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493节
“是!”李承乾躬身,他明白,这才是大唐最习惯最稳妥的灭国之法。
“东*突厥不需要什么,起码短时间内不需要担心。”李世民抬头,看向李承乾问道:“长时间呢,你有想过吗?”
“想过,让东突厥的贵族子弟到国子监学习,然后让他们到南方去任职。”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没有了领头之人,突厥人很难齐心的,即便是到时候有,而且将调走的那些人调回来就是了。”
“他们见惯了长安洛阳和江南的繁华,不会愿意再留在突厥的。”李世民笑着点点头,然后说道:“这种手段,回纥,西突厥,吐谷浑,吐蕃,天竺,都可以一步步的去做。”
“是!”李承乾低头,说道:“儿臣打算让东西吐谷浑保持国祚,但是军权彻底剥夺,剩下的就是他们一点点融入大唐的过程了。”
“小心一点,时间上一长,会有人看透你的手段的。”稍微停顿,李世民说道:“记得杀人。”
“是!”
“朕知道,在西突厥以西,还有波斯,大食,大秦,还有无数国度。”李世民摇摇头,轻声叹道:“可惜了,朕这一辈子都去不了那里了。”
“儿臣也去不了,但是大唐总有将士能够抵达得了的。”李承乾很肯定的点头。
“太远了。”
“无非就是粮草而已。”李承乾笑笑,说道:“只要能找到适当的人选,剩下的,就是效仿霍去病而已。”
“也是!”李世民跟着笑了,对着站在道旁拱手的中书令唐俭点点头,然后说道:“剩下的,便是朝中的事情了。”
“是!”李承乾抬头,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在中书省转了一圈。
李承乾转身,推着李世民出了中书省,然后朝太极门而去。
狭窄高耸的甬道对面,是承天门。
今日值守承天门的是右武卫将军李客师。
李客师是李靖的弟弟,然而和李靖不同,李客师在朝中却颇受信任。
因为他的妻子,是长孙皇后的堂姐。
也就是说,李客师是长孙皇后的堂姐夫,也是李承乾的姨夫。
李世民对着李客师点点头,在李承乾推他出承天门的瞬间,开口道:“下一任的尚书左仆射,你需要开始着手培养了。”
“是!”李承乾神色凝重的躬身。
……
出了承天门,眼前是交错纵横的皇城。
中枢的大多数部寺都在这里办公,前后来回的官员很多。
在看到李承乾推着李世民走出承天门的时候,所有人都吓的赶紧跪倒在道旁叩首。
行在道路中央,李世民轻声说道:“朝中诸臣,房玄龄年纪大了,也就是你让他早日卸下了尚书省的政务,不然的话,他恐怕早就撑不下去了。”
李承乾点头,如今朝中的贞观老臣,年纪都大了。
“可即便是如此,他也支撑不了几年了,你心中要有准备。”李世民神色平静。
“是!”李承乾推着李世民往朱雀门而去。
“至于你舅舅,他现在看似康健,但支撑中书省,也不会超过五年。”李世民轻叹一声,说道:“五年后,他的身体也不行了,你记得让他早点休养。”
“儿臣明白。”李承乾点头,长孙无忌之所以能够在众多贞观老臣病逝和致仕之后,依旧以令人难以想象的精力来处置尚书省的事务,就是因为早年的时候,李世民让他做了司空,远离具体政务。
繁重的朝政,实际上也是杀人的利器。
“至于其他人,李勣太过摇摆不定,唐俭也要致仕了,马周的身体不好,于志宁是个谏臣,来济太单薄了。”
李世民抬头,看向两侧的三省六部衙门,继续说道:“杨师道最是没用,阎立德性格太直,李袭志也要致仕了,刘德威熬不过你舅舅,崔敦礼还不如李勣,所以,你得想想,在刘仁轨他们那批人成长起来之前,你想用谁做尚书左仆射。”
李承乾轻轻低头,说道:“御史大夫孙伏伽。”
“他?”李世民微微抬头,说道:“他的履历不够吧,用他,你为什么不用于志宁?”
