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63节

  侯君集出现在这里,宫外的事情,恐怕已经彻底的查清楚了。

  所以,毫无疑问,房遗爱必然会被皇帝踢出魏王府。

  不过李承乾也有一些不明白,刚才为什么要叫李泰也过来,难道说,事情已经到了必然会牵连到李泰的地步了吗?

  还有,李泰现在在哪里?

  魏征停步,李承乾立刻跟着前方众人拱手道:“参见陛下。”

  李世民轻轻点头,然后看向侯君集说道:“君集,你来说说吧。”

  “是!”侯君集神色肃然的转身,看向长孙无忌,房玄龄和魏征,还有李承乾,认真的说道:“前些时日,千牛卫率周苍死在了终南山下盩厔县的山林中,最后经过查察,在他的落脚地找到了一只玉佛,最后鉴定,是吐蕃人带到长安城的东西。”

  长孙无忌,房玄龄和魏征,下意识的转头看向李承乾。

  李承乾则是满脸惊讶的看着侯君集,玉佛的事情他知道,但是那些银铤呢?

  “雍州府,汇合大理寺,金吾卫查察,最后终于找到了动手杀人的两名吐蕃武士,可惜那二人反抗被杀,无法直接证实吐蕃国使禄东赞,是否和此事有关。”侯君集轻轻拱手,不仅是那些银铤,甚至就连魏王府在这件事情当中的痕迹,也被他彻底抹掉。

  李承乾一时间反而平静了下来。

  刚才的一段时间里,皇帝已经说服了侯君集,彻底抹除了魏王府在这件事情当中的痕迹。

  以李承乾对皇帝的了解,即便是他再怎么偏爱李泰,这件事情也需要给出能够让侯君集心服口服的交代来。

  现在明显已经有了。

  “不必多查,必然是有的。”长孙无忌轻轻冷笑,他稍微看了李承乾一眼。

  之前李泰和李承乾同时有吐蕃送的金佛的事情,他可还是记得的。

  “此事如何处置?”皇帝摇摇头,说道:“朕总不能取消和吐蕃的婚事吧?”

  “陛下,臣以为是该加强对吐蕃的刺探了。”长孙无忌没有直接回答,拱手说道:“吐蕃人野心昭然,如今便是求娶我大唐公主回去,日后怕也还是会对我大唐造成威胁。”

  “可惜吐蕃太远了。”房玄龄跟着开口,沉吟着摇摇头,说道:“党项和吐谷浑便已经够贫瘠了,苏毗和羊同还不如他们,吐蕃还在苏毗和羊同之后,路线漫长,气候严酷,补给艰难,我大唐主动攻伐不利。”

  “那么便只有一法,等待吐蕃人直接攻打过来。”魏征看向皇帝,拱手道:“陛下,吐蕃人已经在对羊同下手,吐谷浑和党项也不会太远,我们需要提早做准备。”

  贞观九年时,大唐出兵吐谷浑,吐谷浑王伏允自缢而死。

  其后,伏允之子慕容顺率吐谷浑归附于大唐,被封为可汗、西平郡王。

  所以最后吐谷浑遂成大唐属国。

  吐谷浑有民数十万,虽臣服于大唐,却民心不归,故只能是属国。

  “鄯州,还有河州,需要派人往吐谷浑深入,占领险峻之地。”李世民轻轻点头。

  鄯州在兰州以西,河州在兰州以南,都是紧邻吐谷浑。

  一旦吐蕃人的势力过于渗透,那么大唐就需要为将来的战事做准备。

  没错,是过于,吐蕃人在吐谷浑人中的影响不低。

  两年前的松州之战,就有吐谷浑人的参与。

  “陛下,如今毕竟是吐蕃人派人求婚,吐蕃和大唐之间的安定,只要婚事处理妥当,那么应该能够维系相当长的安宁。”长孙无忌神色郑重的说了一句。

  李世民点点头,然后看向李承乾:“太子,你说。”

