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375节
如今加上一个前太子少詹事,中书侍郎,参知政事马周。
三省六部,太子实实在在的掌握了将近一半。
如果加上向来关系暧昧的房玄龄,太子亲舅舅长孙无忌,还有一个长孙无忌的亲信褚遂良。
天下间再没有任何人能动太子的位置了。
晋王谋乱,最后的结果是太子的位置更加稳固。
这对诸王是一种警示,对天下对百官也是一种抚慰。
不一定真的非要杀了晋王了。
朝中不少御史言官忍不住的看向孙伏伽,孙伏伽平静的站在原地没有说话。
随后,他们又跟着看向了高智周。
而这个时候,高智周的目光,却已经看向了李承乾。
皇帝这么做,是不是在用这种方式变相的来收买太子?
……
李世民坐在御榻之上,目光平静的看着群臣,尤其是一众蠢蠢欲动的御史。
朝中这些日子的风声他都清楚。
民间虽然舆情汹汹,但民间的百姓,过个三五日,这些事情就忘了。
朝中大多数官员,关心的,都是因此而带出来的职位空缺和升迁。
虽然也有人说过希望拿晋王的人头来警示后世,但不会有太多的人坚持,真正坚持的,就是这些御史台的官员。
看到房玄龄将圣旨宣读完毕,李世民抬头,看向群臣道:“年终岁末,虽有大事,但朝政诸事也不可怠慢,吏部官员考核,户部粮草统计,刑部死刑复查,兵部前线战况,礼部大朝祭祀,工部军械赶制,都是天下重中之重,真要怠慢了,休怪朕无情!”
皇帝面色一冷,百官立刻敬畏起来,齐齐拱手道:“喏!”
“嗯!”皇帝轻轻点头,漠然的说道:“今日大朝到此,太子,梁国公,赵国公,褚卿,于卿,莒国公,江夏郡王,御史大夫,御史中丞,都到两甘露殿,议事。”
“喏!”高智周跟着群臣一起拱手。
起身时,皇帝已经离开。
高智周刚想开口和孙伏伽说些什么,孙伏伽已经直接朝着偏殿而去。
后面,众多御史来到了高智周的身侧,监察御史周子谅更是忍不住的说道:“中丞!”
“等等,先去见陛下。”高智周深吸一口气,冷静下来,看向群臣道:“这事门下省的人不好出面,我们御史台绝对不能让这件事情,就这么拖过去。”
如今的门下省,侍中李勣还在河北,还得几天才能回到长安,而黄门侍郎参知政事于志宁又曾经是太子詹事。
整个门下省都和东宫牵连过大,太子是不可能开口请求皇帝诛杀自己的亲兄弟的,甚至他还必须主动请求皇帝饶晋王一命。
这就是孝悌。
所以,他们这个御史台,就担负起匡扶天下的重任。
“是!”众多御史神色肃然的拱手,但也有三个人一直默然不语。
侍御史苏良嗣,侍御史柳范,侍御史李乾祐。
……
甘露殿中,听到皇帝的脚步声,武媚娘下意识的迎了出来,刚要福身,就看到李承乾,房玄龄,长孙无忌,唐俭等人一起进入。
“陛下!”武媚娘低头,对着皇帝行礼。
“平身吧。”皇帝抬头,说道:“让人去准备茶点。”
“喏!”武媚娘立刻躬身退下。
长孙无忌看着武媚娘的背影,微微皱起了眉头。
李治试图通过郭孝慎和贺兰越石,来让武媚娘在皇帝身边协助他的事情,虽然皇帝和太子都进行了遮掩,但这些事情瞒不过长孙无忌。
在他的眼里,武媚娘是个有弱点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就不应该留在皇帝的身边。
长孙无忌深吸一口气,现在还不是处理武媚娘的时候,等到晋王的事彻底解决再来处理武媚娘。
众人很快按照各自的官职爵位坐好,房玄龄原本下意识的要坐到原本的位置上,但却被长孙无忌强行推到了左侧最上首。
李承乾在御榻之下跽坐下来。
房玄龄,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坐在左侧;唐俭,李道宗,孙伏伽,高智周,坐在右侧。
皇帝将李承乾的密奏拿了出来,递给房玄龄,同时说道:“太子在昨夜,上了一本奏本,言称日后诸王有窥伺储君之位者,不论是谁,一经认定,即刻流放三千里。”
群臣下意识的看向了李承乾。
李承乾平静的点点头,说道:“三日之前,从骊山返回之后,太子妃言说,今日诸事,诸子都在看着,希望孤能谨慎处理,不要给日后留下什么不好的东西。”
不处死晋王,日后难免会让人心侥幸。
处死晋王,则兄弟相残留于眼下。
“孤召李义琰,岑长倩,魏玄同和骆宾王等人,言讨半日,最后才有了这份奏本。”李承乾轻轻地将整件事情带过。
“日后诸王窥伺储君之位者,流三千里,那么晋王呢?”高智周忍不住的开口,目光从李承乾身上转移到了皇帝身上。
“也流三千里。”皇帝看了高智周一眼,说道:“不过晋王妃马上就要生产,等到晋王产子,其子周年之后,朕就将晋王流放滇黔,在此之前,让他暂时留在北苑。”
“陛下!”高智周忍不住的还要开口,这个时候,坐在左侧次坐的长孙无忌,忍不住的怒喝道:“够了,难不成,真的要让陛下在天命之年,经历丧子之痛吗?”
