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094节
至于什么是不是该马上去码头,亲自指挥和西班牙军舰见着,林凤有这么傻吗?
自己的船队靠在岸边,本来就没办法灵活机动,又被敌人偷袭,处境不用想都知道,堪忧。
这时候自己不是去指挥作战,而是去送死的。
此时,知道事不可为的林凤,已经有打算放弃海湾码头,收缩剩余兵力据守玳瑁城的想法了。
此时,他还在庆幸,之前看着玳瑁城城墙建成,虽然没有大明国内那些府县的城墙,还有西班牙人在马尼拉城修建的城墙高大,可这在他眼里也是了不起的成就。
你能想到,他们做海盗的,也能凭空造出一座城来吗?
所以,为了让他以后的都城显得更加威武不凡,他把一些船上的火炮搬到城墙上,让城池看起来更加威武。
凭借城墙和上面的火器,林凤感觉他还可以和西班牙人一拼。
只要耗上一两个月,西班牙人应该就会知难而退。
只要他们退走,林凤虽然不会马上就展开对西班牙人的报复,但造船出海,再次抢劫壮大自身实力就必须马上去办。
是的,或许是做海盗为祸多年的缘故,在玳瑁城的建造逐渐成形的时候,他居然松懈了,让自己耐以谋生的海盗船挺杂海湾里。
实在是不应该。
做海盗的,船不能停,还是应该一直在大海上活动才对,抢劫来往船只,再利用抢到的财富武装自己,购买更多的火器。
此前,马尼拉城一战,西班牙人的火器给他很深的印象。
他只以为火器在海战中很重要,很厉害,没想到陆战威力也如此之大。
林凤已经想好,等战后,先凑出一笔钱财,派人去壕镜和那里的葡萄牙人进行交易。
只要告诉他们,买火器是为了打西班牙人,想来他们不会拒绝这笔生意的。
明廷或许都不知道,他们口中的夷人,其实在很早以前就在为了抢占地盘发生过多次火拼,貌似壕镜的葡萄牙人还吃了亏。
其实,熟悉近代史的读者都知道,最早开启大航海时代的国家,就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而作为弹丸之地的葡萄牙,开始航海的历史,比西班牙人还要早上一些。
可以说在大航海时代的初期,其实葡萄牙人更占一点优势。
只不过受限于人口等综合国力的影响,西班牙人很快就后来居上,超过了他们。
而在葡萄牙和西班牙为海外利益争斗的时候,为了获得法理上的支持,他们选择向教皇做出仲裁。
是的,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国家之所以能心安理得占领他们发现的新大陆,其实全靠住在梵蒂冈的教皇发布的教皇令,让他们获得所谓法理上的依据。
欧洲国家很早就有所谓的法理意识,他们也在为那些新发行的,富饶的土地归属寻找依据。
而能够给他们提供法理依据的,能够让其他欧洲国家都认可的,唯有教皇的旨意。
地理大发现时,哥伦布和达·伽马的地理发现就产生了关于新发现地区的主权归属问题。
在当时的欧洲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基督教国家有权力占领异教徒的国土,二则是教皇有权力决定尚未被基督教统治者所占领的土地的主权归属。
于是,在1454年,教皇尼古拉五世就颁布一道敕书,把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发现的领土送给葡萄牙人。
当哥伦布在第一次探险中发现美洲后回到西班牙时,当时他相信他所到达的地方就是印度,西班牙宫廷害怕葡萄牙和它争夺这个新发现的“印度”,便要求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承认西班牙对于这块土地的主权。
西、葡两国为争夺殖民地、市场和掠夺财富,新发现土地长期进行战争。
为缓和两国日益尖锐的矛盾,由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出面进行调解
于是,一条在当时十分重要的裁决就由此作出,那就是教皇划分世界,将新发现的大陆“公正”的分配给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