  “是,父皇。”李承乾拱手,说道:“吐蕃人请婚大唐,其实未尝不是在借助大唐的威望来震慑诸国。”

  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还有侯君集全部面色一沉。

  李承乾继续拱手,说道:“如今婚事不可逆,那么儿臣觉得,是否可以借助此事,将一些事情,传于党项和吐谷浑,乃至于羊同苏毗诸国。”

  “什么事情?”李世民下意识的问了一句。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三代单传,子嗣艰难之事,传于诸国。”李承乾拱手。

  一句话,在场众人,心不由得狠狠一跳。

  感谢书友饭饭饭团er打赏的起点币,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步步有福,天天有财,中秋团圆,事事顺心。

第77章 朕会让太子监国

  偏殿之中,李承乾认真拱手道:“启禀父皇,十月朝会时,儿臣听吐蕃国使禄东赞言,吐蕃赞普松赞一系虽三代单传,子弟艰难,但是其国内王族一脉,人数众多。”

  李承乾的话音刚刚落下,房玄龄瞬间就惊讶的转头看向他。

  “虽说如今吐蕃以松赞的威望镇压内外,但若是松赞的子嗣传承出了问题,那么其王族内部,还有非王族的各地方氏族,恐怕难免要有所动荡,如此之下,或许有可乘之机。”李承乾拱手,说道:“还有吐谷浑,党项,苏毗,羊同等地,或许便没有那么快被吐蕃征服。”

  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还有侯君集,目光不由地沉思了起来。

  李世民坐在御榻之上,同样沉思。

  权力欲望是人的本性,松赞干布如今只有一个儿子,若是三五年来,他还没有别的子嗣,那么就难免有人会对他的独子有别的心思。

  吐蕃国内的贵族,其他吐谷浑,党项,苏毗,羊同等国同样有野心的人,都会蠢蠢欲动。

  哪怕没有什么野心的,也会有所担忧,如此之下,他们对吐蕃的忠诚就不会那么坚定。

  人心向背从来只在幽微之间。

  吐蕃势弱,那么大唐必然势强。

  西北诸国心向大唐,则诸国必然安定。

  到时候吐蕃若强行有所动作,人心背离不说,一旦大唐挥军而上,局面必然要便利许多。

  ……

  李承乾稍微松了一口气,有些不好意思的拱手道:“儿臣愚钝,只有一点浅见。”

  “兵法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你的法子虽然有些奇,但纵横之下,极可能会有奇效。”皇帝深深赞赏的点点头,然后侧身看向一旁的房玄龄,问道:“房相,此行可行吗?”

  “可行。”房玄龄认真的点头,然后思索着说道:“不过这里面首先需将松赞在几年后,带陛下外孙亲临长安,以贺大唐建国之事,传扬出去,然后再带出太子关于其子嗣的质疑,其后诸事,便可以顺利展开。”

  “若是松赞数年之后,真的能够有了父皇的外孙,那么反而更好。”李承乾微微躬身。

  吐蕃如果真的有了大唐的血脉,那么大唐就可以借助这一点更加的渗透吐蕃内部。

  起码,吐蕃想要像之前那样,突然兴兵,杀到大唐边境的事情不可能再发生了。

  而这本来就是大唐和吐蕃联姻的最初目的。

  但若是松赞无能生子,又或者刻意不让大唐的公主怀有吐蕃王族子嗣,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且从如今禄东赞在长安的作为看来,李承乾的的猜想,或许可能真的成真。

  李世民直接点头道:“那么便如此吧,加强边境防御,渗透吐谷浑和党项,散播谣言动摇根基,趁着联姻派人入吐蕃,探查吐蕃虚实,尤其是政军体制,还有山川地形,以及人心变化,都在此次联姻之中了,诸司多做准备。”

  “喏!”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还有侯君集,同时肃然拱手。

  李承乾心中不由得轻轻叹息,他是实在不忍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但即便是他种种手段,最终也不过是引起了皇帝对吐蕃人的猜疑而已,至于更多的,眼下是没有了。

  这场令人难受的婚事已经要继续。

  “承乾。”皇帝的声音在上方响起,李承乾立刻拱手道:“儿臣在!”

