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046节
是的,锦衣卫的情报里已经提到,莽应龙手下居然有一支人数不详的夷人雇佣兵,操弄欧洲现在的火器,帮助东吁王朝作战。
几百人,也就是在欧洲或许能称王称霸一下,可是在亚洲,他们根本一点机会都没有。
即便是倭国,按照锦衣卫的情报显示,村落战争的规模也都是数千人,而且倭国还装备大量的铁炮。
这里的大量,并不是倭国有多少多少人使用,而是指几乎所有大名,或者在魏广德看来就是村长,他们的手下都有人使用这类火器。
铁炮,一开始把魏广德也吓了一跳。
不过在知道倭国的铁炮其实就是明军手里的鸟铳后,这才放下一颗心。
明军现在就是大量装备火炮,若是倭国也有这样的装备,那以后遭遇可就不好打了。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大炮都将是战争之神,除非空军出现,因为他们可以把炸药运到更远的地方,从天而降丢下去,替代大炮的一部分左右。
夷人
先前李成梁的话忽然间出现在魏广德脑海里。
缅甸好像是被英国殖民过的,周边的印度也是,好像只有越南周边是法国的地盘,还是从满清手里抢过去的。
魏广德历史知识匮乏,可也知道黑旗军还是什么,曾经参与过越法战争,反正大概就是说清朝打赢了法国人,但是最后把地盘丢了。
同时期似乎还在福建爆发了马尾海战,满清虽然损失惨重,但是表面上还是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击退了法军的进攻,只不过将士的努力好像都输在外交上了。
英国人都能长期殖民南亚,大明为什么就站不住脚?
辽东女真部族
此刻,李成梁的话在脑海里回荡,他似乎是说出了问题的关键。
东吁王朝别看侵占了周边无数的大小国家和部族,在国家强盛的势头下,一切隐患都是被遮掩着的。
可一旦失败,哪怕只是一场大败,这些隐患或许就会爆发出来,进而引发连锁反应。
东吁王朝吞并的势力,可不就是一个个女真部族吗?
这样聚合在一起的势力,能有什么团结可言,只要分化一下,然后分种族相互进行管理,把矛盾吸引到种族中去。
魏广德越想,心中就越是激动,他仿佛已经打开了殖民海外的钥匙。
如果是按照大明朝此时那些文人大儒的思考模式,他们一定是会选择在这些地方推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等思想,希望感化异族,让他们接受儒家思想,这样就好统治了。
然后,对那些冥顽不灵的人才会采取武力行动,毕竟他们是当着大明的官,也是要为大明利益服务的。
不过,魏广德似乎想到了更好的办法。
那就是充分利用当地各民族的特点,从各组招募官员和雇佣兵,交换到其他部族的领地上去管理他们。
届时,他们反抗的意志,未必会针对大明,而是那些压迫,管理他们的其他民族人。
让缅甸各族相互地势,相互压榨,大明在背后尽享余利。
另外,按照大明的习惯,也给地方上各族土司一定特权,只要把领头的人拉拢好,下面的百姓就算再不情愿,应该也不会造反闹事儿了。
毕竟,群龙无首,还怎么成大事儿。
或许还有人以为百姓造反可以推翻一个王朝,但历史证明都是不可信的。
百姓造反可以动摇一个帝国的根基,但是很难推翻他们,终将被镇压下去。
真的造反成功的,大多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人。
隋朝天下大乱,得利的是关陇贵族,宋朝直接就是统兵大将造反,也就是大明稍微特殊点,太祖朱元璋放牛娃出身,真的是布衣打天下,还成功了。
所以,魏广德在思考的时候,更多的还是关注地方上的那些土司,必须拉拢他们,让他们死心塌地跟着大明混,统治基础才能牢靠。
除了关键的岗位,尽量少用汉人官员,也只在重要的大城驻扎明军,其他都让各族雇佣兵去做
魏广德脑海里不断思索,手上笔下也丝毫不停,笔走龙蛇之间重要的信息都已经写在纸上。
做好记录后,魏广德端茶美滋滋喝了一口,发觉茶有点凉了。
