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第97节
除却高祖皇帝刘邦与光武皇帝刘秀,这两个开国皇帝之外。
所有皇帝都带有“孝”字。
而刘祜未带此字,便说明了问题。
对此,群臣的解释为:“刘祜承继君位,当为孝和皇帝、和熹皇后之子。”
“而顾熙受两人托孤,但刘祜却怀疑起了顾熙。”
此为不孝之举。
另外刘祜临终之前种种行为,动摇大汉社稷。
亦是重大失德。
所以不可带孝字。
对此,顾熙并未做过多评判,而是将这个机会交给了刘保。
刘保的聪明在这种情况下便显现了出来。
尤其是在经过顾熙教导之后,他虽然年龄还小,但却显然有了一定的执政能力。
眼看着群臣都认可这个谥号。
他直接答应了此事。
不过却又当众说出了“既为人子,必承父过,朕此生定会如昔年孝文、孝明皇帝时那般治世,以赎先帝之罪。”
既安抚了群臣,亦留下了“孝”名。
群臣对于刘保能说出这种话,十分的震惊。
这是明君之象啊!
随着国丧结束,刘保又是举行了一场正式的登基大典,并宣布改元“永建”后,一切彻底尘埃落定。
至于刘懿这个小孩子。
则是根本无人在意。
整个大汉竟又隐隐有了昔年邓绥在世时的那般气象。
年幼的天子坐镇龙椅。
顾熙治世。
不过却也有不同。
经过此次事变之后,顾熙是真的有些变了。
以往的他从来都不会持剑上殿,朝会之时也会居于臣子位置内。
然而如今却完全不同。
每每朝会,顾熙皆是始终持剑站在刘保身侧,护幼年天子以威慑百官。
当然,群臣们亦是能感觉出顾熙的变化。
任何问题。
他都会让刘保来考虑一下,他为辅助。
完全不像是当初刘祜时那般,他一人将朝政完全包揽了下来。
所有人都看出了顾熙的意图。
就如同昔年的顾康一般,他似乎亦是有了隐退之意。
对此,群臣思绪皆是万般复杂。
顾熙摄政多年。
朝中群臣来来回回。
如今还剩下的这些人早就已经习惯了在顾熙麾下做事,并且都对顾熙十分敬佩。
但试问天下英雄,又有谁会不老呢?
随着日子一天天不断过去。
眼看着刘保愈发的熟悉政事,而顾熙则是愈发沉默。
所有人都隐隐的感觉了出来。
一个璀璨又精彩的时代.似乎即将便要彻底翻页了。.
第44章 永建之兴,顾熙离京
顾易一直都在默默注视着这一切。
对于这一切的转变,既意外又不意外。
顾熙有这种心思是难免的。
若是顾氏下一代子弟有能,以他的性格必定会让顾氏持续在朝堂上发光发热。
但如今状况,显然不适合如此。
顾氏的声望已经足够高了。
但凡没有意外,那便不会出现危及全族之患。
而这意外便只能出现在朝堂上。
如今,没有人愿意无故触怒整个顾氏。
但凡顾氏无祸,而主动去针对顾氏,这注定会影响到整个家族于天下的声望。
顾熙这样做就是为了保全家族的整体利益。
对于顾易而言这自然不能算是坏事。
只要家族嫡系安在。
他便能趁着操控的机会将整个家族的影响力再次提高到巅峰。
怕就怕在,家族之人为了一时之利,进而毁掉整个家族。
而对于刘保这个皇帝。
顾易倒也算是放心。
在原本的历史上,刘保的能力就已经不算差了。
他对于各项制度的改革。
大大的改善了当时东汉官吏作风。
要说唯一值得诟病的一点,便是其宠信皇后梁妠,并重用梁氏子弟。
进而引起了梁冀这种人的出现。
彻底造就了东汉后期时,内部的动荡。
但这种事在如今看来却根本不会发生了。
阎姬的例子影响太大了。
且不说刘保会不会受到影响,但只要顾氏还在,顾熙还在,就完全不可能会发生这一切。
顾熙为人确实自信。
这是他的优点,也是弱点。
但他不可能在一个问题上摔倒两次。
对于这点,顾易还是十分有自信的。
刘保确实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孩子。
尤其是如今顾熙在朝。
这给了刘保很强的自信心,一点点的尝试着管理朝政。
说白了,顾熙能为他兜底。
只要顾熙站在那。
群臣慑服。
而哪怕他出现任何错误,顾熙也只是进行点拨与暗示,让刘保自己来意识到错误。
从而进行更改。
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用的办法。
加之刘保本身便有着天赋。
可以说,刘保的执政水平与日俱增。
——永建二年。
刘保下令减免赋税徭役,引得天下百姓欢呼雀跃,感念朝廷之德。
同时,他又在朝堂上下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安排。
提拔当初追随顾熙的大臣,并赐下赏赐。
拉拢人心。
并且还召见了太学学子,与顾熙共同考效其才能,将其中有能之人提拔为官。
在这一系列的举措之下。
刘保的声望于朝野之中竟是越来越高。
明明才刚刚继位不久,便已经完全超过了当初的刘祜。
整个庙堂的风气似乎都有所改变了。
“明君之象”
愈发被不少大臣所提起,对于未来的朝堂几乎所有人都充满着期待。
当然,这其中少不了顾熙的辅佐。
上一篇: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