高智周微微一愣,随即抬头看了皇帝一眼,皇帝已经是两鬓斑白的年纪,他轻叹一声,沉沉躬身。
“好了。”皇帝摆摆手,说道:“便这样吧,晋王今日由宗正寺移送北苑。”
“喏!”群臣齐齐拱手。
“吏部开始进行调整诸王属官之事。”皇帝看向唐俭,说道:“太子之前在骊山所言,也是必要的防范,可以开始准备,正旦大朝之时,宣布调整。”
“喏!”唐俭立刻拱手。
“关于这件事。”皇帝拿过李承乾的奏本,面色严肃的说道:“大年三十,朕祭祀昭陵之后,正月初一宣布,以为永例,正月初二,祭告天地。”
“喏!”群臣再度拱手。
“最后,李义琰,岑长倩,魏玄同和骆宾王四人献策有功,即刻赐绢三十匹!”皇帝对着李承乾微微抬手。
“喏!”李承乾拱手领命,如今的大唐,丝绢是可以当做钱财用的。
“好了,今日便这样,诸卿退下吧。”皇帝摆手。
群臣立刻起身拱手:“喏!”
然而就在群臣走动殿门前的时候,皇帝的声音再度响起:“太子留下。”
“是!”李承乾有些诧异拱手,转身……
第389章 一杯毒酒,一条白绫
承天门下,孙伏伽率先走出。
二十多名身穿青绿官袍的御史台官员,在寒风中默然站立。
他们的目光落在孙伏伽的身上,神色凝重的同时,眼中还带着一丝失望。
孙伏伽平静的看了诸多同僚一眼,也不劝说,直接从众人身侧走过,然后朝御史台而去。
剩下的众人,看着孙伏伽离开,然后重新看向承天门深处,目光带着一丝期待。
偶尔有人按了按自己的袖口,一本奏本的模样显露出来。
来往的百官看到这群人,都下意识的从城门两侧走过,躲开这群人。
这些人虽多数是八品官,甚至最高也不过是六品,但没人敢惹这群人。
这些御史台的御史,他们这些如果一起动手,就是宰相也能被弹劾下台,而如今,他们盯上的,就是晋王谋逆案。
晋王不死,唐律威严何在。
面色沉重的高智周,终于出现在众人的视野当中,而等到高智周走出了承天门,一众人立刻围了上去,“中丞!”、“中丞!”、“中丞!”。
高智周看向众人,轻叹一声,说道:“已经定了,晋王谋乱,流三千里,发配滇黔。”
众人一下子愣住了。
“不是说永远幽禁北苑吗,怎么改流放了?”监察御史周子谅第一个反应过来。
流三千里是仅次于斩首的重罚,也就是说,皇帝退让了。
“肯定是知晓舆情汹汹,陛下不得不退让。”监察御史皇甫德参冷笑一声,说道:“但不杀晋王,不以血警示后人,玄武门的事情就会层出不穷的发生,这已经不是陛下的事情了,也不是太子的事情,是大唐千秋万代的事情……”
“好了。”高智周打断了皇甫德参的话,神色认真的说道:“陛下在罪己诏,太子上奏,调整诸王属官任职之事,同时……陛下会在正旦大朝宣布,日后诸王有窥伺储君者,即刻流三千里,是为永制。”
“也就是说,日后但凡有证据证明诸王在窥伺储君之位,那么立刻便能将其流放三千里。”监察御史周子谅眼底闪过一丝兴奋。
“是!”高智周点头,说道:“此策足够警戒后人,本官本来还有些不愿,但赵国公说了一句,让本官不得不将心中的不满咽了下去。”
“赵国公说什么了?”周子谅立刻问道。
“难不成,真的要让陛下在天命之年,经历丧子之痛吗?”高智周说完,迈步越过众人,朝着御史台走去。
众人微微一愣,看向甘露殿的方向,想起皇帝的模样,很多人心中不由得叹了一口气。
皇帝老了。
就在这个时候,周子谅快步的朝着高智周追去,其他人也紧紧的跟了上去。
“中丞,这件事情,难道就这么结束了?”周子谅依旧有些不甘心的追问。
高智周快步的走到了一座殿宇之侧,然后才围过来的诸官,他的目光在众人身上掠过,然后低声说道:“御史台,除了苏良嗣,柳范和李乾祐,今日都在这里了吧。”
他没有说孙伏伽,其他人也没问。
“都在这里了。”周子谅点头,说道:“苏良嗣是太子妃的堂兄,柳范是太子良媛王氏的堂舅,李乾祐出身赵郡李氏,他们不可能太过深入的参与此事的。”
“陛下不想杀晋王,是因为陛下年迈,难以承受丧子之痛;太子不想杀晋王,是因为他手上不想沾兄弟的血。”高智周眼神冷了起来,沉声道:“但天下事,哪有那么容易,商鞅变法,太子驷违法,太子傅嬴虔劓鼻,太子师公孙贾被流放,商鞅被车裂。”
高智周一番话,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冷静了下来。
“大唐自建国以来,玄武门也是兄弟相争的结果,如今陛下诸子相争其实已经结束,接下来便是太子诸子将来长大。”稍微停顿,高智周神色肃穆的说道:“太子所言,诸王有窥伺储君者,尽皆流放,这是善策,或许可以永远解决诸王之争,但……”
不知道为什么,高智周一个“但”字,在场所有人都肃穆起来。
“商鞅变法,最后以商鞅被车裂而告终。”高智周看着所有人,神色严肃的说道:“如今太子此法,若要真的成型,要真的被后世永远铭记,那么就需要有血来让所有人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