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446节
这一战,大唐的根本是以逸待劳。
之后即便是在吐谷浑开战,那里也离大唐边境很近,补给十分容易。
相反吐蕃人,两千里下来,如今又是冬日,草木枯黄,补给困难,所以大唐胜算比较大而已。
但是相比于一旦击破兰州,搅乱大唐西北,甚至是直接杀到长安城下,这点风险就不算什么了。
“吐蕃出了大问题。”刘仁轨下意识的一句话说口。
“所以!”李靖开口,说道:“吐蕃如今在苏毗应该布置了大军,我们真要杀过去,他们会拼死的。
没有必要,大唐现在还没做好吞并吐蕃的准备,最后说不定反而会为什么人做了嫁衣裳,所以,现在,大军回守。”
“喏!”众将齐齐拱手,没人反对。
“吐蕃国使的事情,立刻密信通报陛下。”李靖说完,看向脚边的通天河,说道:“通天河立三百骑兵监视,各部依次后退,在各处寻找可立州县的地方,大部在苦海和大非川停留,收拢安抚吐谷浑和党项诸众。”
“喏!”诸将再度拱手。
李靖轻轻冷笑,说道:“诸位,从今日起,大唐将会和吐蕃直接接壤,他日少不了要有战事,诸位也不用害怕没有军功。”
“喏!”众人忍不住的笑了起来。
李靖神色微微收敛,目光抬起,看向长安方向。
话虽然如此说,但所有一切的最终决定权,都掌握在长安的皇帝手里。
……
长安,两仪殿。
李承乾一身黑底金丝长袍,在数名内侍的陪同下,大踏步的从偏殿走入。
房玄龄,长孙无忌,李勣,崔敦礼四人齐齐拱手道:“参见陛下!”
“免礼,赐座。”李承乾走到了御榻上坐下,然后才看向摆在桌案上的急奏。
四人在丹陛之下两侧跽坐下来,抬头看了正在细读奏本的皇帝,四人相互对视一眼,面色微微凝重。
李承乾没有注意到四人的表情,他的注意力全部都在奏本上。
西北大胜。
张士贵率军从南山山口而出,停军在曲沟。
松赞挥兵进击,就在这个时候,李靖率军中伏俟城方向杀出,一战破敌。
松赞大败,被李靖从后牢牢追杀。
到通天河时,仅剩百骑。
被早就杀穿党项的李君羡堵个正着。
之后,李君羡一槊捅杀了松赞。
李靖随后赶到,掀开松赞脸上一直戴着的面具,发现下面的并不是松赞。
看到这里,李承乾的手轻轻一停。
找席君买和杜凤举确认,四面搜索,加上从遗体身上找出的符印,确认,就是这个假松赞在一直指挥作战。
之后,是吐蕃副相吞弥·桑布扎出现,将所有罪名全推到了“擅自”出兵的琼保·昂日琼和禄东赞身上。
另外,吐蕃还送了万两黄金,还有三十箱珠宝玉器赔罪。
李靖暂时退兵到苦海和大非川,请命接下来该如何做?
李承乾抬头,看向房玄龄,长孙无忌,李勣,崔敦礼四人,平静的说道:“松赞已经死了。”
“嗯?”四人惊讶的抬头。
李承乾将密奏放在一旁,然后突然笑了起来,说道:“朕原本还没发觉如此,但看到吐蕃国使要请皇妹归国,朕就知道,松赞即便是没死,但没几天好活了。”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这才反应了过来,赶紧拱手道:“陛下所言极是。”
看着依旧有些迷茫的李勣和崔敦礼,李承乾摇摇头,说道:“此一战,吐蕃损失了四万精锐,虽然最后将责任推到了琼保一族的身上,但一个废相的家族,怎么可能能拿得出四万精锐。
能有五千,便已经算是松赞仁慈了。”
一个统一的国都首脑,是不可能允许一个被废的国相家族还有那么强大的军力的。
“所以,这四万精骑多数是吐蕃国的正统精锐。”李承乾轻轻冷笑,道:“吐蕃加上羊同和苏毗,全力能拿出来的,也不过是二十万精骑罢了,其中有一半,要守卫各国都城和其他城邦,能作战的,只有十万。
一下子没了四万,是要伤筋动骨的。”
“此一战之后,吐蕃或许还有守御之力,但进攻的力量却是彻底没了。”李勣赞同的点头。
“关键是如此情况下,吐蕃国内的力量平衡就会被彻底打破,王庭的力量被削弱,相对各方的力量增强。”李承乾轻轻抬头,说道:“这个时候,朕只要切断吐蕃对外的商道,没有外在财富输入,他们就要内部挤压,最后‘砰’的一声……”
第455章 一步步,算计周密的李承乾
“松赞需要文成回去,然后借助大唐的力量,来替他吸引吐蕃内部各部族的仇恨,同时帮他镇压地方。”李承乾看向殿内众人,说道:“他想的是不错,但诸卿知道,这也意味着什么吗?”
