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373节
晋王有杀太子之心,有杀太子的举动。
这样的人不能留。
很多人明白这里面的关窍,所以晋王必须死。
反正皇帝已经杀兄杀弟杀侄,如今加上一个杀子的骂名也不算什么。
关键是,太子不能像他的父皇一样,背上弑杀兄弟的骂名。
这会极大的影响未来的。
这件事皇帝如果处理不好,百官也不会罢手的。
关键是太子。
这一切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他会如此善罢甘休吗?
……
夜色迷离,皇帝回京。
长安城的百姓,经过了一日的时间,也逐渐的了解发生了什么。
晋王谋乱,兵围温泉宫。
这让他们不由得想到了当年的魏王作乱,还有齐王起兵。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的皇帝是伟大的,神圣的。
然而先是魏王,齐王,如今又是晋王,这让人们不得不被迫去承认一件事情,皇帝教子是失败的。
如何处置晋王,朝中没有给出一个正确的定论。
只是长生殿中,太子的禀奏,和皇帝要下罪己诏的消息传了出来。
但也还仅此而已,晋王作乱,还有很多的细节需要调查和梳理。
谋乱,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这里面涉及到的人太多了。
东宫,崇教门下。
张玄素将一份名单递给李承乾,说道:“殿下,这是已经被抓捕的谋乱人员名单,大理寺已经开始进行审讯,年前应该就会有结论了。”
“嗯,孤知道了。”李承乾点点头,看向张玄素:“时间不早了,卿也早些回去歇息吧,这些事情,东宫等结果就是。”
“喏!”张玄素拱手。
“走吧,去宜春殿。”李承乾微微摆手,步辇立刻朝着宜春殿而去。
跟在一旁的徐安终于松了一口气。
太子去宜春殿,说明这件事情终于大局抵定。
……
宜春殿中,灯火熄灭。
李承乾从身后抱着苏淑,呼吸虽然轻微,但熟悉他的苏淑却明白,他没有睡着。
“殿下还在想晋王的事情?”苏淑转过身,在黑暗中面对面看着李承乾。
李承乾轻轻点头,没有说什么。
“殿下没打算放过晋王吧?”苏淑问的很直接。
李承乾没有开口。
苏淑伸手抱住李承乾,低声说道:“妾身不管其他,妾身只是提醒殿下,这些事情,象儿他们都在看着,不管最后如何,殿下要给他们做好榜样,妾身不想他们将来也走到这一步。”
李承乾依旧沉默。
第387章 最锋利的一把刀骆宾王
东宫,嘉福门下。
骆宾王一身青色长袍,跟着太子直学士魏玄同,一路越过重重宫门,朝着崇德殿而去。
内外无数官员来回走动。
有东宫的官员,也有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的官员。
皇帝回朝,重掌朝政,但是却将审查晋王谋逆案的权力交到了太子的手上。
骆宾王神色逐渐的凝重起来。
皇帝这一手,颇有点杀人诛心的味道。
晋王最后审定的罪名有多重,完全监于太子查出的罪名有多重。
如果因为太子查出的罪名太重,最后导致晋王被处以斩刑,那么一切就是太子的责任。
弑杀兄弟,是为不悌。
但如果因为太子查出的罪名不重,晋王最后免死,那么日后,太子想要再对晋王做些什么,他就要考虑自己当初的决定了。
如果这种情况,他还坚持,那么等到二三十年后,太子老了,这些事情反过来冲击的就是他自己的内心。
就像是皇帝现在做的这样。
骆宾王轻轻点头,眼底之中闪过一丝冷嘲。
……
“……晋王一党,多数被诛或被抓,但有两个重要人物,却是悄然失踪了,其中一个叫乌常,一个叫徐福。”
骆宾王这个时候走入到了崇德殿,一眼就看到了跽坐在大殿左侧,对着太子禀奏的大理寺正戴至德。
戴至德看了骆宾王一眼,然后继续对着李承乾说道:“徐福是个带着巴蜀口音的壮汉,手下有数十名精壮的汉子,他们本来藏在陕州,在前日被晋王突然调入关中,然而昨夜一场动乱之后,没人找到徐福的尸体。”
“徐福,这本身就是个化名。”李承乾平静的摇摇头,说道:“不仅是他,还有那个叫乌常的,应该也是化名,想办法找到他们,长安不行,就去荆州和巴蜀,找到人,画形留影,天下追索。”
“喏!”戴至德拱手,然后起身朝着殿外而去。
骆宾王扫了戴至德一眼,眼神凝重起来。
乌常是他的化名,他在晋王身边,除了晋王和姬家福以外,没人知道他的真名。
即便是姬思忠和薛元超,也从来没有见过他。
这也是他敢于在今日还来东宫的原因,他相信,李治没那么简单就卖掉他。
好吧,他是在赌。
“骆卿!”李承乾抬头看向骆宾王,神色温和。
骆宾王立刻上前,拱手道:“殿下!”
