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617节

  昨夜宫中的风声他也听说了一些,可是他不明白,明明他们什么都没有安排,为什么会牵涉到高阳公主?

  ……

  两仪殿中,李承乾放下细竹金笔,惊讶的抬头:“高阳招了。”

  “是!”张阿难拱手,说道:“老奴没有动手,只是将内廷的刑具在公主面前摆了一遍,然后又向公主讲解了一下他们的用法和效果,公主便崩溃了,之后问什么说什么。”

  站在张阿难一侧的李百药,尹君,刘德威,还有孙伏伽,全部嘴角微抽。

  高阳公主虽然风言放肆,但她终究是金枝玉叶,内侍监的那些东西,高阳公主连听都没听说过,更别说见了。

  没吓死已经很不错了。

  李承乾点点头,接过奏本,然后说道:“去将诸相叫过来吧,我们也该商量一下怎么处理此事了?”

  “喏!”张阿难拱手,然后快速的转身而去。

  李承乾低下头,开始仔细查看奏本上的内容,越看他的脸色就越难看。

  “砰”的一声,李承乾一巴掌狠狠的拍御案上,怒喝道:“该死!”

  “陛下息怒!”殿中群臣齐齐拱手。

  李承乾抬头,这才发现长孙无忌,张玄素,李靖,唐俭,马周,于志宁,来济等人已经站在大殿两侧。

  李承乾将奏本递给张阿难,然后冷冷的说道:“都看看吧,这就是朕的皇妹,驸马,王叔,还有刑部侍郎,他们竟然联合起来,打算等到高句丽前线遇阻之时,率兵杀入宫中,控制皇后和太子,然后举兵清君侧……舅舅,人家要清你来了。”

  长孙无忌快速的扫了奏本一眼,将它递给唐俭,然后拱手道:“陛下,臣请抓人,如今证据已经支持陛下抓人了。”

  “陛下!”唐俭看完站了出来,拱手道:“陛下,此案涉及到荆王,刑部侍郎,又值朝廷东征时刻,如此的证据臣看还不够严实,臣请再查。”

  “的确,从房府,还有高阳公主别院找到的书信,虽然多有怨望,但难证他们谋反,说谋反也只是高阳一个人谋反,朕赞同再查。”李承乾轻轻笑笑,看向一侧道:“姑丈,出来吧,将你知道的事情,都告诉唐相和诸卿,然后根据线索查证,抓人。”

  “喏!”薛万彻在诸相惊讶的目光中,从西侧的偏殿走了出来。

  看了诸相一眼,薛万彻对着李承乾拱手道:“陛下,臣举告高阳公主,房遗爱,杨思讷,荆王等人谋逆,自从去年底他们拉臣与会之后,分别在今年四月,五月,六月又相聚数次,言谈到举兵清君侧,然后立太子为帝……另外,臣这里有荆王一封信,言及他曾经梦到手托日月,问臣何解。”

  李承乾摆摆手,薛万彻立刻将信递给唐俭。

  “先抓荆王,看看从荆王府上能不能找到杨思讷涉足的证据。”李承乾看了众臣一眼,然后看向长孙无忌,说道:“舅舅,房二那里你去问吧,看看他那边怎么说,只要他照实说,朕这里不会牵连到房遗直!”

  房遗直,房遗爱的长兄。

  高阳公主谋反,房遗爱完了。

  加上荆王是房遗则的岳父,房遗则也完了。

  房玄龄一脉很有可能就此彻底消失。

  这种情况,足够击穿房遗爱的心防了。

  唐俭看了拱手领命的长孙无忌一眼,咬了咬牙,终于还是上前,对着李承乾拱手道:“敢问陛下,陛下是否早就知道高阳公主谋反事?”

