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434节
文成公主想了想,说道:“明年三月十五,陪皇帝祭告母后之后,然后从益州,走松州返回逻些……江夏郡王将要调任益州大都督,正好一起走一路。”
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
禄东赞心底凛然起来,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啊!
李道宗不仅是宗室名将,甚至他还曾经参加过大唐灭国吐谷浑一战,对高原的情况和地形异常的熟悉。
皇帝怎么会想着将他调任益州大都督?
难道说,是想着要用他来遏制吐蕃?
还是说,皇帝根本没有察觉到他们现在已经动兵了?
他的计划,是在三月份,才开战。
是了,三月份才是开战的最佳时间,一二月份在高原依旧是极冷的天气。
禄东赞恨不得拍自己的脑门。
是的,一二月份的高原,根本就不是适合行军的天气,唐人即便是再怎么准备,战争也是在三月。
禄东赞稍微松了口气,但随即,就又紧张了起来。
西北有李靖,如果开战之后,皇帝将李道宗也调到松州,那么他们即便是有了先手优势,这一战的结局如何也不好说。
更别说,一旦开战,皇帝绝对不会让他们离开的。
他们几个恐怕就会被皇帝困在长安,当做人质。
想要离开就更难了。
禄东赞突然温和的笑了,对着文成公主拱手道:“王妃,臣并不反对王妃和江夏郡王一起走松州回逻些,只是臣觉得长安的局面有些不大对劲,所以才想着,如果有意外,我们是不是可以早些回逻些。”
“意外,什么意外?”文成公主深深的看了禄东赞一眼,她很准确的捕捉到了禄东赞的潜台词。
禄东赞想要让她早些返回吐蕃。
可是当初是他们让自己到长安来的,而且当时是赞普亲口说的,希望能够能够在长安多呆些日子,巩固两国关系,怎么现在又要劝她回去了?
真的以为,她对赞普的真实目的不清楚吗?
“是天可汗的事情。”禄东赞躬身,说道:“臣拜见天可汗的时候,天可汗的身体并不是很好,后来他人拜见天可汗的时候也是如此,尤其是贺鲁,他甚至传出消息说,天可汗除了脑袋以外,其他地方都不能动……”
文成公主微微一愣,略微思索,她想起来了,她见太上皇的时候,太上皇的确是如此。
深吸一口气,文成公主摆摆手,说道:“父皇的身体无恙,那日在嵩山你也是见到的,不过你说的其中蹊跷,应该也是真的。”
禄东赞猛然抬头,他没有想到文成公主会这么说。
“你忘了一个人。”文成公主似笑非笑的看着禄东赞,说道:“孙思邈孙真人,父皇的身体一直都是他在调养,另外还有皇兄的侍御医李秦。
当年在东宫便是他二人帮皇兄调养身体的,所以,父皇的事应该也是他们在准备,想来是没有大碍的。”
修养半年,然后在昨日将所有的力量全部用出来。
或许有所伤害身体,但是相比于他们所想的,用虎狼之药的想法,却是要轻的多。
孙思邈孙真人。
禄东赞不是没有听过这么神医的名字,但是从来没有机会接触过。
但以对方那偌大的名声,如果真的是他用的手段,或许也确实是这样也说不定。
“是!”禄东赞躬身,说道:“如此便好,不过明年三月就要回逻些了,臣也该出去采买一些东西,然后好带回逻些。”
文成公主平静的点头。
禄东赞和噶尔·钦陵拱手,这才退出了公主府。
坐入马车之中,禄东赞突然对噶尔·钦陵说道:“我们两个恐怕已经陷入了局中。”
“阿爹?”噶尔·钦陵一脸的茫然。
“当局者迷啊!”禄东赞不由得轻叹一声。
他眼前的线索和各方的声音都与他心底不一,就好像他真的判断错了似的。
“回到长安之后,多走走,弄清楚长安府库,还有军中士卒粮草的调动情况。”稍微停顿,禄东赞说道:“你在国子监不是还有不少同学吗,想办法去试探一下他们家中的动静。”
“是!”
“不管做什么,士卒,将领,粮草,军械,战马,这些的调动,都是骗不了人的。”
……
紫微宫中。
长孙无忌陪着李承乾一起查看乾元殿的废墟。
“朝中对于重修乾元殿并没有多少反对意见,便是于志宁和张玄素也是如此。”稍微停顿,长孙无忌说道:“不过陛下回到长安之后,还是需要到魏征的府上走一趟,说服了他,这事就成定局了。”
“嗯!”李承乾点点头,魏征的身体不好,如果魏征反对,那么他是绝对不会重修乾元殿的。
“以最小的耗费来修乾元殿,多用石材,少用木材。”李承乾笑笑,说道:“洛阳比长安好的一点,在于不管是从滇缅,还是荆湖,运送草木,消耗都会少上很多,而且还有辽东。”
长孙无忌猛然抬头,看向李承乾道:“臣怎么忘了辽东,辽东新定,那里百年良木多的是。”
“是啊,借助辽河,然后海运到黄河口,然后转黄河口运到洛河,最是省力。”稍微停顿,李承乾笑笑说道:“即便是中间有所耗费,但这些耗费用在了辽东和河北百姓的身上,魏相想必也是愿意的。”
“陛下英明!”长孙无忌感慨的拱手。
李承乾摆摆手,看了远处的洛阳城一眼,然后转身朝着贞观殿而去。
进入贞观殿,长孙无忌忍不住的问道:“陛下真的打算以江夏郡王来统领松州战事吗?”