“孙卿和于相虽然同是谏臣,但孙卿实务偏多,而且他是大唐第一位状元,儿臣打算过两年,就让他以御史大夫,检校雍州都督,做个几年也就差不多了,正好在舅舅之后接替他,先做尚书右仆射。”李承乾低声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那么李勣呢。”李世民突然轻拍额头,说道:“朕怎么忘了,那个时候,该对高句丽下手了。”
“是儿臣会以英国公为特进,安东道行军总管,安东道安抚使,安东都护,同中书门下三品。”李承乾瞟了西昌州方向一眼,然后说道:“就如同卫国公一样。”
“李靖的儿子李德謇是你的亲信,李勣的儿子李震是尚辇奉御,倒也是可用。”李世民轻轻点头。
李承乾却是稍微有些苦笑,李震的身体不是很好,他恐怕寿命不永。
李承乾稍微有些担心的是李震的儿子李敬业。
他也不是个令人安心的主。
……
“你心中有主意就好。”朱雀门下,李世民看向站立上方的郑仁泰,说道:“军中诸将朕不担心,朕担心的是地方世家,李五的用处,也在这里。”
第498章 李承乾对玄武门的态度
朱雀门上,李世民平静的坐在轮车上。
他的眼前,是繁华锦盛的长安城。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这就是朕的长安啊!”李世民轻叹一声,看向视线尽头起伏的终南山,微微闭眼,嗅风沉醉。
李承乾默默的站在李世民的身后,轻轻躬身。
不知道多久,李世民终于长叹一声,随即,他收敛神色,转身看向李承乾道:“关中朕不担心,关中百姓世受皇恩,只要不是皇帝太过昏庸,那么关中百姓会永远都站在皇室身后,但,其他地方不一样。”
李承乾微微点头。
“洛阳别看是东都,但实际上,弘农杨氏在洛阳的影响极大。”李世民嘴角轻轻冷笑,说道:“别看前隋已经亡了三十多年,但实际上,洛阳还是有不少人怀念前隋的,自然也就会对弘农杨氏格外看待。”
就如同大唐优待关中百姓一样,前隋时,不管是杨坚还是杨广,也都对洛阳百姓极为的优待。
甚至就连王世充能稳坐洛阳,其实也和以皇泰主杨侗为帝有关。
后来王世充废杨侗自立,顷刻间洛阳大臣分崩离析,转眼就给了大唐攻灭洛阳的机会。
“弘农杨氏根植洛阳时间太长,尤其是在洛河上游,把持河运,操纵漕粮,虽然手段隐晦,但他们对洛阳的威胁太大了。”李世民侧身看向李承乾,道:“承乾,你要么收服他们,要么毁掉他们。”
“儿臣明白。”李承乾认真的拱手,他的脑海中不由自主的闪起了两个名字。
武媚娘和杨玉环。
武媚娘的母亲应山公夫人杨氏,是弘农杨氏的嫡系核心。
上一世,李治以武媚娘为皇后,武媚娘真正的外戚家族,一开始不是武家,而是杨家。
这就是一种拉拢,拉拢到甚至在最后,武媚娘以杨家为根基,登基称帝的地步。
杨玉环,她也是弘农杨氏出身,不过是后来去了巴蜀罢了。
李隆基后来那么的宠信她,对杨氏子弟大加封赏,现在看来,这里面的政治操作绝对不少。
李承乾的后宫,如今也有了一位杨美人。
韦裴薛柳杨杜,六家各进皇帝一位美人。
至于说日后怎么样,还要看杨家的态度,也要看李承乾的手段。
“朕还在的时候,他们虽然不敢大动,但暗地里用小手段进行试探,却早就开始了。”
李世民抬头,说道:“地方州县的田亩和人口,他们已经开始暗中的做手脚,不过是因为眼下不清楚你的底细,所以手脚有限,但若你没有察觉,那么将来,河洛就会再度成为杨家的天下。”
如今天下,唯一能够和长安相争的只有洛阳。
弘农杨氏已经开始做起手脚,那么他们最终的目的,只可能是彻底拿下洛阳。
安禄山似乎是杨玉环的干儿子。
李承乾脑海中莫名的闪过这么一句,随即他面色凝重等到拱手道:“父皇,儿臣一直担心的,就是地方州县的监察不足。长安洛阳还好,但是其他各道,儿臣时时有力不从心之感。”
如果将长安和洛阳比作整个黑暗天幕下最明亮的两根火炬,那么天下其他各州,就都要小上许多。
火炬小,火光昏暗。
州还好,隐约能看见温和的光芒。
但县,尤其是交界之地,就是大片大片的黑暗了。
“监察?”李世民有些明白了过来,抬头道:“所以,你将来想用孙伏伽。”
“是!”李承乾重重的点头,说道:“如今整个御史台,侍御史只有四人,殿中侍御史六人,监察御史只有十人。”
侍御史,纠举中央百官,参决司法之事,人虽少,但在皇帝眼下,又有百官相制,人少些也无妨。
殿中侍御史,监察朝廷礼仪,巡查京城秩序,长安不大,六人勉强也够。
但监察御史负责巡查天下,监察地方,十个人,天下十道,每人一道,天下三百州,平均一道三十多州,如何能行。
“你想要加人。”李世民算是彻底的明白了过来。
李承乾是要增加御史台的人手。
“是!”李承乾点点头,说道:“加强御史台,同样也加强孙卿对天下的了解。”
“没有人希望头上监察自己的人变多,御史台增员,孙伏伽就会更多的得罪人。”李世民抬头,沉吟说道:“等到他将御史台改革完成,做几件事,被人弹劾,你再顺势将他贬为雍州都督,积攒地方经验。”
“之后再起用侍中,尚书右仆射。”李承乾低身,说道:“舅舅一退,就让孙卿任尚书左仆射,整肃吏治,清理地方。”
“然后为下一个人做准备。”李世民抬眼,点点头:“剩下的,就看刘仁轨,戴至德他们这辈的年轻人什么时候能走出来了。”
“是!”李承乾微微拱手。
李世民笑笑,他其实很担心李承乾会用李义府走尚书左仆射。
对于这个人,李世民不是很喜欢。
……
“儿臣顺带还想让孙卿推行殿试之事。”李承乾微微躬身,说道:“殿试之事,风声已经传了几年,儿臣没有亲自开口,群臣也不好说什么,但一旦儿臣开口,那么还是会有人出来阻止的。”
“你想自己扛下压力,然后让孙伏伽这个本朝第一位状元,来亲自推行殿试之事。”李世民一眼就看透了李承乾的打算。
“正好御史台扩员,让他多做些事情,只是希望他能够坚持下来。”李承乾神色谨慎。
孙伏伽虽然为人坚韧,又做大理寺卿多年,但这种得罪无数人的分割利益的事情,他未必撑的下来。
李世民神色平静了下来,说道:“皇帝,你知道朕这段时间,想的最多的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