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506节
“隋末乱世,父子相隔。”李承乾点点头,问道:“李玄嗣你为何出现在高祖皇帝身边,始安郡公,你又为何会接受高祖皇帝诏命。”
“臣父子出身陇西李氏,虽不是宗室,但也是高祖皇帝族人。”李袭志认真拱手。
“卢国公,鄂国公。”李承乾看着尉迟敬德和程知节,问道:“朕问你们,高祖皇帝攻克洛阳,招抚四方,整个武德年间何人不认,更别说,大唐本就是高祖皇帝建立,他称一声高祖,过分吗?”
尉迟敬德和程知节嘴角微微颤动,但话,他们说不出来。
因为高祖这个庙号,是先帝定的。
而当年,大唐之所以能够立国,高祖皇帝以陇西李氏的身份,招揽关中世家,他是凭自己一个人的威望,定下来关中根基的。
那个时候,先帝还没有真正为人注意。
这一点在场的所有人心里都清楚。
……
“唐依汉制,祖父为高祖,父皇自然不能再称祖。”李承乾彻底定下基调,看着忍不住要说什么的尉迟敬德和程知节二人,他摆摆手道:“至于当年的玄武门,二位爱卿忘了吗,朕也算半个当事人的。”
尉迟敬德和程知节微微一愣,随即齐齐低头。
当年玄武门的时候,李承乾已经七岁了。
他能记事了。
李承乾看着两个人,说道:“当年事情,在你们眼里是一个角度,但在朕眼里,是另外一个角度。”
“请陛下教诲!”长孙无忌转身,对着李承乾认真拱手。
殿中群臣都是一样的态度,他们大多数都是当年玄武门的一员,李承乾这个新皇帝对玄武门的态度关系到他对他们的认可。
“朕时常在想,若是父皇当年玄武门失败,隐太子成功,那么手握重兵的他,在拿下了父皇之后,他会做什么?”李承乾看向群臣,轻声问道:“他会将父皇交给祖父,然后散去手中的兵权吗?”
殿中群臣猛然抬头,满脸愕然。
不少人的眼底忍不住的带起一丝惊喜。
“不会。”李承乾摇摇头,神色淡淡的说道:“隐太子会冲进玄武门,然后直接逼迫祖父退位,甚至是弑君杀父,所以,父皇凌厉果断的行玄武门之事,实际上,是在救驾,是在救国。”
功莫大于救驾。
不少人诧异欣喜的同时,也有一丝茫然,事情还能这么解释吗?
“虽然有人会心存疑虑,但事实上就是如此。”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当年玄武门后,父皇成为了太子,并没有更进一步,后来之所以登基,也是祖父主动禅位,众卿都是当年事情的亲历者,朕说的应该没错。”
是没错,但是……
但高祖皇帝那个时候,还有其他别的选择吗?
程知节和尉迟敬德默默的不说话。
“既然父皇的皇位,来自于祖父的主动禅让,那么以祖父为高祖,父皇为太宗,又有何不可。”李承乾转身看向了程知节和尉迟敬德,开口道:“朕有些话不想说的很难听,但如今也不得不说,父皇今日庙号为祖,那么朕,他日朕百年之后,是不是也可称祖?”
程知节和尉迟敬德猛然抬头,随即赶紧拱手道:“臣等有错。”
李世民因为当年的功勋而称祖,强行灭了高祖皇帝在大唐建国过程中的功勋,那么他日,李承乾一旦称祖,李世民的功勋也会因此而被抹杀。
这个头一旦开了,那么将会永无休止。
一旦所有人都称祖,祖也就会没有意义了。
“遍观史册,太宗是仅次于开国皇祖的名号,朕觉得很好。”稍微停顿,李承乾轻声叹道:“朕将来百年之后,希望也能够稍微比拟父皇,也称一声宗。”
“陛下仁孝圣德,睿武英挺,实乃万民福祉,国家基石,必将以明君之诚,筑千秋伟业,无上盛世。”群臣齐齐拱手,神色诚挚。
李承乾轻轻笑笑,目光淡淡的落在了长孙无忌的身上。
他刚才所说,将玄武门的事情,从事变说成是救驾,实际上很勉强的,说辞也很简陋。
毕竟自从玄武门之后,高祖皇帝就被软禁了。
李世民虽然还是太子,但他以太子坐镇东宫,执掌天下,已经逼的所有人不得不反过来去劝高祖禅位。
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如今的大殿之中,除了那些武将,文臣当中,即便是有人暂时被迷惑,但时间一长,立刻就能反应过来。
但,李承乾既然已经给了方向,那么文臣当中,自然会有人去顺着他的方向,将玄武门事变,尽可能的去美化。
黑锅,也会被实实在在的扣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身上。
“好了,众卿平身吧。”李承乾淡淡的抬手,然后说道:“父皇的庙号,便定为太宗,无需再议,那么他的谥号呢?”