第610章 辽东太冷,朕不会御驾亲征

  两仪殿中一下子静谧了下来。

  静的甚至能听到心跳声。

  其实,殿中群臣都能看得出,眼下这场突如其来的谋逆案多少是有些问题的。

  但现在,唐俭却将这里面的问题彻底挑破。

  皇帝早就知道高阳公主等人谋反,却一直纵容,直到现在突然抓人。

  这种手段,可不是帝王正道啊!

  尤其若是其中有什么挑唆之事,那就是皇帝在故意杀人。

  若是这样,殿中的大臣,谁能自安?

  李承乾叹息一声,然后轻轻点头道:“是的,自从他们拉拢姑丈时,朕便开始知道他们要谋反的事情。”

  长孙无忌迅速的向上看了一眼,然后迅速起头。

  李承乾轻轻苦笑,说道:“当初是有人弹劾姑丈酒后妄言,朕没办法,才将姑丈从右卫将军贬为左卫中郎将,之后便让他和薛仁贵一起在北苑秘密练兵,以高句丽战事所用。”

  薛万彻和薛仁贵都是从辽东战场上下来的。

  薛万彻在辽东待的时间更长,对于辽东那种极寒天气作战需要注意的要点,他最是清楚。

  皇帝让薛万彻秘密练兵,是最合适的。

  群臣赞同的点头。

  李承乾叹息一声,说道:“朕只是让姑丈保密而已,然而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竟然以为姑丈从右卫将军被贬为左卫中郎将,是受了天大的委屈,这才试探拉拢。”

  殿中不少人嘴角微微抽搐。

  薛万彻是右卫将军,驸马都尉,被人弹劾怨望,然后贬职为左卫中郎将,自然会有人认为他受了委屈。

  而且再细究薛万彻酒后妄言之事,谁能想到皇帝竟然在暗地里委以他重任。

  谁能想到,他竟然是皇帝的密探。

  “敢问陛下,是谁接触拉拢的武安郡公?”唐俭面色凝重的拱手,有些细节必须要问清楚。

  “这个,姑丈你来说吧。”李承乾侧身看向薛万彻。

  薛万彻拱手,道:“回陛下,唐相,是高阳公主驸马房遗爱,房相过世一周年的时候,臣去祭拜上香,当时有人劝酒,臣就多喝了几杯,之后驸马找过来聊了几句,言谈之间就颇有暗示,臣可能回答有些含糊,之后驸马便多有再来。”

  “武安郡公是什么时候察觉到不对的?”唐俭紧跟着追问。

  “是房遗爱言说荆王曾经梦到手托日月,然后荆王又亲自来信,询问梦托日月之意。”薛万彻的目光看向了唐俭手中的信件,重重的点头道:“那是荆王的亲笔信。”

  唐俭的脸色凝重起来。

  荆王李元景身份特殊,他是高祖皇帝在世诸子当中最年长者。

  尤其是在去年襄邑郡王李神符病逝之后,他更是所有近支皇亲当中的最年长者,身份特殊。

  同样,这种特殊,在某些时候,也会滋生野心。

  “至于最后确定,是在去年年底时,在高阳公主别院,末将跟着房遗爱见到了荆王和刑部侍郎杨思讷,还有高阳公主。”深吸一口气,薛万彻转身看向李承乾拱手道:“臣也是在那之后,将事情告诉陛下的。”

  李承乾轻轻点头。

  唐俭略微思索,问道:“高阳公主是因为辩机的事情,之前她的供词里面已经有了,而房遗爱是因为自身仕途不顺,荆王是自有野心,那么杨思讷呢,他是刑部侍郎,这件事情为什么会有他?”