“骆卿稍微等会,还有人来。”李承乾看向殿外。
太子通事舍人岑长倩,引着给事中李义琰,一起进入了殿中,同时对李承乾拱手道:“殿下。”
“嗯!”李承乾点点头,说道:“魏卿,骆卿,岑卿,李卿留下,其他人都出去吧。”
“喏!”殿中两侧的诸太子舍人,全部起身拱手,然后退出了殿中。
李承乾摆摆手,说道:“坐!”
“喏!”骆宾王虽然有些诧异,但还是跟着魏玄同一起坐在了右侧。
同时,李义琰,岑长倩坐在了左侧。
李承乾看了四人一眼,然后平静的说道:“诸卿都是文采斐然之士,有进士出身,也有文辞超凡。”
李义琰,岑长倩,魏玄同三人,不由自主的看向了骆宾王。
除了骆宾王,他们三人都是进士,但即便是他们,也必须承认,在文辞方面,他们不如骆宾王。
前年骆宾王科举不第,如今两年沉淀,想来明年中举不难。
“长安城中,如今讨论最多的,就是该如何处置晋王之事。”李承乾轻叹一声,看向殿外,说道:“多数而言,从轻处罚晋王,是不是对后世不利,然而从重处罚,父皇如今身体又不好,这不孝不悌的罪名,难免落到孤的身上。”
皇帝回宫,就躲进了宫里,准备他自己的罪己诏。
朝堂的事情,交给了诸位宰相和政事堂,
处理李治的事情,交到了李承乾的手里。
虽然长安群情沸沸,但是实际上,还是稳定的在按照李承乾他们在骊山上说的在进行。
李义琰有些诧异的看了李承乾一眼,低声说道:“臣以为殿下在骊山所言,是能从根本上解决事端的,只是如今人心有些难以接受,所以才舆情沸沸,如今只需一段时间过去,朝中正式处罚结束,便会逐渐消停下去。”
李治的事情,虽然昨夜死了不少人,也抓了不少人,但是还有很多的朝中官员有意或无意也牵涉其中。
这些人,是杀,是贬,还是流放,还需要一段时间去清理。
李承乾现在做的,就是这些事。
“孤在意的不是这些。”李承乾摇摇头,说道:“是太子妃,太子妃昨夜跟孤在说,今日的事情,皇太孙和他的几个弟弟都在看着,如何处置,才能不影响他们,孤现在心中也是阵阵纷乱。”
四人相互对视一眼,魏玄同开口道:“太子妃所担忧者,无非就是将来诸皇孙也效仿今日之事,若是要避免今日之事,那么必然要重处晋王,重处晋王,则难免让诸皇孙见到兄弟相残之事。”
李承乾轻轻点头。
“那便说明,殿下之前在骊山所言的解决之法,还不够深入彻底,对晋王的处罚也不够。”岑长倩开口,说道:“解决之法,可以再研究,但对晋王的处罚是可以再说的,也就是,晋王不能处斩,但也不能只是幽禁。”
“流放,流三千里。”骆宾王抬头,看向李承乾说道:“魏王和晋王之事不同,魏王只是毕竟过去多年,但晋王就在眼下,幽禁不成,流放是必然,而如今陛下身体不好,殿下为尽孝心,暂时幽禁晋王于北苑,什么时候陛下……殿下便可以流放晋王。”
“流放三千里,永不归朝,是这个说法吧?”李承乾轻声问道。
“是!”李义琰,魏玄同,岑长倩全部赞同的点头。
诛杀晋王,难免血腥。
流放三千里,足够震慑人心。
“至于殿下在骊山所言之事,根本到底,还是皇帝不能动摇对太子的信任,诸王都是次要的,只要皇帝足够信任太子,那么一切便足够了。”骆宾王轻轻躬身,低头的瞬间,脸色铁青。
“立长,还是立贤。”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如今说这些虽然过早,立长虽然合乎正统,但长若不贤,难道真的要将江山交到这种人手中吗,立贤,若是长无大错,难道真的要强行废立吗?”
李承乾轻轻摇头,说道:“一个控制不好,便是昔日的玄武门,和今日的骊山之变。”
“殿下,臣以为,天下君王不必最贤,够明,够仁,便足够统御天下,譬如当年杨广,未登基之前,足够贤明,但是登基之后,却导致整个大隋二世而亡,这未尝就是什么好事。”骆宾王忍不住的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