“朕就是说说而已,三月份,怎么可能到三月份才开战,若是朕估计不差,正月就要开战了。”李承乾轻轻冷笑,现在已经腊月二十四了。
“高原正月的天气,几乎等同于辽东,谁能想到他们会在正月开战啊!”长孙无忌看向李承乾,躬身道:“还是陛下英明。”
“禄东赞肯定在嵩山有手段,不过是时间太短,还没有查出来而已,日后就不知道谁倒霉了。”李承乾摆摆手,将话题扯回来,继续说道:“父皇和朕说的很清楚,用虢国公统管松州大战。”
“圣人英明。”长孙无忌小心的看向李承乾,说道:“不过臣觉得陛下任江夏郡王为益州大都督,或许可行。”
“嗯?”李承乾惊讶的看向了长孙无忌,随即他就明白了过来:“舅舅说的是礼部尚书。”
“是!”长孙无忌稍微松了口气。
自从嵩山太上皇封禅之后,长孙无忌感受到李承乾的身上多了一种帝王的威严。
不是说他以前没有,只是以前,长孙无忌更多的将他看成是自己外甥,而如今,他已经是一名挥坼方遒,威严无尽的帝王。
这一切的改变都源自于那一场封禅。
不仅是长孙无忌这样感觉,房玄龄,还有朝中群臣都是这样感觉。
皇帝,已经是帝王了。
金口玉言。
一言九鼎。
“陛下!”长孙无忌躬身,说道:“陛下如今掌控朝政,但是群臣的人心,还是需要疏通一下的。”
李承乾摆摆手,道:“朕明白舅舅的意思,朕登基以来,并没有做任何大的人事调整,便是张公如今还是太子詹事,他的弘文馆大学士,同中书门下三品,还有来济的黄门侍郎,参知政事,也是到了正旦之日才会宣布,所以需要有个位置让群臣看到希望。”
“是!”长孙无忌松了口气,说道:“江夏郡公调任益州大都督,礼部尚书就空了出来,臣的意思,陛下是不是从地方刺史当中调,这样地方刺史就会对陛下更加的忠顺。”
“舅舅觉得谁比较合适?”
“广州都督杜正伦!”长孙无忌一句话斩钉截铁。
李承乾有些惊讶的看了长孙无忌一眼,杜正伦是他的人,没想到长孙无忌竟然愿意让他任礼部尚书。
想了想,李承乾还是摇头道:“舅舅,杜卿还是在广州多待两年吧,朕需要他稳定南疆。”
“是!”长孙无忌同样有些惊讶的看了李承乾一眼,随即说道:“那么便是益州长史卢承庆和兰州都督杜凤举了。”
“都一样,不行,高原一战之后,要开发松州和吐谷浑,需要他们尽力。”李承乾略微犹豫,然后认真的说道:“舅舅,你觉得桂州都督李袭志如何?”
“李袭志年纪大了吧?”长孙无解有些愕然,但随即他就明白了过来,点头道:“陛下的意思是让他先做个一年半载的礼部尚书,然后让他致仕。”
“舅舅可以将消息传出去,杜正伦,卢承庆,杜凤举,都有机会在李袭志之后接任礼部尚书,同时,各地方刺史,朝中三四品的官员都有机会调任广州都督,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和兰州刺史,这个要职。”
“人心一下子就动了起来。”长孙无忌感慨的看着李承乾,拱手道:“陛下英明啊?”
“当然,首先是桂州都督!”李承乾略微犹豫,说道:“舅舅和吏部商量一下,谁任桂州都督,年前,我们先调动一批。”
一个正三品的桂州都督,虽然地方偏远,也足够相当一批人动起来了。
而且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一连串的位置都会空出来。
人心动的更多。
就在这个时候,李安俨快步进入殿中,对着李承乾拱手道:“启奏陛下,禄东赞派人走三路,往高原递送消息,已经全部拦下。”
“三路吗?”李承乾想了想,说道:“再查查,或许他还有别的手段。”
“是!”李安俨拱手,然后快步转身离开。
长孙无忌抬头看向李承乾道:“陛下的判断是对的,的确是正月。”
“就等西北的消息了。”
……
正月二十九,帝驾回京。
春明门外,马周,丘行恭,李厥,还有留守长安的所有文武群臣迎接皇帝和太上皇回京。
然而不等他们开口说什么,一匹快马便已经从城西金光门冲入,直扑春明门。
很快,来自松州的密报,已经到了李承乾的手里。
御乘之内,李承乾将密报递给一侧的长孙无忌,说道:“舅舅,松赞,他来了。”
“陛下,可以抓人了!”长孙无忌抬头。
李承乾看向李安俨,说道:“跟着他们,等他们进入使馆,直接围住,然后抓人。”
“喏!”李安俨肃然拱手。
李承乾再度看向长孙无忌,说道:“舅舅,回去之后,起草诏书,以西北道巡查使、卫国公李靖,参知政事,假节钺,授金牌,统领西北战事,临机决断,三品以下可先斩后奏,旨到之处,如朕亲临。”
长孙无忌凛然拱手道:“臣领旨。”
西北大战,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