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502节

  ……

  李承乾侧身,看了众人一眼,最后看向李袭志,说道:“始安郡公,你来吧,父皇的遗诏当中,说不定有关于众人的安排。”

  长孙无忌轻轻抬头,随即面色哀戚的低头。

  “喏!”李袭志上前,从张阿难的手里接过金盒,当众打了开来。

  李承乾的目光跟着落在了李袭志手上,金盒当中的遗诏,他也不知道具体的内容。

  李袭志打开了圣旨。

  李承乾率先在御床侧畔跪了下来。

  殿中其他群臣,也全部都跪了下来。

  殿外的所有朝臣,这一刻,也全部都安静了下来。

  “太上皇遗诏。”李袭志看向群臣,然后高声道:“夫天命之重,绿错奉其图书,天子之尊,赤县先其司牧。而功兼造化,桥山之树已阴;业致升平,苍梧之驾方远。

  至于平寇乱,安黎元,洒洪灾,攘大患,黄帝之五十三战,商汤之二十七征,以此申威,曾何足算。

  昔者乱阶斯永,祸钟隋季,罄宇凝氛,曀昏辰象,绵区作梗,摇荡江河。

  朕拂衣于舞象之年,抽剑于斩蛇之地,虽复妖千王莽,戮首軘车;凶百蚩尤,衅尸军鼓……”

  李承乾跪在一旁,神色沉痛。

  随着李袭志的一句句落下,从隋末乱世开始,李世民从太原挥剑而起,最后攻入长安。

  之后平灭各路反王,彻底的抵定天下。

  自玄武门之后,贞观朝启。

  治理江山,吸纳谏言。

  平灭东部突厥,薛延陀,高昌、龟兹和吐谷浑。

  高句丽一战而胜……

  一幕幕的出现在李承乾眼前。

  虽然最后退兵,但在如今的战场上,依旧处于绝对的优势,更别说未来灭高句丽的计划已经定下了。

  李世民这一辈子,是任何人都难以企及的。

  跃马疆场,治理天下。

  一个英雄的盛世。

  这是一个英雄的盛世。

  李承乾感慨之间,也在扪心自问,自己未来,能够超越他吗?

  能吧?

  起码李治做到过。

  高句丽,百济和新罗。

  西突厥。

  吐蕃。

  李承乾轻轻抬头,起码自己要比李治强。

  ……

  “朕于天下士大夫,可谓无负矣;朕于天下苍生,可谓安养矣。

  皇帝承乾,大孝通神,自天生德,熟达机务,凡厥百僚,群公卿士,送往事居,无违正意。

  宗社托付,朕心安然。”

  内外群臣听到这里,不由得轻轻躬身。

  皇帝登基一年,高原一战而败十万吐蕃大军,划吐谷浑一半为西昌州,吞吐蕃十万黄金。

  又令李靖坐镇西昌州。

  至今,吐蕃,东西吐谷浑,西突厥,回纥,安西四镇诸国,都不敢轻举妄动。

  还有高句丽,去年以太上皇退位,引诱高句丽五万大军出击,最后兵损三万而退。

  如今又趁着新罗女王新丧,派人去新罗百济挑拨人心,只要有所变化,对于将来开战必有好处。

  于内,研制造价更低的纸张,不停的研究能够让粮食高产的办法,任用贤能,诚听谏言……

  大唐鼎盛之时,一眼可见。

  他为人至孝,太上皇退位之后,还替太上皇筹备完成嵩山封禅之事。

  为人至真至诚,群臣信赖。

  太上皇培育太子,天下敬佩。

  “……所以,属纩之后,七日便殡,军国大事,不可停阙,寻常闲务,任之有司。

  文武官人,三品已上,并三日朝晡哭临。

  十五举音,事毕便出。

  四品已下,临于朝堂,其殿中当临者,非朝夕临,无得擅哭。

  诸王为都督刺史任者,并来奔丧。

  防于变故,可加监察。

  其方镇岳牧,在任官人,各于任所,举哀三日。

  其服纪轻重,宜依汉制,以日易月。

  园陵制度,务从俭约。

  昔者霸陵不掘,则朕意焉。

  太原元从人见在者,各赐勋官一级。诸营作土木之功,并宜停断。”

