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048节
小半个时辰,魏广德舒舒服服冲洗一番,本想休息,忽然想起张吉还在书房,套了件外套就先去了书房。
魏广德推门进来的时候,让门口伺候的丫鬟泡了壶浓茶拿进来。
俞大猷的信,魏广德这会儿脑袋有一点短路,也不知道是什么事。
“老爷,这是俞都督的信。”
张吉手里一个厚厚的信封双手递到魏广德面前,魏广德伸手接过,漫不经心看了眼书信的封口,这才撕开,从里面抽出信纸。
张吉过去把烛火拨了拨,又把旁边的烛台也送到书案上,让光线更加明亮。
借着烛火的光亮,魏广德才开始仔细看起书信上的文字。
很快,魏广德就明白过来,信里说的其实就是他让南洋水师追查旧港宣慰司的情况。
旧港,位于后世东南亚第一大国印尼境内的苏门答腊岛东部,距离中国海南岛大约有2400公里左右。
距离虽然遥远,不过至少在元朝时,大量华人就已经开始移居苏门答腊周边地区。
而到元末明初时代,旧港周边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华人聚居区。
虽然当时这里已经有了大量华人聚居,但华人在当地毕竟还是新来者,处在当地印度教三佛齐王国的统治之下。
而在明朝建立之后,因为专注于统一中原并防止蒙古各部的反击,不愿意对周边海上国家用兵,所以在洪武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曾专门发布《皇明祖训》,在其中明确列出了十五个不征之国,其中就包括三佛齐。
但明朝虽然承诺绝不征讨三佛齐,三佛齐却也没能逃过很快亡国的命运。
在洪武三十年,也就是《皇明祖训》发布仅仅两年之后,三佛齐就被来自今天印尼爪哇境内的另外一个印度教王国满者伯夷给灭亡了。
满者伯夷在灭亡了三佛齐之后,却并没能在三佛齐故地建立有效统治,旧港周边很快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千多华人拥立了一位来自广东南海的华人梁道明为新的三佛齐王。
此后差不多十年时间里,梁道明率领当地华人力抗满者伯夷的入侵,取得了很高的威望,以至于在这段时间里,周边地区有大量华人前来投奔,甚至广东和福建地区曾有上万军民渡海来到这里。
此时,明成祖即位之后,建文帝去向众说不一,有人说他葬身火海,也有人说建文帝逃海外,成祖朱棣即命郑和出海追差,亦可借此机会炫耀武力,以示中国之强大。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与王景弘奉命第一次出使西洋,其船队总共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分乘二百零八艘船。
其中,最大的海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其次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即所谓宝船。
船队由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州五虎门扬帆启航,开始了长达两年多之远航。
船队先抵占城,南航至爪哇,永乐五年,郑和自西洋返程,路过旧港时,海盗陈祖义诈降,企图抢劫船队。
陈祖义祖籍广东潮州,他应该是明初时在家乡犯下了什么罪,之后他带着全家逃到了南洋,成为了海盗。
而陈祖义这个人可能也确实有一些领导才能,所以很快他的海盗团伙就得到了急剧扩充,鼎盛期成员甚至超过万人,还拥有战船近百艘。
他的舰队曾经在东南亚、中国东南沿海、日本以及印度洋周边四处打劫,总共抢劫过上万艘船只,还攻陷过各国50多个沿海城镇。