不过没关系,心情正好,也懒得叫芦布进来换茶水。
接着,魏广德看着书案上的记录,从头到尾又看了一遍,对其中一些细节进行润色,然后再看。
如此反复几次,魏广德忽然间豁然开朗起来。
他想到后世,无数殖民国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独立建国后,许多都一同遭遇殖民的国家为什么后来许多反目成仇的。
特别是在南亚地区,战火基本就没有断过。
即便是缅甸,国内派系斗争繁杂,各方势力都有各自的武装,缅甸政府也不过是实现表面上的统一。
当初自己还有些迷惑,只知道是因为英国殖民者留下来的烂摊子,现在细细想来,或许根源就在这里。
英国人八成就是以种族分治的法子控制这些民族复杂的地区,长年累月的民族矛盾积累下来,在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他们能够联合在一起反抗宗主国。
一旦成功后,外力消失,可不就又回到原来的样子。
民族间矛盾,可不是简单就能说和的,毕竟里面都是血和泪,一纸合约根本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至于独立凭借的外力,自然是东西方阵营的两大领头羊,他们不能让英国通过殖民地回血,有再次成长起来和他们争夺老大位置的机会。
.
第969章将在外
魏广德想的对不对,只能说还真让他蒙对了。
缅甸的民族关系复杂,缅甸国王只是对平原地区实施统治,在山区少数民族实行土司制度。
英国人保留了这一制度并采取分而治之政策,利用少数民族间招募雇佣军镇压反抗。
古代缅甸政治结构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松散而雅致,除了首都及近郊地区在缅族贵族和官员的细腻照料下盛开之外,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则主要实行“土司制”。
宛如各具特色的花瓣,在当地首领的统治下独立绽放,他们以进贡、通婚或提供兵员等方式与中央政府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臣属关系。
当英国人涉足缅甸,他们的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加强殖民统治、削弱本土势力,而是有意识地煽动各族之间的对立,宛如一阵阴风,使得原本和谐的民族关系变得风雨飘摇。
英缅总督不仅保留了山区少数民族原有的土司制度,更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巧妙地在少数民族间招募雇佣军,利用这些军队去镇压缅族或其他各民族的反抗。
在镇压山区少数民族的过程中,英国人逐渐发现,这里的民众性情彪悍、桀骜不驯,就像一匹匹未被驯服的野马,只听从于原来的土司。
这个发现仿佛为英国的殖民统治打开了一扇大门。
1886年,殖民地官员在给英国政府印度事务大臣的信中写道:“掸族、克钦族和其他山区部落是在世袭头人的统治下生活,他们的权威足以维持他们的秩序。
在那儿不需要对付分散的大众,而只需对付具有高度组织、以道德和行政管理的个人统治者。
如果我们获得了这些统治者的忠诚,我们将会尽可能快地实现我们的目标,所有的征兆都表明这不是一个困难的任务。”
而在这一时期,英国人还将罂粟的种子带到了缅甸。
缅北的掸邦、克钦邦,如同一片神秘的乐园,是世界上最优质的鸦片生产地之一,这里的土壤似乎特别适合罂粟的生长。
在当地势力发现了这个发财机会后,他们迅速扩大罂粟种植,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军队,“以军护毒,以毒养军”。
这片鸦片王国逐渐演变成“金三角”最大的制毒、贩毒地区,犹如一个无法破解的诅咒,使缅甸人民陷入了无尽的深渊。
