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79节

  如果不是大唐打着让突厥和薛延陀相互压制消耗,维持北地平衡的主意,早就令大军出征,攻伐薛延陀了。

  突厥都让大唐灭了,薛延陀又算什么。

  群臣对于北地草原的威胁并不在意。

  ……

  看着张阿难将奏本递给皇帝,李承乾微微低头,神色却在这一瞬间郑重起来。

  东*突厥灭亡后,数十万东*突厥部众,都被迁移到黄河以南安置。

  大唐以羁縻州的方式,统治管理这些突厥部众。

  党项一族也是如此方式,多数党项族人,被迁移到靠近松州的地方,然后大唐以羁縻州治理。

  突厥也好,党项也罢,他们本身就是部落迁移模式,适应不难。

  但问题是,一旦他们从原本居住的地方撤离,那么那些地方立刻就会成为空白区。

  突厥草原便是如此,当突厥人开始大规模的迁移到黄河以南时,薛延陀人崛起了。

  野心膨胀的同时,也开始威胁大唐边疆。

  这种情况下,大唐群臣商议后,便有选择的将一部分突厥人迁移回原本他们居住的地方。

  这样一来,突厥人和薛延陀人,又有了矛盾,甚至是不可能调和的矛盾。

  大唐从中调和,维持平衡。

  但是,如果这种矛盾平衡不善,那么很容易引发战争。

  甚至是今年的战争。

  李承乾的眼神,在这一刻冷冽起来。

  ……

  “臣非分蒙恩,为部落之长,愿子子孙孙为国家一犬,守吠北门。若薛延陀侵逼,请从家属入长城。”

  皇帝坐在御榻上,看着手里的奏本,不由得轻轻摇头。

  宇文崇嗣站在殿中,继续拱手道:“阿史那·思摩上奏曰,北地薛延陀窥伺日重,他已经做好了为大唐厮杀至最后一刻的准备。”

  “他这话说,就好像薛延陀明日就会攻伐一样。”李世民转过身,看向李承乾道:“太子,你怎么看?”

  “父皇。”李承乾立刻拱手,神色认真的说道:“阿史那·思摩虽然言辞稍过,但薛延陀人威胁日重也是事实,突厥人一时间也难以抗衡,所以儿臣觉得,还是需要对鄜州,夏州,灵州,银州,凉州等边境诸州下令,警惕戒备,同时做好一旦局面失衡,立刻出兵救援的准备。”

  阿史那·思摩,颉利近臣,颉利被俘之后,跟着颉利被押送长安。

  如今薛延陀崛起,皇帝便任命阿史那·思摩为突厥乙弥泥孰俟利可汗,统帅诸部突厥,作为大唐北地屏障。

  “嗯!”皇帝觉得有些点道理,点头看向房玄龄,说道:“传令鄜州都督尉迟敬德,夏州都督刘兰等人,防备薛延陀。”

  “喏!”房玄龄立刻站出拱手。

  李承乾微微低头,嘴里咀嚼着刘兰这个名字。

  现在的刘兰还是忠臣,但是到了贞观十七年初,他就准备要起事造反了。

  那么他下定决定,开始动心,是什么时候来着。

  贞观十六年,还是贞观十五年?

  对了,他就是从这一战立下大功,野心膨胀,然后被人挑拨,然后谋反,但却又被人举告,最后被丘行恭直接抓获,吃了心脏。

  ……

  太极殿中,皇帝坐在御榻之上,听着群臣一个个的上前禀奏,然后一件件的处理着政事。

  国子司业、太子中庶子孔颖达看皇帝有些疲惫,赶紧拱手站出:“陛下,臣有奏。”

  “哦!”李世民身体微微后仰,稍微放松的问道:“孔卿,可是封禅泰山礼仪诸事有了结果?”

  “是!”孔颖达拱手,然后看向皇帝说道:“启奏陛下,臣与太史局研讨天象,最后确认,明年二月初二,宜为封禅之日。”

  二月初二龙抬头,好寓意!

  龙角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人间阳气之龙直冲上天,趁势祭祀泰山,禀告上苍,人间又出了一位贤明无比的君王。

  皇帝无比满意的点头,但随即,皇帝就忍不住皱眉道:“如今薛延陀和吐蕃蠢蠢欲动,此时祭祀泰山,是否不妥?”

  “薛延陀小患矣,多做准备,或许能成为陛下祭祀泰山的功勋,至于吐蕃……”长孙无忌站出拱手,然后摇摇头说道:“吐蕃人,臣以为他们最多做些小手段而已,不会惊扰太重。”

  李世民微微摇头,然后看向房玄龄,问道:“房卿,你如何看?”