长孙无忌开口,说道:“这也意味着大唐的力量可以借助公主介入吐蕃,甚至对吐蕃展开全面渗透。”
“不错。”李承乾轻轻冷笑,说道:“但凡松赞还有一丝余力,那他就绝对不会想用这种没办法的办法,所以只能有一种解释,松赞的身体垮了,甚至于他很有可能连今年都过不去,所以才需要文成回去。”
这一种策,是最下等最不得已的时候,才会用的。
而用出了这种手段,说明只有一种情况。
松赞快死了。
“他想要让他的孙子认公主为嫡祖母。”房玄龄猛然抬头,说道:“他要将孙子的亲祖母杀掉。”
松赞只有一个儿子贡松贡赞,是他和羊同公主芒妃墀江一起生的,贡松贡赞也只有一个儿子芒松芒赞。
如今贡松贡赞死了,芒松芒赞能够依靠的只有松赞和芒妃墀江。
但是松赞明显活不下去了,而芒妃墀江又出身羊同,在吐蕃内部没有话语权。
在大唐虎视眈眈的窥伺下,想要维持吐蕃大局,同时又要维持芒松芒赞的位置,那么最好的办法便是杀掉芒妃墀江,让芒松芒赞认文成公主为亲祖母。
这本身就是大唐嫁公主入吐蕃的最初目的。
用公主的子嗣来缓和两国关系。
松赞现在将一切扳回来正规。
“这样将来芒松芒赞长大,就能顺利的夺回吐蕃的政权,同时又因为他的亲祖母为公主所杀,所以将来他和大唐之间必然还要翻脸。”房玄龄惊讶的看着李承乾,同时惊叹的说道:“陛下,这一手真的很险啊!”
“其实也没有那么险。”长孙无忌坐在一侧,摇头道:“大唐的力量即便是通过公主介入吐蕃,但距离长安三千里,又能怎样,大唐的力量只要过大,那么立刻就会被吐蕃贵族联手抵制,反而更可能是芒松芒赞借助大唐的力量稳定吐蕃。”
“但,谁会帮芒松芒赞呢?”李承乾轻轻抬头,说道:“不可否认,松赞的手下的确有人才,那个吞弥·桑布扎就不错,但是,朕如果不让公主回去,同时又始终威胁吐蕃边境,那么他们即便是有一时的稳定,时间一长,人心浮动,然后……”
“吐蕃自相残杀。”长孙无忌赞同的点头,然后又看向李承乾,说道:“所以松赞必然会尽一切力量请公主回去,而且还要让公主尽心竭力的扶持芒松芒赞长大,同时最好是让公主主动拒绝大唐的力量渗透,最后等芒松芒赞长大。”
“没那么简单。”房玄龄摇头,说道:“从西北这一战能看的出来,松赞的后手很多,他可以借助大唐的力量,同样可以借助尼婆罗的力量,甚至可以将王权放出去,然后只守逻些,之前不过是说他们还有忠诚的影子军……陛下,吐蕃的局面没那么差。”
李承乾直接摆手,说道:“吐蕃的局面如何,朕不关心,朕没有继续进兵的打算,但松赞一定要死,皇妹也不会回到吐蕃去,另外,禄东赞和噶尔钦陵既然成了吐蕃的罪人,而且松赞也说,要将他们的家人送到大唐来,就让他们送过来。”
没有文成公主,没有了禄东赞和论钦陵,李承乾就不信松赞的权衡手段玩的再好,还能如同前世一样让吐蕃强大。
前世就是在松赞死后,禄东赞一家撑起了吐蕃。
虽然也有其他谋士的协助,但是禄东赞一家才是功劳最大的。
现在没有了禄东赞一家,吐蕃即便是能勉强支持,但也仅仅是勉强而已。
李承乾现在还没有做好灭吐蕃的准备。
大唐也没有做好灭吐蕃的准备。
所以,先让他们乱一阵再说。
……
“吐蕃任由他自己慢慢腐烂,朕不管。”李承乾深吸一口气,肃然说道:“朕在意的是吐谷浑,素和贵几次三番敌视大唐,这一次更是出兵攻入鄯州和兰州,现在他战死,他整个族群全部成了俘虏,传旨!”