“分而治之”作为一种统治政策十分古老,历史上,罗马帝国、埃及、波斯帝国以及拿破仑时期的法国都曾经实行过这种政策。
英国是典型的海权强国,其基本地缘特征就是领土面积有限且远离大陆,经济和商业主要靠海洋通道将其不连贯的领土连接在一起。
这使英国具有将欧亚大陆国家分裂为较小单位的固有倾向——因为国家越小,就越要依赖强国,国家越小也越容易被掌控。
英国统治者明确提出“分而治之”政策是在印度发生民族大起义后,莫拉达巴德地方驻军司令官琼·柯克中校在一份文件里写道:“我们的态度是尽力维护现存的宗教和种族分裂,而不是使之融合,分而治之应该是印度政府的原则。”
孟买总督爱尔芬斯顿非常赞赏这种观点,他在一份备忘录中写道:“分而治之是古罗马的座右铭,也应当是我们的座右铭。”
因此,英国“在每一个殖民地里进行分化,利用这一部分去反对另一部分。”
这就是英国在其殖民地统治中惯用的“分而治之”政策,而这种统治方式也被推广到其他的英国殖民地。
值得注意的是,二战后,英帝国从其殖民地精心撤退之后出现的印巴分治问题、南非种族问题、新马问题、中东领土纠纷及族群冲突等问题,某种程度上与英国的殖民统治遗痕不无关系。
大明有没有实力殖民这些地方,就当下肯定是没有这个能力的,最多就是通过蛙跳的方式,在沿海建立一些据点,通过水师航线相互连接在一起。
只是当下的通信条件限制,地理太远的地区,还是任命全权总督为好,统领一地的军政大权。
而这样的封疆大吏,要想赢得稳定的统治环境,自然离不开大明背后的威慑。
以前的大明之所以在郑和下西洋获得巨大成功后,为了所谓节省国力收缩了海外的扩张,那是因为没人意识到其中巨大的利益。
可魏广德来自后世,自然知道其中巨大的好处。
西班牙一个在欧洲中流的国家,就是凭借先人一步进行的大航海时代,在美洲获得无数财富,一跃成为欧洲第一强国,甚至有胆量单挑欧洲其他国家,发动所谓神圣战争。
书案上的纸张,魏广德不打算现在交给张居正他们,让他们参与商讨,他要等李成梁那边的反馈。
看看李成梁这样的沙场宿将有没有其他办法,解决缅甸统治难题。
不管怎么说,李成梁做了几年的辽东总兵官,对安抚女真诸部办法肯定很多。
就在魏广德做好记录,准备先收起来的时候,芦布从外面进来,手里还拿着一份文书。
他走到魏广德书案对面,躬身小声说道:“老爷,兵部谭大人派人送来一份文书,是直接交到我手里,让我交给你。”
“嗯?”
魏广德愣了愣,伸手就从芦布手里接过那份文书。
这份文书应该说属于兵部那边的文件,没有通过司礼监登记再转到内阁,那就不属于正式上奏。
对于这样的事儿,以往都是私下里,几个人当面说,可没有出现递过来文书却不走正常流程的情况。
拿到手里,魏广德快速打开翻看,随即就明白过来。
手里的文书是一份抄本,是戚继光接任辽东总兵官后上的一份治理辽东的韬略。
对于辽东,戚继光在了解辽东的情况后,觉得原本的分而治之的策略是对的,所以并没有多话,而且他是总兵官,负责女真诸部的是辽东巡抚,他也就是管着怎么打仗,自然也不会主动涉及其中。
即便辽东一直都是实行军事管制,可在辽东最大的还是辽东巡抚。
他这份文书的主要内容,其实是明军在抓获王杲后,如何剿灭王杲残部。
王杲虽然已经授首,可是王杲的两个儿子还在,明军大军压境的过程中,两个儿子一个躲在察哈尔,另一个则销声匿迹,完全隐藏在辽东茫茫大山里。
东北那边地形复杂,除了大家熟悉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还有外兴安岭等等,此时严格说起来都算是在大明朝的控制之下。
因为这些地区居住的女真部族,原则上还是臣服于大明的,他们占据的这些地方,自然也是大明的疆域。
而这次,戚继光发回兵部的公文,就是他对如何处决王杲两个儿子和残部的想法。
王杲早就已经在京城被处决,时间过去这么久,他留下的两个儿子也都重新露头,开始召集旧部打算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