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087节

  所以,简单的鼓励几句,又许诺了诸多好处后,他就结束了鼓舞士气的讲话。

  随后,撒韦拉就下令开始登船。

  两千八百名士兵,加上船上几百名水手,就是这次出兵围剿林凤的全部力量。

  正如李锦所想,马尼拉城里还是留下了两百多名士兵,还有两条商船,负责为前线运输补给。

  虽然西班牙人希望尽快结束战争,但是他们也做了最坏的打算,攻城战变成围城战,可不就需要持续的补给物资供应前线的军队。

  随着码头上解开缆绳,一条条战船离开岸边,向着海湾行去。

  拉维撒里带着马尼拉城里几个头面人物只是在码头上站了片刻,就顶不住烈日暴晒率先登上自己的马车,向着城里而去。

  而在码头不远处,几个华人远远的注视着这一切,直到码头上人都走的差不多了,这才转身回到了他们身后的屋子里。

  这是一个由华人开办多年的小酒馆,为方便来往商船上的水手喝酒的地方,生意一向还不错。

  特别是西班牙人来到这里以后,马尼拉城俨然成为西班牙人在东亚海域的基地,来往的西班牙商船就更多了。

  只是在小半年前,小酒馆的老板刚换了人,但是因为酒馆里一切照旧,甚至掌柜的依旧是小酒馆原来的主人,所以知道的人并不多。

  “大人,要不要派人联系下北边?”

  进屋以后,一个身材矮小精壮的汉子对前面中年人说道。

  “就算向他们泄露打探到的消息,对他们有什么帮助吗?”

  中年华人只是坐在主位上,随口说道,“这帮夷人打定主意就是尽快剿灭林凤一伙盗贼,按说,为了朝廷的利益,明军就该想办法搞砸这件事儿。

  可是,这好吗?

  林凤可是朝廷通缉之人,若因此让此人再次逃脱,上面追究起来,你我怕是都担待不起。”

  “这”

  那精瘦汉子被此一问,也迟疑着接不上来。

  “说起来,现在夷人还是按照和明军说好的在办,只是你我都知道,若是能等到大军到来,才是最为稳妥的。

  可惜,大海茫茫,就算水师收到消息,还得请旨后才能南下,照此推算,至少还需两月,大军才能抵达。

  而夷人在这个时候,怕是早就攻占玳瑁城了。”

  那中年人继续说道,随即又有些遗憾的摇摇头,苦笑不已。

  这两人,正是锦衣卫派到吕宋岛上的情报人员,由他们建立了吕宋站,负责搜集这里的各种情报。

  而为了收集消息,于是他们就用带来的银子盘下这间小酒馆。

  还有什么比在这种地方打探消息更加容易,来往各个商船的水手,酒后不时吐出各种话语,其中一些还颇为惊人。

  只是,这些消息他们会瞧瞧记录,但还要花费很多时间进行甄别核实,每隔数月才通过商船,悄悄把消息带出去。

  而这次,因为林凤的到来,让他们立时紧张起来,不仅要搜集林凤的信息,还要打探西班牙人的应对计划。

  “这段时间你还是多辛苦一下,继续藏在总督府里探听消息。

  其他几个也叫他们不要轻举妄动,和平常一样就是。

  此事,并没有上面的命令,我们就不要轻举妄动,只消按照原来的命令,多听多看就是了。”

  接着,中年人又吩咐道,“你隐身总督府里,更要小心。

  随着朝廷大军出现在这里,我担心夷人会对在此地的汉人上心。

  你我都是初来乍到,很容易被人盯上。”

  “是,大人,小的明白了。”

  那矮瘦汉子马上躬身道。

  他们并不知道,此时大明水师已经在前来的路上,还以为明军会按照惯例,先上奏得到京城同意的回复后才出兵。

  不过,此时的京城兵部,刚刚已经收到闽粤驿递来的消息。

  公文是登莱水师徐乔安上奏的,他已经接到京城快马送来的旨意和文书,也即刻派出两条船向吕宋前进,追赶俞大猷一行。

  只是,他还是按照规矩,把他作出的所有安排报送到京城兵部。

  “志辅已经出兵了,啧啧.”

  谭纶从手下郎中手里接过那份公文看完,只是啧啧两声。

  他其实也猜到了,应该是魏广德之前暗示了俞大猷什么,所以才会在接到消息后马上就有了动作。

  率领水师南下,要是朝廷追究起来,责任可不会小。

  毕竟出兵没有圣旨和朝廷调兵文书,虽然俞大猷有剿倭的便宜行事之权,可毕竟是要打到吕宋岛去,那里可是外藩之地,终究还是不妥。

  “公文抄录一份送到内阁去交给魏阁老,东西先压我这里。

  记住,让手下都闭嘴,不准把事儿传出去。”

  谭纶吩咐一声,就把文书收起来。

  等那郎中要出去的时候,在门口就被叫住,问道:“对了,这两日还是没有西南的奏报吗?”

  那郎中转身躬身道:“部堂,没有收到那边的消息,要不要下官下文问问?”

