拱手。
李治站在李承乾的身后,他的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
这事他怎么觉得有些不对。
……
“陛下!”褚遂良站了出来,持笏拱手道:“出兵龟兹一事,门下省和兵部大体已经商定,唯有南线一事,还有争论。”
“南线?”皇帝身体前倾,看向褚遂良,说道:“你说。”
“启禀陛下,此战分四路大军,以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为行军大总管,直取西突厥,以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副大总管,直取龟兹之后,切断龟兹和西突厥联系,以安西都护郭孝恪为副大总管,正面进攻龟兹。”
稍微停顿,褚遂良说道:“还有一路,从兰州出发,率三千骑兵,过东吐谷浑三千骑兵,从西吐谷浑杀入西域,同时接应席君买出使天竺的三千骑兵,从南面攻打龟兹。”
“大唐和东吐谷浑一起出兵,过西吐谷浑打龟兹。”长孙无忌站了出来,对皇帝拱手一礼,然后看向褚遂良,说道:“这样,西吐谷浑会不会觉得大唐是冲着他来的?”
东吐谷浑和西吐谷浑虽然是叔侄关系,但是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却很差。
谁都想彻底灭了对方,统一整个吐谷浑。
“不过是有被假道灭虢的担心罢了。”皇帝摆摆手,说道:“告诉西吐谷浑,也抽调他们三千骑兵,攻打龟兹。”
群臣略微诧异,随即便敬服的拱手道:“陛下英明。”
大唐抽调了西吐谷浑的三千骑兵,那么这一次西行的计划也会告诉他们。
所以,便不需再多担心了。
人心就是这样,稍微一转,便安定下来。
李世民看向褚遂良,问道:“爱卿在担心什么?”
“南线的领军将领。”褚遂良拱手,道:“请陛下定南线领军将领。”
李治稍微侧身,看向皇帝,呼吸不由得轻了起来。
李世民微微摆手,说道:“你们有什么建议?”
“三个人。”褚遂良拱手,说道:“左金吾卫将军郑仁泰,左金吾卫将军左匡政,右金吾卫将军田仁会。”
左右金吾卫将军,虽然看上去三个人都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如果真的要选的话,只能选一个人。
站在群臣右侧的三个人同时诧异的抬头。
“郑仁泰吧。”皇帝看了郑仁泰一眼,看向李承乾问道:“太子,你觉得如何?”
李承乾瞬间有些没有反应过来,不过他很快就认真的拱手道:“儿臣觉得可以,宿松县公曾经参与灭吐谷浑一战,地形熟悉,可以为一路总管。”
“好,就这样吧。”皇帝满意的点头。
“陛下!”褚遂良继续拱手,道:“左千牛卫中郎将席君买率三千骑兵已经快到葱岭,为了避免他们担心后路,臣请派人联系。”
“准。”李世民点头,这是正事。
“臣请东宫派人吧。”褚遂良对着李承乾拱手,说道:“殿下有什么人选?”
席君买是东宫的人,现在东宫派人联系,更加合适。
李治面色凝重起来,他有些皱眉,褚遂良太直接了。
“父皇,东宫能派的人其实不少,不过儿臣觉得,还是让薛万备去吧,他的两位兄长,在西域都威名赫赫,他去了,怎么都能方便一些。”李承乾不由得笑笑。
群臣跟着笑着点头。
薛万钧,薛万彻,都是从西域杀出来的大将,如今薛万备去了,光是这个名字,就足够让人心震慑。
“那便这样。”皇帝直接点头,说道:“薛万备也该好好的历练了。”
“东宫为国储才,诸卿本就应该这么做。”李承乾很诚恳的拱手,群臣一下子就舒服了起来。
皇帝也满意的点头,只有李治站在李承乾的身后,神色疑惑。
太子难道察觉不到这里面的隐患吗?
“不过父皇。”李承乾抬头,看向皇帝道:“东宫调走了薛万备,也该适时的调人补充。”
“你想调谁?”皇帝有些好奇的看着李承乾。
李承乾轻轻笑笑:“裴行俭,左屯卫仓曹参军。”
第374章 皇帝教子,太宗兵法
晋王府,李治坐在后院木亭之下,看着面前水面上的浮冰,神色凝思。
今日的事情太怪了。
褚遂良按照他所说的,成功的将郑仁泰和薛万备调往了西域。
这样只要太子出城,没了两员大将的护卫,他死定了。
即便是他能够成功逃走,后面缺乏了足够的支持,只要李治掌握了局势,李治能够绞死他。
这里面的风险,太子即便是看不透彻,也已经能够看清楚一二。
但是,他却没有丝毫犹豫的同意了。
好吧,或许太子盯上了西域。
也或许他认为裴行俭能够顶替得了郑仁泰和薛万备。
裴行俭,裴仁基之子。
提及裴仁基,就不能不提裴仁基的另一个儿子,裴行俨。
与秦琼,尉迟恭齐名的裴行俨。
裴行俭就是裴行俨的亲弟弟。
不过那又怎样呢?
裴行俭不过是个遗腹子,裴仁基和裴行俨死的时候,裴行俭还没有出生,他能有父兄几分实力。
李治的拳头紧紧的握住。
一个裴行俭,他其实并不在意,他真正在意的是刘德威。
刑部尚书刘德威,还有他弟弟平穰道水军总管刘德敏,这两兄弟当年都是裴仁基的部下。
这样的人,在军中还有很多。
比如早年战死的罗士信。
李治轻叹一声,太子用裴行俭换了郑仁泰和薛万备。
即便是他也不得不承认,他的皇兄在识人之道上比他要强……
可那又怎样呢。
李治抬头,轻轻冷笑,裴行俭终究是文官出身。
没错,裴行俭是参加明经科考试中选的进士,而不是武将。
就如同他的职务一样,他是左屯卫仓曹参军,是军中的文职。
便是他有万般能力,难道还能够在数百死士的截杀下,保太子一命吗?
他自己能活着就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