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86节
李承乾看着苏淑,突然有些心疼的笑笑,伸手苏淑搂进怀里,低声说道:“话虽然是这么说不错,到时候父皇只需要将其他人家的女儿赐入东宫,便算是给了你这个颜面。”
苏淑的脸色不由得微微一变。
“不对,你不会是专门选的郑仁泰的女儿吧。”李承乾猛然看向苏淑,这件事情,他们从年初就开始说过了,原本只是找个能对东宫有助力的人家,选个太子孺人罢了,后来不知道怎么的,就成了太子良悌,现在又成了太子嫔。
苏淑趴在李承乾的胸口,没有说话。
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你是真敢想,也是真舍得。”
“妾身不过是为了殿下和三个孩子罢了。”苏淑下意识的摸了摸自己已经明显隆起的小腹。
李承乾沉默了下来,片刻之后,他神色郑重的说道:“此事若是想成,光是现在还不够,父皇不会那么轻易让东宫和军中武将联系在一起的,若是还想要做点事情。”
“什么事情?”苏淑猛然抬头。
“去找魏相吧。”李承乾目光微微抬起,望向殿外的黑暗,轻声说道:“明日爱妃去一趟郑国公府,见一见郑国公夫人,顺带见一见郑国公的小女儿。”
“小女儿?”苏淑诧异的抬头,说道:“今日没见啊!”
“当然没见。”李承乾摇摇头,说道:“郑国公的大女儿嫁给了韩王叔,小女儿无论如何都是不会和宗室联姻的,但不妨我们去让别人这么想……记住,什么都不要去做,见一面就好。”
“是!”
……
洛阳,紫微宫。
乾阳殿中,李世民站在丹陛左侧,看着挂在墙上的高句丽地图,但他的神思却根本不在这里。
“陛下,臣以为不可,郑仁泰乃是左卫中郎将,掌管左卫数千大军,如何能和东宫联姻。”房玄龄跽坐在长孙无忌的身后,对于长安送来的,东宫请纳郑氏女为太子良悌事表示反对。
“左卫中郎将罢了,大不了调任左右威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都是可以之事。”长孙无忌看向皇帝,认真说道:“陛下,此事终究是太子妃所提,若是否决,那么恐怕会令人心动荡啊!”
李世民目光凝重起来,他之所以如此犹豫,就是因为这件事情是太子妃所奏。
若是太子或者东宫其他臣子所奏,李世民直接就否了,但是太子妃,又有不同。
那毕竟是他李世民已经生了两个孙子,并且即将要生第三个孙子的太子妃。
若是太子妃安静不动,那么什么事也没有,但太子妃一旦动起来,就是在说她这个做儿媳妇的,对皇帝去年的事情表示不满。
如果是李承乾表示不满,李世民立刻就是一巴掌扇过去,但是苏淑表示不满,那么朝野都会认为是皇帝错了。
皇帝逼的东宫太子妃都不得不出来自保。
不得不说,这件事情,是李世民之前怎么都没有想到的。
“陛下,便是郑仁泰调离了左卫,但是他在左卫多年的人脉还在,总不能将这些人全部都调离左卫吧。”房玄龄已经表示不赞同,有句话他没有说出来,当年玄武门,皇帝凭借八百人就能够翻天覆地,太子有了左卫相助,未尝不可以。
“那就是将这些人全部调离左卫,有什么不可以的。”长孙无忌直接反驳了一句。
房玄龄顿时无语,他不明白,长孙无忌为什么在这件事上这么支持太子。
“好了。”皇帝终于开口,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同时微微躬身。
李世民看向高士廉,问道:“舅舅,你觉得如何?”
高士廉看了房玄龄一眼,然后看向李世民说道:“太子妃主动为宗室开枝散叶,这让老臣忍不住的想起了当年,皇后为陛下广纳天下贤女为妃之事,何其相似啊!”