众臣刚刚站立,长孙无忌立刻站了出来:“陛下,臣等以为,太上皇谥号可以为文,为仁,为孝。”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忠信接礼曰文。
蓄义丰功曰仁;慈民爱物曰仁;克己复礼曰仁;贵贤亲亲曰仁。
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秉德不回曰孝。
“仁!”李承乾嘴里细细的琢磨着这个字。
给太宗皇帝定谥号曰“孝”,多少有些不合适。
孝虽然是美谥,但是放在太宗皇帝身上是不合适的。
朱雀门前孝皇帝,玄武殿里弑父声。
听起来,反讽的意味太重了。
而文皇帝,是太宗皇帝原本的谥号,自然是最好的。
但这个“仁”字,李承乾突然有些心动。
李承乾抬头,看向长孙无忌,问道:“舅舅以为如何?”
“‘孝’字虽然极佳,但前汉惠帝刘盈的谥号,便是孝,臣以为略有不妥。”长孙无忌拱手,说道:“‘文’字也是极佳,但先帝文武俱全,一个文字,难以概括先帝生平,所以,臣认为,还是‘仁’字最好。”
唐太宗仁皇帝。
殿中群臣许多都轻轻点头,表示赞同。
先帝当年东征西战,为大唐建国立下了无数功勋。
立国之后,灭东*突厥,薛延陀,吐谷浑,高昌,大败高句丽,武功之盛,千古以来无人能及。
如果不是武这个谥号,被高祖皇帝拿了,那么太宗皇帝用武这个谥号,最是恰当不过了。
虽然说,他在世期间,文治方面也极为的出色,但是相比于武功,还是差了太多。
一个“仁”字,最能恰如其缝的说明李世民的一生。
李承乾突然笑了,看向长孙无忌,神色感慨的点点头,说道:“舅舅说的没错,‘仁’字的确最能够昭示父皇生平,但朕问一句,诸般谥号当中,哪个字是最好的?”
长孙无忌略微迟疑,但还是拱手道:“陛下,是‘文’字。”
谥号,是文人那一套。
自然‘文’字最佳,通常仅用于开国或划时代君主,象征其文治开创性,譬如隋文帝。
“经纬天地曰文。”李承乾轻轻抬头,眼中略带泪花的说道:“朕以为,这一句,最适合父皇,父皇经纬天地,天下无出其右,所以,朕以为,父皇的谥号,应当为文,是为太宗文皇帝。”
唐太宗文皇帝。
……
唐太宗文皇帝。
李承乾的声音并不高,但殿中群臣却都感觉一股沉重的压力扑面而来。
不是因为皇帝的声音,而是因为“太宗文皇帝”,这六个字。
仅仅是六个人,他们就感到先帝的形象,瞬间在脑海中扑面而来。
所有人下意识的齐齐拱手道:“太宗文皇帝,千古。”
第509章 希望朕能做个仁君,不要杀戮过重
两仪殿外,华盖高耸。
倾盆大雨被全部挡在面前。
李承乾平静的朝着太极殿而去。
长孙无忌跟在身侧。
到了这个时候,长孙无忌依旧在不停的低声念着“太宗文皇帝”五个字。
李世民的身影,悄然的出现在了长孙无忌的心里。
身后是更多跟在后面的群臣,很多人如同长孙无忌一样,失神落魄的。
“太宗文皇帝”五个字一出,所有人心中,李世民的身影便彻底的立了起来。
无需再议。
不知不觉中,众人已经来到了太极殿外。
李承乾走上金阶,等到群臣都走了上来,他才转身看向群臣道:“诸卿,父皇的庙号和谥号之事,张榜公诸天下。”
“臣等领旨。”群臣齐齐拱手。
李承乾笑笑,然后说道:“此番商议父皇谥号,‘文’字归了父皇,剩下‘孝’和‘仁’字。”
群臣齐齐抬头看向皇帝。
李承乾神色黯淡下来,叹息一声,说道:“子欲养而亲不在,父皇过世,母后更是过世极早,朕虽然有无尽的孝心,但也是无处施展,所以这‘孝’字谥号,大概是落不到朕的身上了。”
“陛下节哀!”长孙无忌拱手,要说些什么。
李承乾淡淡的摆摆手,说道:“朕所求不多,一个‘仁’字,希望朕百年之后,这个‘仁’字能够落在朕的身上,而朕这一朝,能够切实的履行‘仁’政。”
群臣心里不由得一动,‘仁’政,是好事啊!
“蓄义丰功曰仁;慈民爱物曰仁;克己复礼曰仁;贵贤亲亲曰仁。”李承乾看向群臣,眼神冷了下来道:“大唐要走向盛世,以仁政治民乃是必然,但治官却未必如此,贪腐,不孝,失仪,无能,懒政,年迈种种诸行,都会被罢官免职,甚至三司议罪。”
群臣惊愕的抬头。
“朕希望朕能够做个仁君,就是不希望遇到此类之事时,杀戮过重。”李承乾一句话说完,直接转身走入了太极殿。
长孙无忌站在一侧,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就在这个时候,张阿难从殿中走出,对着众人轻轻点头,然后说道:“陛下口谕:让他们现在回各部办事去吧,大雨倾盆,真出了事就不好了。至于祭拜之事,遵先帝遗诏,七日内,五品之上官员每日早晚哭拜,七日后,每日晨起,哭拜一次。”
“臣等领命。”群臣齐齐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