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016节
魏广德临走时对那礼部郎中说道,然后一个人回了内阁。
第二日天还没亮,京城的大小官员、勋贵都纷纷起床洗漱,穿戴好朝服准备参加典礼。
很快,就有官员云集在午门外等候。
和后世典礼一样,每一步都是计算好时间的,当清晨来到时,锦衣仪仗已经自承天门迈着整齐的步伐向午门开来。
一步一顿,充满力量感。
这也是宫廷禁卫特有的一种步伐,营造出一种庄重、威严的氛围,尽显天家气象。
随着锦衣卫仪仗开来,沿途百官纷纷让出道来,静静看着仪仗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到午门外两侧站好。
内阁三人站在前面,这会儿都是回身看着,却不多发一言。
魏广德是知道张居正不喜欢这种形式的,他偏好务实,只不过对朱元璋定下来的规矩也不好多说什么。
毕竟是大明皇宫,自然有该有的气象。
那边御史已经开始点人,清点是否有迟到官员,而礼部引礼官从午门两侧出现,他们身后带着负责宫廷内礼乐的教坊司人员,很快就到了仪仗之后,也是按东西两侧陈设大乐,北向而立。
负责国家典仪的鸿胪寺在午门前设的两名赞礼官员,和承制官及宣制官一员,也是很快到位。
此时宫门紧闭,虽然不知道里面什么情况,按仪注此时万历皇帝朱翊钧也应该已经完成洗漱,准备过来了。
文武百官及诸蕃国使者,客人等,侍立位于午门楼前御道之南,按文东武西排班。
“三位阁老,要排班了。”
这时候,礼部一个引礼官过来对他们说道。
“好,你们安排就好。”
张居正随口答了句。
三人就在引礼官的导引下略微后退一些,到了礼乐之后,同时其他的文武百官、勋贵及诸蕃国使者和客人等,也在引礼官导引下侍立位于午门楼前御道之南,按文东武西排班站好。
当东方旭日升起,向大地撒下
随着宣制官对外大喊一声:“起”,预示着大典正式开始。
在引礼官带领下,张居正、魏广德等阁臣率领文武百官这才来到午门下排班站定。
承天门方向,押解战俘的李成梁父子及其他献俘将校已经站在端门里,等待上场。
他们是今早天不亮就出发,在城门打开后就带着人押着战俘到了这里。
穿过两道宫门,看到前方又是一座高大的宫门,而宫门外则是站着黑压压的一大群人,第一次见到这等阵仗的李如松不由得搓搓手,小声对他爹问道:‘爹,这道门进去,是不是就是皇帝上朝的地方?’
“不知道,我没来过这里。”
李成梁只低声说了句。
他当年为了袭职到过京城,可也只是在兵部转悠,可没资格参加朝会,自然也没进过皇宫。
“一会儿咱们跟着那位大人就是了。”
李成梁朝前面努努嘴,补充了一句。
今日他们父子和带来的辽东将校,都换上了昨日兵部专门发下来的崭新盔甲和军服。
焕然一些的大明将士和他们押解的,已经灰头土脸不成样子的王杲及部众那是天差地别。
王杲虽然嘴硬,可是他也没到过京城,一路从辽西走廊押送过来,他就已经深深的后悔。
他看到了大明疆土的辽阔,那一座座路过的城池和看到的百姓,让他有了一点悔意。
他哪能想到关外和关内差别如此大,他一直以为汉人说的关内和关外一样的,地广人稀,所以他对明朝拥有所谓百万大军并不相信。
可是一路走来看到许多的城镇和无数百姓,让他知道自己还是见识浅了。
没办法,几十年前大明就已经禁止女真部族到京城觐见,以前来过的也早就死了,自然缺乏对大明真正的认识。
现在看到了,可也晚了。
此时被五花大绑带进紫禁城,仅是走过的两道宫门就已经让他震惊莫名。
第944章献俘
身后李家父子和王杲的想法,前面的众人自然不会知道。
实际上,对于站在这里的所有人来说,献俘大典都是陌生的。
其实在嘉靖朝的时候,严嵩及党羽就曾撺掇嘉靖皇帝办献俘礼,让浙闽将抓捕的倭寇送到京城夸功。
当人,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此时负责江南剿倭事务的总督是胡宗宪。
奈何,他们遇上的是无心政事专心修炼的嘉靖皇帝。
他们的建议,自然而然是被皇帝否了。
“陛下应该到了皇极门了吧。”
张居正抬头看了眼天色,小声对左边靠后位置的魏广德问道。
“起钟鼓有段时间了,陛下身边的人应该明白规矩,按仪注应该是在皇极门上等鸿胪寺的人去迎接。”
魏广德小声说道。
