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437节
黑暗的夜色下。
大年三十。
除夕夜。
鄯州,日月堡。
城头上的士卒尽管还有些警惕,但是过年的气氛,仍旧让人不由得有些放松。
就在城堡巡逻而过的黑暗角落里,一把把铁钩突然钩了上来。
下一刻,一名名穿着古怪兽皮衣,脸上画着三色油彩,手里叼着弯刀的士卒无声的翻了下来。
瞬间,刀光一闪,血色溅起。
血珠中倒映出四十里外的湟源县城,还有二百里外的鄯州城
第446章 永惟元年,黑色烽烟
正月初一,阳光明澈。
太极殿中,李承乾一身赤黄色衮龙袍,头戴白玉十二冕旒,腰挂黑鞘长剑,一步步的走入大殿。
跟在他身后的,是穿一身凤凰翟衣的皇后苏淑。
在后面,是他们的长子李象。
正旦大朝,皇帝和皇后齐至。
这样的画面,对于殿内殿外的所有百官而言,已经有十几年未曾看到了。
等李承乾和苏淑在御榻之上同时坐下,群臣这才齐齐叩首:“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寿无疆;臣等拜见皇后,皇后万福金安。”
“兴!”站在群臣左上的内侍高声呼道。
“谢陛下!”群臣这才叩首起身,然后持笏肃立,双目低垂。
门下侍中于志宁,神色肃穆的从群臣之中走出。
房玄龄,长孙无忌,李勣,褚遂良,马周等人,有些神色复杂的看着于志宁。
日后,每年大朝,主持大朝的人,就都是于志宁了。
这也意味着贞观一朝,从今日起彻底结束。
于志宁头戴黑色的三梁冠,一身紫色官袍,走到大殿中央,持象笏躬身道:“臣,门下侍中于志宁,启奏陛下,贞观二十二年,风调雨顺,百姓安乐,诸业顺畅,天下安定,臣以天下臣民,启祝陛下万寿无疆。”
李承乾目光看着殿中的文武百官,内外使臣,致仕耆老,国子监学子等等,平静的开口道:“一年丰收,诸位爱卿辛苦了!”
“谢陛下!”群臣齐齐拱手。
李承乾微微抬手,看向于志宁。
于志宁起身,然后走到群臣左上,然后从窦知节手里的托盘中拿起圣旨,然后看向群臣道:“大唐皇帝令:
贞观二十二年,父皇贤德,退位太上,朕以寡昧,缪膺丕绪,战战临人。
朕以薄德,有谢移风,永念群方,在予多愧。
朕之绵系,兆自元元,远协先规,光宣道化。
永惟者,深思,常念,谨慎是也。
夙夜兢兢,靡有驕色,内省匪解,永惟罔極。
更申沛泽,广被纮埏。
可改元为永惟元年,大赦天下。
古之王者,御治之始,必明目达聪以防壅蔽,故设门下省通政司,诸通事舍人列台。
朝中百官,致仕耆老,国子学子,贩夫走卒,若有贤言,皆可进于通政司,然后直奏于朕。
吏治清明,言路通畅,以为盛世延续。
望诸卿与朕同心同力。
钦此!”
群臣齐齐跪倒,叩首道:“陛下贤德,万岁万岁万万岁!”
改元。
于志宁刚才宣读的就是改元诏书。
就这一刻起,大唐正式迈入了永惟元年。
于志宁再度转身,从托盘上,再度拿起一封圣旨,对着群臣高声道:“惟永惟元年,岁次己酉,正月辛亥,朔初一乙酉日,皇帝若曰:
於戏!