  房玄龄站出拱手,然后说道:“陛下,依臣看,北地大军戒备,薛延陀未必敢有所动作,大不了,到了年底的时候,再将薛延陀真珠可汗召入长安便是,让其随陛下一起祭祀泰山,则北地无忧。”

  “便如此吧。”皇帝赞同的点点头。

  李承乾站在一侧,嘴角微不可查的抽搐了一下。

  所有人都小看了薛延陀,真珠可汗性情果决,知道一旦让突厥人重新在草原站稳脚跟,那么薛延陀南扩就会被彻底阻止,最后自身的力量日益消耗在和突厥人的冲突当中。

  所以,真珠可汗今年就会直接发兵二十万,击破了黄河以北的突厥人,然后冲入黄河以南,威胁长安。

  当然,薛延陀没法和突厥人相比,同时,又一个猛人这个时候彻底的冒出头。

  这个人就是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李勣。

  薛延陀人会被李勣击败,甚至真珠可汗的一个儿子都被刘兰所捕。

  李承乾的目光深沉下来,忍不住轻轻的看向吐谷浑的方向。

  ……

  皇帝坐在御榻上,认真的看向群臣说道:“封禅大事也,诸项礼仪,诸般贡品,还有随同重臣,沿途各州县都要齐备。

  关键是要天下和定,百姓安乐。

  传旨,令天下诸州县刺史县令,从即日起,务必仔细今年农耕之事,以求今岁丰收,天下盛世,朕才好祭祀泰山,上告昊天,万民丰盛。”

  “臣等领旨。”群臣齐齐俯首,神色郑重。

  天下丰收,皇帝祭祀。

  若是今年哪里出了天下不丰之事,耽误了皇帝封禅大计,那么恐怕不用皇帝出手,朝中的百官就会直接将他弹劾到死。

  “太子。”李世民侧身看向李承乾。

  “父皇!”李承乾立刻拱手。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明年封禅,朕今年要到河东盯着,长安这里,留你监国,妥善处置政事,尤其是吐谷浑和吐蕃之事。

  另外,突厥和薛延陀的事情,你也要多盯着点,免得被人家打到长安而不自知。”

  “儿臣领旨。”李承乾立刻郑重拱手。

  “魏卿!”李世民的目光看向群臣当中,魏征立刻拱手站出:“陛下。”

  “太子监国,你留守长安辅政,同时也好好的教导教导他天下之事。”李世民别有意味的说了一句。

  “臣领旨。”魏征立刻肃重拱手。

  “陈国公,范阳郡公,岑卿,崔卿……”皇帝一一点名。

  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尚书左丞卢承庆,中书侍郎岑文本,户部侍郎崔仁师,礼部侍郎温无隐,兵部侍郎崔敦礼等等三省六部都留下了正职和副职一人留守长安。

  其他人,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刘洎等人,全部跟随皇帝东巡。

  皇帝东巡并不是固定之事,但时常有,到了后世李治之事,等到洛阳紫微宫完全重建之后,基本就是一年一去,成固定之事了。

  那个时候的洛阳,已经是彻底的陪都。

  当然,现在的洛阳一样是东都。

  东都洛阳,北都太原,南都成都,西都凤翔,帝京长安。

  皇帝会不定期的巡视各方。

  多以洛阳为主。

  而且一去,朝中五品以上官员,大多数都会跟随。

  到了李治时期,是因为天下人口暴涨,加上关中可供收税的土地极速减少,渭水洛河水运不畅,所以皇帝才会在每年夏天定期东巡洛阳,以为就食。

  如今大唐虽然还远不至于如此,但是到了夏末秋初,陈粮已尽,新粮未收之时,长安粮价飞涨也是常事。

  所以皇帝才会经常率领那些消耗最多的朝中大臣,还有王室贵族,一起东巡,从而减少长安压力。

  洛阳如今还算不上陈旧,依旧能用,等到十六年后,才会被彻底的重修。

  ……

  夜色深沉,宫城森严。

  李承乾有些疲惫的返回东宫。

  “殿下!”李安俨赶紧端上一杯浓重的茶汤,然后站在一旁,压抑的眼神底下,是控制不住的兴奋。

  李承乾看了李安俨一眼,摇摇头,说道:“安俨,你不会觉得,父皇让孤监国,就是真的那么信任孤吧?”

第98章 李泰:父皇,他终究是要死的

  夜色清冷,绿柳轻摆。

  延康坊,魏王府后院。

  一声压抑的怒吼从后院书房传出:“监国,监国,父皇竟然命太子监国,却让本王跟着一起去洛阳,父皇……父皇他就那么信任太子吗?”

  “当然不是。”魏王司马苏勖平静的摇头,看着暴怒的李泰,淡淡的说道:“陛下虽然让太子监国,也给了他不少的权力,但是,整个长安真正在掌控一切的是魏相。”

  “但魏相向来支持皇兄。”

  “那是因为太子是太子,魏相依据朝制,自然会支持太子,但是,魏相的脾气,别说是太子了,就是陛下当面,他该说什么也依旧会说,而且……”苏勖的声音低了下来,然后摇摇头道:“而且这一次太子监国跟以往不同,陛下放了权力,同时也在看,这种时候,太子究竟会犯什么错误?”

  “没错,魏相是忠于父皇的,皇兄若是出了错,魏相绝对不会包庇他的。”一身黑色长袍的李泰终于放松了下来。

  带着黑色璞帽,李泰一身普通的黑色圆领袍,上面甚至没有任何的蟒纹,这看上去根本就不是一个亲王皇子的装束。

  这样的李泰,让苏勖有些陌生的同时,也有些放心。

  “太子以往虽然也有监国,但说实话,太子对于真正的朝政见识的太少了。”苏勖一句话说完,李泰忍不住惊讶的看着他,什么叫做真正的朝政。

  “一封公文,上下不过几十个字,稍微改动一两个,意思便是天差地别,东宫的那些人,虽也处理过不少政事,但说实话,腐儒而已,真正在朝政处置间的波诡云谲,便是皇帝都需要小心翼翼,更别说是太子了。”苏勖嘴角带出一丝冷笑。

  “但是,有魏相在。”李泰诧异的看着苏勖。

首节 上一节 79/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天可汗回忆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