“臣在!”房玄龄,长孙无忌,李勣和崔敦礼四人同时站了起来,拱手。
“将素和贵全族,不论男女,全部贬为奴隶,没收所有牛羊,草场,帐篷和珠宝,全部归入大唐。”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说道:“舅舅,你让户部和少府前去登录查抄。”
“臣领旨!”长孙无忌拱手,然后有些不确定看向李承乾道:“陛下刚才说的,可是有草场。”
“是的!”李承乾笑了,点点头道:“舅舅猜的没错,朕就是要吞了素和贵一部。
舅舅之前担心的,无非就是数万人口入大唐,大唐需要担负他们的口食和用度,但现在他们是奴隶了。”
奴隶不管是吃穿,还是别的什么,都是最差的。
甚至就是死了,也不会有人在意。
如今李承乾就能够花费最小的代价直接吞并素和贵一部。
“朕要在曲沟和素和贵老巢兴海立新州,以曲沟为州城,以大非川以东属大唐。”李承乾抬头,神色淡然的说道:“朕登基初年,便为大唐开疆扩土,也算是为朕这一朝开了个好头。”
“那么吐谷浑呢?”长孙无忌皱眉,拱手道:“陛下,吐谷浑必然不会善罢甘休的。”
“他最好是不要善罢甘休,这样朕正好吞了他整个东吐谷浑!”李承乾冷哼一声,说道:“舅舅,你转告他,他最好别有什么别的想法,朕这里不会惯着他的,他要是真有不满,就去打西吐谷浑,大唐会在后面支持他打西吐谷浑的。”
长孙无忌微微一愣,他这才明白,李承乾原来将所有的一切全部都想好了。
吞了东吐谷浑的一部,然后让东吐谷浑西进,占据西吐谷浑的同时,也让这两家再打起来。
真的是好算计啊!
“那么陛下打算让谁做新州刺史?”长孙无忌直直的盯着李承乾,关键是在人。
这一点长孙无忌看的很清楚。
松赞的身体是不行了,但他只要能在死之前,为孙子芒松芒赞选一个合适的辅政大臣,然后再利用大唐和吐蕃国内的贵族进行平衡,那么一切就还有可能。
所以这个人选很重要。
新州也是一样,想要让吐谷浑咽下这个怨气,然后乖乖的西进,哪怕就需要有一个人来镇压他们。
这样一个合适的新州刺史就异常重用的,做的好,不仅能够让东西吐谷浑顺从,还能够为将来灭吐蕃做好准备。
“卫国公如何?”李承乾轻轻抬头,看向长孙无忌,说道:“以卫国公为西北道行军大总管,参知政事,设一新州,可名曰西昌,以卫国公为西昌州刺史,西昌州都督,统西昌州,廓州,鄯州,河州,兰州五州军事,舅舅以为如何?”
“李靖做西昌州都督?”长孙无忌没有反应过来,下意识的问道:“可是陛下,卫国公现在参知政事啊!”
参知政事就是宰相,以宰相为边州都督,这种事情只有大唐开国的时候有过,现在……
“朕不介意换人。”李承乾笑了,看向房玄龄和李勣道:“也可以换个人代替卫国公去,然后将卫国公调回长安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