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033节

  朱衡微微皱眉,他没想到魏广德的选择会如此极端,直接选最小的造。

  “呵呵。”

  魏广德笑笑接话道:“用料一钱可不代表钱币就小,只要把中间开孔做大点,钱币大小应该不影响才是。”

  “呃”

  朱衡一时无语。

  确实,真要这么做,一钱料也可以做出来和其他用料更多的钱币一样大小,只是不能比。

  放一块,很容易发现中间的孔洞大小的差别。

  “魏阁老,这耗用铜料多少是计算铜价和民间货物价格来算的,若是铜料不够,新钱怕是在民间会被抵制。”

  王国光皱眉说道。

  “钱币是朝廷铸造,有朝廷强制推行。”

  说话时,魏广德又指指盒子里的钱币说道:“这东西,总比宝钞强吧。”

  到了后世,哪个国家的货币还去考虑物价因素,计算制作成本的,都是国家背书,强推的。

  怪不得这些年,大明朝铸币不赚钱。

  因为大家都想的是把钱币做的精美无比,主要是含铜量高一点,越高越好,这才方便自己换回家熔炼了铸私钱。

  这话,魏广德能猜到,但是却不好说出来。

  他家以前干没干过这事儿,魏广德还真不知道,没听父亲说过。

  但是铸私钱的事儿,他是知道的,他家有参与,把卫所的碗口铳熔了。

  铸私钱,或许许多人觉得是不能说的秘密,放在后世就是印制假钞,不过在大明朝,特别是嘉靖中后期就不是事儿了,因为他们是“奉旨”铸私钱,朝廷还定了一比十的兑换价格

  “要禁绝民间铸造私钱,就不要在料上下太多成本,否则民间难以禁绝私钱泛滥。”

  魏广德环视屋里三人,压低声音说道:“早听说民间有兑官钱熔了铸私钱的,所以官钱的用料必须注意,我觉得官钱的成本,除了扣除料钱和工价外,朝廷至少要赚两成。

  如此,才能不给民间铸私钱有获利余地,同时户部要严格控制各地矿场,特别是云南铜矿开采。”

  此时大明各地虽然有大大小小许多矿场,可铜矿主要产自云南。

  只要从源头扼制住铜料,再有压低官钱的含铜量,就可以让民间铸私钱变得无利可图,自然也就没人继续干这个事儿了。

  防止民间私钱泛滥,用这招可比杀头更有效果。

  “我看行。”

  张居正其实老早就猜出魏广德用意,他也听说有人用官钱熔炼铸造私钱的事儿。

  “这样的话,出来的钱币可就用不了多久,表面就会锈蚀。”

  朱衡还是从工部的角度分析这么做的后果,虽然看起来工部铸币能赚更多,但是这利润是要进户部的,这是一早魏广德就说了,补充朝廷财政。

  “钱币会一直铸造下去,到时候可以让各地征收赋税时,将锈蚀太厉害的钱币交回工部重新铸造。”

  魏广德满不在乎的说道。

  “可是,朝廷哪来这么多的铜料?”

  是的,中国地大物博,也就是说说,其实一些矿石资源还是非常紧张的,就好比铜矿,金银矿等等。

  当然,说中国缺矿,其实也就是贪心不足蛇吞象,大家都想有世界级的超级大矿。

  就说铜矿,中国发现的最大铜矿,其实和南美那边的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只不过可惜,南美距离大明太远,现在让大明水师横渡太平洋都够呛,至少在没有掌握西班牙人的航海图前,探测新航线就是九死一生的结局。

  不过大明周边,也不是没有铜矿资源丰富的地方,那就是倭国。

  “大明没有,可以从外面买回来。”

  魏广德说道。

  “买?找谁买?”

  王国光瞪大眼睛看向魏广德,满眼尽是询问之意。

  魏广德看看王国光,又看了眼张居正等人,见他们都是想问的样子,也不卖关子直接说道:“宋时钱币就曾大量外流,何故?

  无非就是宋朝铸造的钱币样式精美,加之含铜量固定,比较好作为通用钱币。

  我大明要铸造的钱币,也不仅是在大明境内流通,我也希望能如宋时般流向海外,让海外诸国都尽相使用我大明钱币。

  相应的,他们要获得大明钱币,自然也要往大明贩运货物甚至金银及铜料。”

  “魏阁老,你的意思我明白,可是海外哪儿有铜料?”

  王国光无疑是最支持大量铸币的,因为铸币要有两成利润,这可是进工部补充朝廷财政困境的,铸造越多可不就越好。

  只不过支持归支持,铜料是凭空变不出来的。

  铸币,要的可不就是铜料。

  其实相对来说,银币还更简单些。

  大明一直都因为铜料不足,铸钱数量少,所以民间流通不畅,才有了私钱的存在空间。

  用大明制造的铜钱买海外铜料,只要能算过账,那当然是好事儿。

  “倭国。”

  魏广德开口说道。

  “嘶。”

  魏广德话音落下,屋里几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十多年前,朝廷还在为倭寇烦恼,没想到现在魏阁老就想着要和倭国做生意了。

  明朝对倭国的警惕心是很高的,月港发出去的船引,每张上面都要写严禁和倭国贸易,根本就没有颁发和到倭国的船引。

  当然,和倭国做生意利润太大,所以出了月港的海船,有多少秘密驶向倭国,这个谁也说不清楚。

  而且,海商大多和“海盗”、“倭寇”有联系,出海后在外海把货物转移到别的船上,又如何不可?