  李承乾虽然跪在地上,但心里也微微松了口气。

  诸王为都督刺史任者,并来奔丧。

  防于变故,可加监察。

  孙伏伽将是李承乾将来所用的重臣,而增强御史台的实力,是最重要的步骤之一。

  李承乾原本还有些担心,李世民会怎么安排,没想到一句防于诸王,就让所有人都接受了。

  诸王回京,地方变故。

  防的实际上是诸王,这一点,最能够接受的就是长孙无忌。

  事情便能够轻易而成。

  李承乾心中安定了下来,他之所以用孙伏伽,就是因为这个人有能力,有资历,只是缺乏足够的背景,甚至于有些让人忽视。

  忽视好啊,忽视了才好做事。

  ……

  听到李袭志念完,李承乾率先对着御床上的李世民遗体叩首道:“儿臣领旨,父皇冥寿无疆。”

  依照制度,李承乾应该服丧三年,或者准确的讲,是二十七个月。

  一般的官员,服丧三年,就得去朝三年。

  李承乾身为皇帝,虽然不必如此,但他的行为举止依旧会受到极大的约束。

  甚至会影响他对天下的掌握。

  尤其是李世民死后,天下世家,无数官员,必然会有离心离德之象,如果这个时候不紧盯一点。

  依照汉制,以日易月。

  二十七个月,缩减为二十七日,绝对不影响他对天下的掌握。

  “臣等领旨,先帝冥寿无疆。”群臣齐齐拱手。

  他们当中有不少人都是太原元从,太上皇仙逝,他们的勋官增加一级。

  另外,以日易月,对他们也是一种减负。

  太上皇仙逝,天下服丧。

  长安城中,一切闲杂诸事皆停。

  各种享乐之事就不提了,有的人家甚至已经订了婚事,如果时间长的话,都是影响。

  更别说如今已经五月下旬了,马上就是秋收,太上皇仙逝,难保不会对秋收造成影响,那就麻烦了。

  “众卿平身吧。”李承乾起身,看向群臣道:“父皇已经定了丧仪大略,接下来便是细务了。”

  “喏!”群臣起身,齐齐拱手。

  李承乾看向群臣,说道:“朕服丧身重,诸事不便,所以,以赵国公长孙无忌为治丧大使,襄邑郡王李神符、莘国公窦诞为治丧副使,礼部尚书李袭志,宗正寺卿李百药,太常寺卿赵元楷等为治丧诸使。”

  “臣等领旨!”长孙无忌,李神符、窦诞,李袭志,李百药,赵元楷等人齐齐拱手。

  “户部,工部,少府,太府,将作监,光禄寺等所涉诸司,当全力配合。”李承乾看向殿外。

  所有群臣齐齐拱手道:“臣等领旨。”

  李承乾神色严肃起来,继续说道:“传旨,令卫国公李靖,琅琊郡公牛进达,松州刺史王仁祐,荆州长史许叔牙,并州长史窦孝慎,扬州长史李文暕,洛州长史萧钧,广州都督杜正伦,益州长史卢承庆,依照前旨,整军戒备,若有异动,许便宜行事。”

  四方诸夷,内外世家这个时候,都会蠢蠢欲动。

  “臣领旨。”中书令唐俭站出拱手。

  李承乾点点头,继续说道:“御史大夫。”

  孙伏伽神色肃穆的站了出来。

  “父皇遗诏,为防大丧期间,诸方刺史不安,需加大监察之力,御史台诸御史,要分遣地方,监察各州道府县。”李承乾轻轻地抬头。

  “臣领旨。”孙伏伽认真拱手。

  “长安需慎重,洛阳也当效仿,另外江南道过大,岭南又偏远,辽东苦寒,安西复杂。”李承乾想了想,说道:“朕许你临时加六员检校监察御史,加三员检校殿中侍御史,加两员检校侍御史,所用人员,你上奏门下省,侍中审核。”

  “臣领旨。”孙伏伽虽然意外,但还是拱手领命,毕竟不过是检校而已。

首节 上一节 502/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