礼部上的献俘礼仪注,魏广德一开始并没有仔细看,也就是昨晚临时抱佛脚,在家里翻了翻。
严格说,带奏疏回家其实也是违制。
不过他身为次辅,天下又有几个人会没事找事儿拿他说事的。
当初高拱被人说过这茬,不过你其实也是涉及政治斗争,并非是科道一心为公。
要知道,带奏疏或者其他东西出宫,都是私密事儿,哪里能让科道风言奏事去。
若不是在高拱身边安排人盯着,也抓不到他的痛脚。
正说话间,城门下两个鸿胪寺礼赞管前后脚回头,从午门两侧便门入宫。
显然,他们是去皇极门奏请陛下御午门的。
而此时,皇极门城楼上,十二岁的万历皇帝端坐御座之上看着城门下空荡荡的广场。
往天他到这里时,下面已经黑压压站满了朝中百官,在他坐下时就会给他行礼的。
远处午门的角门处走进来两个青色官服的官员,他们快步到了皇极门下向城楼上的万历皇帝行叩头礼。
万历皇帝只是轻轻抬手,身边的太监就对着城楼下中气十足的喊道:“陛下有旨,平身。”
能站在这个位置,代替皇帝发号施令的,那也不是随便安排的,都是千挑万选过的,要求说话声音洪亮,有穿透性。
两个官员其实后,其中一人向前迈出一步,躬身奏道:“启禀陛下,献俘大典,请陛下御午门。”
毫无营业的对话,可这就是仪程,万历皇帝是不能直接上午门的,而得朝臣来请。
一般来说,皇帝不会走出皇极门,所以必须是朝中奏请出宫。
是的,这皇极门严格说起来,其实才是宫门,内外宫,前后宫的界限就是在这里。
万历皇帝也想看看献俘大典到底是什么样子,特别是他还想看看居然胆敢造他反的王杲,到底是长什么样子的,在官员奏请后当即点头说道:“准。”
很快,一乘肩與便被抬了上来,万历皇帝站起,走下御座,坐进肩與里。
四个孔武有力的太监在旁边主事的口号声中同时抬起肩與,前面一群太监手拿拂尘等东西在前面开路,身后还跟着一大群太监宫女,下了皇极门城楼,在鸿胪寺官员引导下到了午门。
上城楼,径直把肩與抬到午门御座旁。
万历皇帝下了肩與,并没有直接坐上御座,而是先走到城墙边张望一眼,入目尽是人头。
小皇帝眼尖,自然一眼就认出了人群前面的张居正、魏广德等三个内阁阁臣。
毕竟,无论何时何地,阁臣都会站在最靠近皇帝的位置。
视线向后看去,人头密集,认不出来了,不过当他的目光看到端门的时候,端门下那一群人再次吸引了小皇帝朱翊钧的注意。
虽然有些远,可小皇帝视力不错,还是看出一些人身穿明军甲胄,如他平时看到的禁军一般无二的穿戴。
而被他们围住的,则是近百个浑身脏兮兮的囚犯。
他们全部都跪在那里,有几个或许坚持不住想要倒下,就会遭到身后士卒一顿脚踹,然后只能乖乖跪好,才会停止殴打。
小皇帝朱翊钧当然知道这些跪着的是什么人,都是女真那些不服王化要造反的,所以他对他们并没有什么好感,不会因为看到他们遭到士卒殴打就泛起同情之心。
想到魏广德曾经告诉他的,天下最苦的其实是百姓,皇帝除了可以同情他们,其他人,不须同情。
想到这里,小皇帝觉得自己应该铁石心肠一些。
就好像今日出寝宫时,陈太后还在宫门送他出来,告诫他今日该怎么做,切勿忘了。
其实为什么,他心里清楚的很,就是怕他同情心泛滥,饶了这帮反贼。
今日押进来的,身份地位最低都是女真部族中的小头领,手里更是沾着汉人的血。
而他,是天下汉人之主,他要代替那些死在这些人手里的汉人惩罚他们。
收回视线,小皇帝朱翊钧坐上御座。
在他坐下时,也不知道宫里布置了什么关窍,奏乐之声几乎瞬间停止下来,让本来显得有些喧闹的午门外广场声音一下子小了许多。
“啪啪啪”
午门广场上,四个太监挥舞着净鞭抽打着地面,发出刺耳的声响。
只是片刻,偌大的广场上鸦雀无声,几近落针可闻。
鸣鞭静场,全场肃穆。
这时,先前去请皇帝御午门的赞礼官高声赞唱:“进“!”
随着他话音落下,兵部尚书谭纶走出文官队列,向着午门走上几步。
与此同时,旁边两个青袍官员抬着一面巨大的露布跟在他身后到了午门城楼之下行礼。
随着谭纶的跪下,奏乐之声再起,众人熟悉的《朝天子》乐章响彻广场,兵部尚书谭纶带进献露布的官员面向午门行四拜礼。
“爱卿平身。”
小皇帝朱翊钧略显稚嫩的童声响起,谭纶平身后乐止。
“启奏陛下,万历二年八月,我辽东巡抚张学颜奉旨捉拿叛逆王杲大获全胜.”
接下来,谭纶将辽东捷报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