  “朕发现你在诸国之事上,很有些出色的见解,这样日后吐蕃的事情,你多关心一些。”李世民神色郑重的交代。

  “儿臣领旨!”李承乾肃然拱手道。

  “好了,吐蕃之事便如此吧,你们先回去,朕和君集再说一会话。”李世民微微抬头。

  “喏!”李承乾,长孙无忌,房玄龄和魏征四人立刻拱手,然后全部平静的转身,从侯君集身侧走过,朝内殿走去。

  李承乾走在最前,目光不由得掠过整个偏殿,他终于确定,李泰是真的不在这里了。

  侯君集带来的消息,难道已经足够到皇帝将李泰叫过来,当面对质的地步了吗?

  李承乾知晓,这些事情李泰没有什么可辩驳的,但以皇帝对李泰的宠爱,这些事情,他轻松就能够将李泰摘出来。

  怎么今天就有些不一样了呢?

  皇帝究竟是如何处罚李泰的?

  李承乾的目光深沉了下来。

  ……

  “太子不喜欢吐蕃人。”李世民的目光从李承乾的背影收回,然后看向侯君集,说道:“所以在这件事情上,你要多帮他,兵部职方司关于吐蕃的讯息,要定时传于太子。”

  “喏!”侯君集立刻拱手,只是低头之间,眉头紧皱,朝事也要交于太子,皇帝难道已经彻底放弃了魏王了吗?

  “太子若是有什么决断,朕在,就传于朕,朕不在,你和兵部侍郎斟酌过后,执行便是。”李世民一句话说完,侯君集满脸不解的抬起了头,什么叫做“朕在”,什么叫做“朕不在”。

  皇帝轻轻笑笑,然后说道:“明日,正旦大朝时,朕就会宣布公主文成和吐蕃松赞干布的婚事,礼部和太常寺已经算定,正月十五那日启程最佳,故而,正月十五,禄东赞和文成就会启程前往吐蕃。”

  “是!”侯君集认真拱手。

  “二月三月科考,四月,朕会东巡洛阳和太原,到时候,朕会让太子监国。”李世民神色肃然起来。

  “是!”侯君集立刻沉沉躬身。

  太子监国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这些年,皇帝几乎每年都会东巡,时间或长或短,基本也全部都是太子监国。

  只是今年太子出事,所以皇帝才没有东巡。

  这不是重点,结合皇帝刚才所说,似乎皇帝明年东巡的时候,是要赋予太子一定的实权了。

  以往时候,太子虽然监国,但长孙无忌,房玄龄和魏征等人都会留别人在长安辅政。

  太子虽曰监国,但实际上,却是一个象征罢了,虽然根本没有任何的实权。

  诸项之事,也都是大臣们商议过了,报太子知晓,太子点头之后,用太子的名义颁行全国。

  太子可以质疑,也可以和大臣们商量,但是却没有单独做主的权利。

  如今皇帝却是一改往常,突然放权,这让侯君集心中有种诡异的感觉,但究竟哪里不对,他又说不出来。

  “到时候,禄东赞返回吐蕃之事,让太子全程关注,你好好辅佐,朕要看看太子的能力究竟如何?”皇帝神色肃然起来。

  “喏!”侯君集肃然拱手。

  ……

  抬起头,李世民看向殿外,轻声说道:“君集,这一次朕免了你的参知政事,你心中想必是有些想法的吧?”

  “陛下!”侯君集立刻惊骇的拱手,说道:“陛下,臣知己有错,绝无他念。”

  李世民不在乎的摆摆手,说道:“你的事情,朕是仔细想过的,其实太子说的没错,你在地方政事的处置上还是有所欠缺的。

  这或许是因为朕让你直接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有关,导致你在地方的经历不足。”

首节 上一节 63/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