房玄龄的脸色不由得微微一变,高士廉将太子妃和皇后联系在一起,这让房玄龄如何辩驳。
而且这番话也是相当有道理的。
“是啊,家有贤妻其家不败。”皇帝终于点头,说道:“太子妃贤惠,又能约束太子,将来未尝不能约束天下女子,她难得开口,朕又如何能不答应。”
“陛下!”房玄龄下意识的想要阻止。
李世民轻轻抬手,张阿难从一侧走了出来,然后将一本奏章送到了房玄龄身前。
房玄龄愣了愣,但还是打开了奏本。
然而看了第一眼,房玄龄的脸色已经难看了起来:“陛下。”
“己酉,有星孛于太微,”皇帝轻叹一声,说道:“这本奏本是前天送上来的,新任太史令薛颐上言‘未可东封’,也就是说,封禅泰山不可。”
“陛下!”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杨师道全部匍匐下去,只有褚遂良还在安静的记着。
“天象有变,加上泽州瘟疫,若是这个时候,朕否了太子妃的奏请,那么天下人恐怕都要将一切都怪罪于太子身上。”皇帝一句话,群臣的骤然色变。
尤其是房玄龄,脸色更是白的可怕。
皇帝这几年虽然明里暗里流露过废太子的意思,但是他绝对没有想过现在就废太子。
而且自从去年开始,太子改变很多,很多针对东宫的手段都被强力的反击了回去,甚至于魏王府如今损失惨重。
现在这个时候,一下子弄出了要废太子的架势,皇帝反而不会这么做。
甚至在这个时候,任何说这种话,挑拨皇帝和太子关系的人,皇帝都会郑重的认真审视。
“好了,便如此吧,许太子纳郑氏女为太子良悌,太子嫔的名分不能随便给了。”皇帝最后还是留了一手,房玄龄不由得松了口气。
“另外。”皇帝继续开口,说道:“升左卫中郎将郑仁泰为左金吾卫将军,便如此吧。”
“喏!”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相互对视一眼,眼中同时露出一丝放松之色。
从左卫中郎将到左金吾卫将军,表面上升职了,但实际上不仅是将郑仁泰弄到了眼皮子底下,更是直接将他架空了。
太子良悌的父亲,做些表面之事可以,但插手左金吾卫的内部细节,就难了。
……
“陛下。”长孙无忌随着众人一起离开,然后又悄然返回了乾阳殿。
“你自己看吧。”皇帝将一份密奏递给了长孙无忌,无奈的叹息一声。
长孙无忌打开一看,眉头瞬间不由得一挑。
太子妃访魏相宅,见郑国公夫人及其次女。
“太子妃这是非要给太子纳一个太子嫔不可吗?”长孙无忌神色有些不善。
“呵呵呵!”李世民摆摆手,笑着说道:“如此便如此吧,舅舅有句话说的不错,太子妃主动为太子开枝散叶,朕总不能阻拦吧,而且朕看,太子妃多有些像观音婢。”
“陛下!”长孙无忌神色缓和了起来。
“朕以前从来没有想过太子妃能够约束太子,但是你知道的,无忌,女子温柔如水,尤其是她还有三个孩子的时候,就越发的不会让她的夫君乱来,但是,如果真的逼的太紧,反而会做过了。”皇帝不由得轻叹一声。
“但是陛下从年初就已经放松了对太子的控制啊。”长孙无忌皱了皱眉头。
“太子妃也是在年初开始给承乾纳妃的。”皇帝抬起头,看向殿外,轻声说道:“有太子妃约束,不管现在将来,承乾做事都会多三思几分,而且太子妃颇有皇后之姿,相比于阎婉……”说到这里,皇帝忍不住的摇摇头。
阎婉嫁给李泰快十年了,但只有一个儿子,而且还不许李泰纳妾,这……
长孙无忌微微点头,相比李承乾,李泰差的越来越多了。
……
黑暗之中,李承乾平静的坐着。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在殿外响起,李安俨快步而入,将一份奏本放在李承乾面前,欣喜拱手说道:“恭喜殿下,和宿松县公府的婚事,陛下允了。”
“嗯!”李承乾打开看了一眼,随后对着李安俨笑着点点头,然后微微摆手。
李安俨虽然不解,但还是拱手退了出去。
黑暗再度笼罩了李承乾,他的手猛然抬起,然后狠狠的砸在桌案上。
“砰”的一声,李承乾脸上满是兴奋。
左金吾卫将军,架空,李承乾完全不在意。
因为他知道,一旦高句丽开战,皇帝绝对不会放郑仁泰留在长安,
郑仁泰跟着皇帝一起杀入高句丽是必然。
而郑仁泰,就是在这一场战争中大放异彩的。
三箭定天山,虽然说的是后来的薛仁贵,但是那个时候的大军主帅,就是郑仁泰。
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
还有左金吾卫将军苏定方。
这一次,苏淑真的是给了他一个巨大的惊喜。
第105章 太子若是死了,皇位就轮到他了
洛水幽幽,残月高悬。
河畔道术坊,魏王宅深处书房。
烛光闪烁,李泰愤怒但压抑的声音响起:“右卫中郎将郑仁泰之女,父皇他就不怕吗,万一皇兄哪天起意,直接令郑仁泰率军攻玄武门,父皇他怎么办?”