而且陈祖义对船只的打劫是无差别的,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华人就放过中国的船只,所以他的劫掠行为也给明朝造成了惨重的损失,以至于明太祖在位时曾经悬赏50万两白银捉拿他本人。
甚至有观点认为,朱元璋在位时出台的海禁政策也跟陈祖义等海盗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有一些关联。
陈祖义的存在,也始终是旧港华人政权的一个严重威胁,而他似乎也非常想争夺当地及周边华人群体的领导权。
郑和和梁道明合作,发兵擒获,由此海内振肃。
船队继续西行,经过苏门答腊、南浡里、锡兰,到达左里,郑和在此地立碑,碑中写道:其国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皞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这支庞大的船队由此返航,于同年九月回到国内。
随后,梁道明回国朝贡,旧港统治权转移到副手施进卿手中。
而郑和将陈祖义带回了南京,并当着各国使者的面将其斩首。
在陈祖义被处死六天之后,他代表三佛齐华人政权朝见了明成祖朱棣。
而朱棣当场宣布设立旧港宣慰司,梁道明因不愿离开大明,故任命施进卿为旧港宣慰使,这样三佛齐的华人政权也就正式变成了明朝政府所设立的旧港宣慰司。
而在随后几十年时间里,旧港宣慰司也成为了郑和下西洋重要的中转站,郑和后来几次下西洋基本全都曾经从旧港宣慰司经过。
而此后明朝官方也不再把旧港宣慰使司和其它前来朝贡的东南亚政权并列,而是将它单独列出,而且始终称其为“旧港宣慰司”。
之后,经历了施进卿的儿子施济孙和女儿施二姐都有意继承他的官职而引发的争端,在郑和的干涉下,决定由其女施二姐继任成为旧港宣慰使。
明成祖朱棣去世后,明仁宗朱高炽改变了积极出海,在西洋周边发挥重要影响力的国策,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被永久叫停,对东南亚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在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开始,明朝采取了全面的战略收缩,下西洋活动停止,从交趾撤军,连奴儿干都司等都被裁撤。
由于明朝在海上的力量消失,孤立无援的旧港宣慰司也失去了最大的靠山,越发虚弱。
而此期间,旧港宣慰司受到满者伯夷政权越来越大的压力,被迫也同时向满者伯夷称臣。
这样又维持了十几年之后,旧港宣慰司在正统五年左右,被满者伯夷完全吞并,明朝的这块海外领土最终成为历史。
正统五年
“唉。”
魏广德看着信里提到的时间点,不由得想到他从兵部文献里看到的文档,不由深深叹息一声。
后世之人或许只知道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失败后狼狈被俘的历史,却不知道在明英宗时期曾一度想要改变国策,结束自明仁宗开始的收缩政策,再次积极向外扩张势力。
就是在正统八年时,明英宗曾下旨让郭琰督造下西洋需要的船只,打算派他和番都指挥马云率领船队再次下西洋。
只是就在此时,沿海地区发生范围极广的骚乱而不得不放缓了下西洋的节奏。
结果这一放,明英宗就在土木堡之变时被俘虏,即便通过夺门之变后重新登基,明英宗依旧想要再次组建船队下西洋,但终因遭到张昭等官员强烈反对而不得不放弃。
此时的明英宗经过数年的软禁生活已经较少了几分锐气,对大臣的意见也不能像第一次当皇帝时那样。
于是,下西洋计划被迫停止,旧港宣慰司再也没有恢复过,永远的消失在明朝的文献资料中。
“满者伯夷.淡目苏丹国.”
魏广德嘴里喃喃低语。
第971章师出有“名”
“满者伯夷.淡目苏丹国.”