  所以,朝廷一直严禁,但是大明和倭国的贸易却从来没有断过。

  光是金银比价的差异,就让海商趋之若鹜。

  利润,始终还是商人最追逐的东西,真敢冒着杀头的风险铤而走险的。

  “叔大兄还记得那份文书吗?”

  魏广德此时看向张居正,笑着问道。

  “你是说”

  张居正已经知晓魏广德的打算,于是点点头。

  魏广德继续说道:“诸公别忘记了,我们是用大概六成铜换取倭国十成铜,是我们大明赚了,而我们付出的只是工匠精湛的铸币手艺。

  这也是削弱倭国实力的方法之一吧,倭寇在我大明抢掠多少财物,用这样的方法把财富赚回来,何乐不为。”

  “如果真如此,也不是不行,倒是可以让锦衣卫查探一番,看看倭国铜价如何。”

  张居正这次率先表态支持,大明不会和倭国做直接贸易,魏广德话里意思已经明确了。

  但是通过朝鲜商人转口,貌似也不是不行。

  赚钱嘛,不寒碜。

第958章黄金白银的困扰

  就在几人消化魏广德的建议,采购倭国铜料的可行性时,其实魏广德已经知道其中是有利可图的。

  其实早在唐朝,中国的铜钱就已经流向倭国,还十分受欢迎,叫做“渡来钱”。

  日本的早期货币史历程一直深受古中国的影响,日本最早的金属铸币是模仿中国唐朝“开元通宝”铜钱所铸,“皇朝十二钱”也完全是参照唐钱而铸。

  “皇朝十二钱”停铸后,古中国铜钱(以北宋、明钱为主)大量输入日本,垄断了其货币流通领域,开创了日本的“渡来钱时期”。

  在中国进入明朝以后,白银在民间被广泛作为货币使用,且白银货币化已成趋势、不可逆转,白银在货币流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到16世纪时,白银逐渐成为了主流货币,地位超过铜钱,并逐渐被明朝廷官方认可为法定货币,加之欧洲商人频繁出没东亚地区,这些也都深刻的影响着日本流通钱币的变化,日本逐渐也进入“金银铜三货时代”。

  明初时,因倭寇作乱问题,明太祖断绝与日本,禁止对日本贸易。

  直到1403年,日本室町幕府政权向明朝称臣纳贡,正式确立了与中国的“勘合贸易”关系,即官方朝贡贸易,民间私商贸易依然被禁止。

  此后,日本室町幕府频繁派遣使船来中国,向明朝皇帝献贡,并获取明朝皇帝的大量赏赐。

  在赏赐的物品中,包括大量的中国铜钱,这些铜钱到日本后就成了“渡来钱”,通行于日本货币流通。

  在勘合贸易模式下,日本使者向明朝皇帝朝贡的物品主要有铜矿、硫磺、黄金、刀剑、扇子、漆器等,明朝皇帝赏赐给日本使者的主要有生丝、丝织品、棉纱、砂糖、陶瓷器、铜钱等。

  其中,大明的生丝和丝织品在日本十分畅销,而且售价非常高,利润可达4到20倍。

  每次朝贡时,日本使者都可获得明朝皇帝的大量赏赐,远超其朝贡的物品价值,因而净获利颇丰。

  1467年“应仁之乱”后,室町幕府实权旁落,失去了对勘合贸易的控制权。

  当时,一些日本的地方封建领主,与日本私商结盟,打着“幕府”的旗号,掌控了勘合贸易,与明朝进行贸易往来。

  由于日本政局分裂,日明之间的官方勘合贸易已名存实亡,而且勘合贸易难以满足日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由而,日明之间的民间走私贸易随之兴起。

  在民间走私贸易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精明的商人意识到当时中国非常需要白银,而且白银在中国的价格,比其他地方都要高。

  因而,只要把其他地方的白银,运到中国,就能获利颇丰,而且还能用白银直接购买中国的商品,再运回本国。

  于是,一些商人就开始从事日明之间的白银贸易,日本的白银流向中国,中国的商品流向日本。

  实际上,发现白银在大明的价值后,商人们就把投机的方向转到白银上,而放弃了铜料交易,一般也就是顺带手才会带回少量铜料。

  这一时期日本的矿产开采和精炼,及铸造技术都比较落后。

  在商人们停止或者减少向大明走私铜料后,在倭国的铜价大跌。

  而在1533年之前时,日本因银矿开采和精炼技术十分落后,白银产量非常少,所以只有很少的日本白银被运往中国。

  不过,1533年之后,一名日本商人神谷寿帧将一种先进白银精练技术“灰吹法”引入日本,用于开发石见银山,并快速普及开来。

  由此促使日本诸多银矿被相继大规模开发,日本的白银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而此时的日本,正值日本各地方封建领主激烈混战时期。

首节 上一节 1033/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