“殿下仔细看。”二十七岁,一身深绿色官袍,神色瘦削,眼睛狭长的柴令武,将手里的公文轻轻响起一推,然后淡然的说道:“郑仁泰已经调任左金吾卫将军,长安城中,即便是他再怎样,最多也不过能率两百亲兵罢了。”
“话虽然是这么说的,但有了郑仁泰在长安城中,皇兄不知道有多少手脚可以依托郑仁泰展开,到时候,想要束缚住皇兄的手脚就难了。”
李泰摇摇头,面色凝重的说道:“关键是郑仁泰的女儿嫁入东宫,那么朝野上下都会认为皇兄的太子职位稳如泰山,我……”
郑仁泰是秦王府的老人了,当年更是攻杀玄武门的十大前锋之一。
如今在军中和朝中,占主导地位的,全都是那些当年秦王府的老人。
魏征你别看他是宰相,但说实话,他在朝中的地位,永远都比不上房玄龄和长孙无忌。
郑仁泰的女儿嫁入东宫,那么很多和他同一批从秦王府出来的人都会下意识的认定,皇帝是将太子和他们这些秦王府的老臣,还有这些老臣的后人,彻底绑定。
有了他们或明或暗的支持,太子的地位,将会更加的稳如泰山。
“他们再怎么支持太子,难道还能超过对陛下的忠诚吗?”柴令武微微皱眉,说道:“殿下,据臣所知,星象异变,加上泽州瘟疫,已经让陛下心神烦闷,如今太子纳妃,正好能让陛下放松一下,也能让朝中群臣放松一下。”
“冲喜?”李泰顿时惊讶的看着柴令武。
“臣看陛下真的是有这个意思的。”柴令武轻叹一声说道:“只能说太子赶上了一个好时候,但凡换个别的时间,陛下都不可能让军中武将之女加入东宫,如今……为了朝野人心稳定,陛下也只能如此。”
“该死的。”李泰忍不住狠狠咒骂了一句。
“殿下,慎言。”柴令武眉头已经狠狠的皱了起来,拱手道:“殿下,太子为兄,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殿下都应该以孝悌为先。”
李泰一愣,随即神色逐渐缓和了下来,看向柴令武说道:“是青雀的错。”
“长安的事情便是如此了。”柴令武神色郑重的说道:“如今对陛下而言,帝室和谐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最近一段时间,殿下对太子要尊重一些,因为陛下现在不想因为这些事情烦心。”
“表兄说的对。”李泰神色彻底的平静了下来,如果天下没事,皇帝或许会容忍他们胡闹几分,但一旦天下有了危机,对于皇帝来讲,任何干扰到他的人都遭受到严厉的打击。
“对殿下而言,如今最重要的是三件事。”柴令武认真的看着李泰,说道:“首先是继续修建龙门石窟,同时多找几家皇子公主,让他们一起出钱和供奉,为文德皇后祈求冥福,同时殿下多拉拢他们一些,尤其是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