魏广德嘴里喃喃低语。
他嘴里念叨的这两个名字,自然就是信里提到的东南亚的国家名称。
满者伯夷占领了旧港,终结了大明唯一一块飞地的历史。
按说,大明要恢复旧港宣慰司,就应该从满者伯夷手中重新夺回这个地方。
可惜,很多年前,满者伯夷就已经被淡目苏丹国给灭了,现在占据旧港的就是这个王国。
苏丹国,一听,魏广德多少就猜测和中东那边的宗教有关系,具体是什么教派他不清楚,不过在魏广德印象里,苏丹、酋长一类的好像就是那边的称谓。
好像在后世,还有个中东国家就是叫这个名。
这也是魏广德看到苏丹国这个名称后,就把他和中东那边连到一起的原因。
说起来好笑,东南亚那边,貌似宗教很是发达的样子,穆斯林、伊斯兰好像都在那边先后建立了政权。
要知道,中东距离东南亚,中间可还有个向南突出的印度。
想着想着,魏广德忽然开窍了,明白中东的宗教怎么在东南亚扎根的原因了。
貌似不止是大明,其实元朝那会儿,甚至是宋朝的时候,中东的商人就已经知道通过海路到中国进行贸易,他们从中国带回瓷器、丝绸,然后高价贩卖到欧洲。
这也是欧洲人知道东方有个中国的原因,那里的商品都是欧洲顶级奢侈品。
毕竟这年代进行远洋贸易,不仅成本巨大,还承担很大的风险,商人自然要跑一次就赚到足够的钱。
欧洲人开辟新大陆,可不就是为了来中国,和中国直接交易,避开中东商人和奥斯曼这些中间商。
好像中国的商品从中东通过地中海向欧洲的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贩卖,层层加价,可不就让更多的欧洲贵族都消费不起了。
中东人沿路必然是靠着陆地航线,教化一些当地人,貌似很合理。
旧港。
这个名词再次出现在魏广德脑海里,这个地方大明是必须要夺回来的,因为这里是大明海的西大门。
在缅甸没有攻占,稳定下来前,这里就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
保持住大明在东亚和东南亚的影响,经营好这片传统势力范围,是魏广德此时的头等大事儿。
国内的改革,交给张居正钻研好了,太得罪人。
而在此时,虽然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触手已经伸到了东南亚,但是他们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对美洲大陆的开发中。
在东南亚这个属于大明的传统势力范围,欧洲人主要是在靠海的地方建立一个所谓的商业据点。
商业据点,可以理解为港口,是为了保证海上贸易航道而建立的,为来往商船提供补给、维修等服务。
当然,也兼有交易场地的活动,进行一些商品贸易。
为了这些商业据点,葡萄牙和西班牙人都和当地势力发生过多次战争。
总体来说,东南亚国家势力弱小,一般都很难抵抗住他们的枪炮,所以在付出一些土地代价后,双方关系缓和,也开始进行正常贸易。
此时的欧洲人,倒不是不想进一步扩大殖民地,而安心困守在靠近商业据点的附近,主要还是他们的实力比较弱小,根本没有继续扩大领地的能力。
比如葡萄牙人,在占领印度果阿地区以后,又在1511年,即正德六年侵占了马六甲,从满刺加国手中夺取了这里。
虽然满刺加国向大明求援,正德皇帝得知此消息后也非常愤怒,很快派大臣朱纨率军将一些活动在中国东南沿海的葡萄牙海盗完全消灭,并将其据点全部清除。
并在之后对侵占了马六甲的葡萄牙人进行了经济制裁,禁止国人与其进行任何经济往来。
在此之后,往来东南亚的华商曾经长期绕开马六甲,回避与葡萄牙人做生意,而当时一些东南亚华人则曾经加入了流亡的马六甲王室军队之中,帮助其反攻马六甲城。
不过因为马六甲特殊的地理位置,葡萄牙人对这里也很上心,所以并未丢失。
魏广德现在关注的其实就是两个地名,一是马六甲,二是马尼拉。
马六甲是在正德年间就已经被葡萄牙人占领,而马尼拉则是在前几年才被西班牙人占据,他们击败了菲律宾岛上的什么国王,才取得了这里。
至于其他的内容,魏广德已经看不下去了,因为非常混乱,一会儿是三佛齐,一会儿是满刺加,一会儿又是满者伯夷,还有淡目苏丹国,甚至还提到什么巴章国,魏广德是完全被绕晕在里面了。
显然,此时的东南亚,主要就是印尼和马来这两个岛国,在这百年时间里政权变化非常快,完全可以理解成属于战国时期。
至于大明南洋水师的实力,俞大猷信中只是略有提到,因为归纳成一句话就是实力不足,暂时还不能南下。
俞大猷见过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战船,所以有清晰的认识。
此时和他们海战,除了靠着数量堆出胜利,别无他法。
这样的战术,是俞大猷不需要的,他现在正在督促船工设计西式战船,可以在侧舷布置大量火炮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