  杨思讷,这件事情的核心就在他的身上。

  他是弘农杨氏嫡系出身,一旦他确定谋逆,那么这件事情涉及的人就多了。

  “朕如何知晓。”李承乾轻轻摇头,淡漠的说道:“按道理讲,朕待弘农杨氏也算不错,杨思讷如今更是刑部侍郎,一步而上就是六部尚书,甚至宰相,而且他们又不是杨广那一脉。”

  杨广这两个字一出,殿中群臣心里便不由得一沉。

  皇帝虽然说杨思讷不是杨广一脉,但他们是前隋皇室。

  这些年从高祖皇帝,到先帝,到当今,虽然对于弘农杨氏拉拢不少,但实际上却是打压多过拉拢的。

  这一点在场众人都清楚。

  至于原因就更不必说了。

  若是论及天下世家当中,哪家中对前隋眷恋不舍的族人最多,那么除了弘农杨氏,不会再有其他人家。

  ……

  李承乾侧身看向薛万彻,说道:“姑丈继续。”

  “喏!”薛万彻拱手,然后看向长孙无忌和唐俭等人道:“他们似乎非常确定陛下会在高句丽战事进展顺利时,御驾亲征,同时有万分肯定泉盖苏文一定能在平穰城挡住大唐的攻势。”

  在场诸相的脸色瞬间阴沉了下来。

  泉盖苏文一定能抵挡住大唐的攻势,以辽东的天气,那就意味着,这一次大唐攻平穰之战,会以失败而告终。

  甚至是惨败。

  “他们还说,一旦大军战败,朝臣将士必然死伤无数,那个时候,便需要有人来承担罪责。”薛万彻有些紧张的看了长孙无忌一眼,在场所有人立刻就明白,那个人一定是长孙无忌这个当朝司空,尚书左仆射。

  长孙无忌重重的握紧了拳头,眼神中闪过一丝狠辣。

  “那个时候,他们就会潜入皇宫,挟持皇后和太子,然后矫诏,派人接掌洛阳,在陛下没有反应过来之前,以清君侧之名,率军北上,谋反。”薛万彻说到这里,沉沉拱手。

  清君侧。

  薛万彻的一番话,将所有的事情,从开始到结束,一切都联系起来,成了闭环。

  谁也无法再质疑。

  唐俭转身看向李承乾,拱手道:“敢问陛下,陛下会御驾亲征高句丽吗?”

  众人齐齐转身,看向李承乾。

  杨思讷等人之所以有心谋反,便是笃定了李承乾将来一定会前往高句丽。

  李承乾直接摇头,有些好笑的说道:“朕要御驾亲征,为何朕从来不知道,甚至这些年,朕至始至终都在说朕不会亲征高句丽,内外的许多安排,都是以朕不亲征高句丽而布置的,若朕想亲征高句丽,何必如此做。”

  长孙无忌略微沉吟,拱手道:“陛下,若是高句丽战事进展顺利,大军围困平穰城,陛下不会动心吗?”

  李承乾眨眨眼睛,身体靠后,闭上眼睛思索片刻,最后他冷静的说道:“不会,朕有自知之明,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朕心中明白的很,即便是前线战事再顺利,朕最多也只会前往平州转转,然后返回洛阳,辽东太冷,朕不喜欢。”

  众臣一听,眼睛忍不住的抬了起来。

  辽东太冷,李承乾不喜欢。

  低下头,他们忍不住的感到有些好笑。

  其实杨思讷的逻辑,他们心中都有些明白,当面对能轻松拿到的灭国之功时,便是皇帝也难掩心动。

  之前他们没有想到这一点,但现在仔细想想,这种可能的确不小。

  若是再有那么一两人揣唆,那么皇帝几乎是必然会去辽东军前,摘掉灭国之功这颗美妙的果实。

  尤其还是李承乾这种先帝有过丰功伟业的皇帝,他心中难免有要盖过先帝的想法。

  这种情况下,他去军前,几乎是必然。

  不得不承认,杨思讷等人,在揣摩人心上的确有一套。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就看在皇帝身边的人能不能劝阻他了。

  一般这个人是长孙无忌,他会离开长安前往皇帝身边劝阻,而杨氏恐怕会另有手段。

  到时候,皇帝和长孙无忌恐怕会一起去高句丽前线,而若是在杨氏的手段下,军前大败,那么……

首节 上一节 617/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