致君惟善,辅德在和。
必俟三台之明,用增九鼎之重。
中书舍人,正谏大夫来济,体凝精粹,理畅黄中,可黄门侍郎,参知政事,散官勋封如故。
太子詹事,太子左庶子张玄素,学奥全经,词深大雅,可弘文馆大学士,同中书门下三品。
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可益州大都督。
桂州都督,始安郡公李袭志……可礼部尚书,授金紫光禄大夫。
凉州刺史,孝昌县公许智仁……可桂州都督。
吏部侍郎崔仁师……可凉州刺史。
中书舍人柳奭……可吏部侍郎。
中书舍人高季辅……可中书侍郎。”
群臣当中,柳奭猛然抬头。
赵国公前日还说,空出来的中书侍郎位置暂时不会定下,怎么突然那就定了高季辅。
柳奭赶紧低头,脸色微微有些难看。
高季辅是申国公高士廉的族侄,和长孙司空也算是有一定的血缘关联。
他做了中书侍郎,长孙司空一定不会拒绝的。
要知道,那可是中书侍郎啊,在正四品上的官位中,地位还在吏部侍郎之上。
甚至只需要熬资历,就能够熬到宰相的位置上。
柳奭虽然做了吏部侍郎,但是想要做宰相,就得走吏部尚书,侍中这条路。
可是这条路,这么多年以来,谁都没有走通。
一开始的侯君集,后来的杨师道,到现在的唐俭,都没有任何机会做宰相。
反而是其他人,中书侍郎,黄门侍郎的,一个个都做了宰相。
……
李承乾坐在御榻上,目光只是平静的扫了柳奭一眼,就不再关心。
高季辅的事情,其实是很早就在他心中定下。
他舅舅长孙无忌,不一定将来就会独霸朝堂。
毕竟李承乾和李治不一样,他有足够的力量和威望压制一切反对的声音,不需要像李治一朝一样,铲除那么多的反对者,甚至最后就连长孙无忌都给铲除了。
但是,人是会变的。
有的时候,身不由己是必然的。
在更多的时候,是在别人一句句的吹捧下,逐渐的膨胀起来,最后才走上了不归路。
长孙无忌是他的亲舅舅,在李承乾从太子走到皇帝的这条路上,长孙无忌虽然更多的是在他和李泰,李治之间保持中立,但是在其他人冲击太子之位的时候,长孙无忌根本还是站在李承乾这一边。
竭力在替他稳定皇位。
所以李承乾不介意长孙无忌权力增加,因为长孙无忌的权力增加,就等于是李承乾的权力增加。
但是,他的这个权力增加,必须是有度的,有序的,一点点增加的。
只有这样,他才不会走错路,最后逼自己杀他。
所以,必要的制衡是必须的。
高季辅就是这样的制衡之一,相比于和长孙无忌,高季辅和李承乾的关系要更近一些。
尤其是他做了宰相之后,就更需要和长孙无忌保持距离。
李承乾目光重新看向于志宁。
于志宁还在继续宣读诏书:“……太子少詹事来恒,升太子詹事。
太子仆宇文仲方升太子少詹事。
秘书丞苏均,升太子家令。
太子洗马李延寿,升弘文馆学士,太子中舍人。
凉州司马赵持满,升太子舍人……”
长孙无忌有些惊讶的抬头,原本他和皇帝商量的是升赵持满为中书舍人,怎么就成了太子舍人了。
还有苏均,他是苏勖和南昌公主的长子,怎么就成了太子家令。
其他人,例如高真行和封言道,全都认真听着,但是令他们两个有些失望,因为这封诏书宣读到最后,很多人官位都有升迁,但唯独他们两个依旧是太子舍人。
当然,到了三月初一,皇帝才会册封长子李象为皇太子,但是并不耽误他现在就为太子安置属官。
殿中的其他群臣,这个时候,却是不由得眼神闪烁。
他们很多人都忘了东宫。
从刚才的诏书来看,东宫还有很多位置空缺着。
太子率更令,太子仆,还有太子洗马,太子舍人,太子通事舍人等等,一大堆位置,从从四品,正五品,一直到七品。
虽然绝大多数人现在对东宫的位置不感兴趣,但是那些位置一旦有人填补,朝中立刻就会有一大堆的位置空缺出来。
坐在御榻上,李承乾看的更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