  “不用了,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要是真有十万火急的消息,那才是发生了大事儿。”

  谭纶摇摇头,只说了一句道,随即又摆手让他下去。

  等人走后,大堂里只剩下谭纶一人,他才皱眉思索起来。

  现今大明三处可能爆发战事的地方,一是辽东。

  但兵部已经下文,知会了辽东巡抚,按照戚继光的意思,让王杲那俩个儿子继续蹦跶,看看辽东还有多少反对朝廷之人。

  等全部都暴露出来,再出手一劳永逸解决掉他们。

  这二嘛,自然就是吕宋,现在看来首先还是围剿海盗一事,至于和夷人是否会爆发战争,暂时应该还谈不上。

  最后一处,自然就是西南了。

  之前云南方面已经有消息传来,域外三宣六慰并没有按照命令执行,没人到昆明介绍缅甸之事,这已经是公然抗旨。

  所以,现在西南各省已经在整顿兵马,准备应对。

  可是,这样的消息放出去,缅甸的东吁王朝却并没有什么反应,这就很不对劲了。

  要么,就是他们的应对很是隐蔽,避开了朝廷在那里的耳目。

  要么,就是真的自信到以为可以对抗朝廷,所以才对朝廷的文书置若罔闻,毫不在意。

  谭纶在胡思乱想,不过倒是把莽应龙的应对猜出个大概。

  这次,莽应龙是采取了应对之策的,那就是召集大军,准备应对明廷可能采取的干涉行动。

  只是和以往不同,他并没有把军队集中到东吁城,而是让他们秘密向西北方向移动,在靠近木邦、孟养的地方隐藏起来。

  现在,莽应龙并没有明确攻打的秩序。

  按照他原来的意思,是明年才会对木邦下手,彻底吞并木邦以后,再对孟养出兵。

  届时,他的控制范围就可以直接和大明接壤。

  不管明廷是否出兵,他都是进可攻退可守,把战事控制在孟养。

  这样,就不会对他在缅甸的统治造成任何伤害。

  只是在发现明廷关注以后,他有点举棋不定,觉得似乎该提前对孟养出兵才对。

  而木邦、孟养现在的土司也是鬼精,如果他按照明廷的要求去昆明的话,莽应龙就会马上出兵。

  可现在他们都龟缩起来,倒是不好动手。

第1003章烦躁的水师

  莽应龙坐在自己王宫大殿的王座上,在他面前摆着一副巨大的简绘地图,非常粗糙,只是勾勒出山川和河流,剩下就只有几个城市的大概位置。

  若是交到大明这边,怕是多半认不出是个什么东西。

  因为,上面记录地名和山河名称都是用的缅文,大明官员就算拿到也都是看不懂上面的文字。

  缅语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最大的语言,也是汉藏语系中分布最南的语言,使用区域分布于中南半岛西部,,以伊洛瓦底江流域为中心,遍及缅甸14个省邦,是缅甸各族人民的共同语。

  从历史上讲,缅族的最早源头来自于新石器时代的西羌,文化类型上属于黄河中、上游流域的马家窑文化,与华夏族的文化源头仰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血缘上与缅族起源直接相关的,则是西汉时期活跃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四川盆地一带的原始藏缅语部落牦牛羌。

  3000~4000年前,牦牛羌的先民沿着丁字形“民族走廊”从黄土高原南下后,在川西、滇北一带继续发展,分化出包括缅人先民白狼羌在内的越嶲种等诸多部族。

  公元7~9世纪,先缅人在南诏作短暂停留后再次南迁,进入今缅甸境内。

  他们以缅甸中部的叫栖地区为中心建村立寨,逐步发展壮大,最后终于在1044年打败本地的孟族,建立起了有史料记载以来的第一个缅人王朝——蒲甘王朝。

  从此,缅族雄据缅甸,成为缅甸境内最为强大的民族。

  虽然同根同源,但是缅族人也在脱离汉藏文化圈后,发展出自己的文明。

  成化五年,雲南緬甸宣慰使司宣慰使卜剌浪,遣陶孟剌牙等來朝,貢金銀器皿象牙等物,賜宴及襲衣彩叚等物有差,仍命剌牙等賫敕並文寮熃z紗羅等物歸賜卜剌浪及其妻。

  按制度,朝廷制作了勅文让使者归谕土司,而汉语勅文由四夷译馆缅甸馆制作译文附于勅文后。

  然而有趣的是,这篇译文竟然全文为使用缅文字母拼写的音译,并非正确的缅语翻译。

  也就是说,缅语敕文使用的是缅文字母拼写而非缅文。

  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史书上并未记载,但是也不过就是两种可能。

  一个很可能的原因是当时缅甸译馆的缅语水平可能比较有限,仅限于《缅甸译语》中有限的词汇对译,无法完成全文翻译。

  另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或许是缅甸宣慰辖地缅人、掸人、汉人混杂,语言使用的情况比较复杂,宣慰本人或其使臣并不一定就使用缅语。

  但不管那种结果,其实都或多或少显示出大明对缅甸了解其实有限,否则很难解释在朝廷官方文书里不使用缅文而是用缅文字母拼写。

  也正是因大明对缅甸不够上心,所以才导致了今日缅甸局势的失控。

  莽应龙在王座上思考良久,终于还是下定决心,按照最初的计划进行下去,也就是先取木邦,再下孟养。

  不拿下木邦,他始终还是不能安心,担心他在和大明交战的时候,木邦选择支持大明的话,就会从他侧后方对他的大军构成威胁。

  彻底征服木邦,陈兵孟养城下,即便大明有了反应,战事也只会控制在孟养,而不会威胁到他的统治核心区域。

  “来人。”

首节 上一节 1087/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