1493年5月4日,教皇在和西班牙和葡萄牙国王进过充分协商后,终于作出仲裁:在大西洋中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也就是300海里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划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
教皇子午线以西所有新发现的土地,属于葡萄牙王国所有,而移动到土地,则归西班牙王国。
根据这条分界线,大体上美洲及太平洋上各岛属西半部,归西班牙;而亚洲、非洲则属东半部,归葡萄牙。
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在仲裁令出来后,对此表示不满,要求重划。
于是在1494年6月7日西、葡两国签订了《托德西拉斯条约》,将分界线再向西移270里格,巴西即根据这个条约被划入葡萄牙的势力范围。
巴西西面那边直线边界,由此诞生。
这条由教皇作保规定的西、葡两国同意的分界线,开近代殖民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之先河。
虽然教皇在欧洲拥有无以伦比的地位,但毕竟受到时代影响,所以划分看似很清晰准确,但却有许多弊端。
在这条“教皇子午线”确定后的30多年后,就受到了两次较大的挑战。
首先是葡萄牙1500年突破了西经46度经线,占领了南美洲的巴西。
紧接着在1522年,麦哲伦和他的同伴完成了环球航行时闯入了属于葡萄牙拓殖范围的菲律宾并占领了它,“教皇子午线”没有确定其在东半球边界的弊端显现了出来。
不得不说,此时西班牙人占领菲律宾,其实缺乏他们所信仰的基督教教皇的认可。
或者说,他们现在占据吕宋,其实缺乏他们所仰仗的法理依据。
不过,这些,大明肯定是不知道的。
就算知道,也不可能做什么。
这时代可没有所谓的国际法庭,而且,国际法庭的效力其实也有限。
在愿意遵守法令的国家,国际法庭的裁决就有效,能得到执行,或者有强国愿意出手,强制执行他们的裁决。
而更多的则是,裁决仅仅是裁决,没人会去在乎。
毕竟,涉及国家政治层面的东西,怎么可能因为什么国际法就修改。
一切,都是靠“真理”说话。
不过,面对这类情况,西、葡两国在1529年又不得不对“教皇子午线”做出调整,调整后的“教皇子午线”使西班牙获得了独占美洲的权利,葡萄牙对巴西的占领也获得了承认。
拉丁美洲的范围,很大程度上是由这条“教皇子午线”决定的,并由此形成了拉丁美洲的西语区和葡语区。
而此时的海湾里,十余条西班牙武装商船和两条大明炮船正在大海上游弋,朝着岸边停靠的海盗船只进行射击。
这时代因为生产技术限制,火药造价可不低,每次船上火炮的齐射,打的可不是炮弹,而都是银子。
明军的炮手,自然也很少有机会这样肆无忌惮的发炮,也正是练手的好机会。
是的,冲进彭加丝兰海湾的战舰,除了西班牙人的武装商船,就是大明的两条炮船,其他福船自然是不够资格参与这样战事的。
王望高此刻并没有指挥大明战船作战,他的眼睛始终盯在不远处那些西班牙人战船上,分析两者火力高下。
是的,这就是邓子龙给他的任务,观察两国炮船实际战力。
作为大明炮船的第一代船长,他对炮船自然了解颇深。
很快,他就发现面对拥有两层甚至三层炮甲板的夷人炮船,大明炮船的火力是致命缺陷。
第1009章开战
因为船体结构的差别,大明的战舰不能像西方战舰那样把大炮搬进船体里,而只能放在甲板上。
俞大猷为此煞费苦心思索,找到的办法竟然也只有建造二层甚至三层甲板。
虽然看上去,貌似和夷人战船差不多的样子,但是劣势却非常明显,那就是船体重心偏高。
船体重心提高,或许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看不出来什么,可是一旦遭遇极限天气,那简直是灾难。
西方大肚子的船体结构,可以让他们充分利用船体内部空间,安放更多的火炮。
而大明的火炮,却因为体积的原因,根本塞不进船体内部那一个个方格子里。
至于说可不可以增大方格子大笑,或者说是增大水密封体积,减少水密舱数量,这就牵扯到会改变船体强度。
在都是木料制造的战舰上,这种看似微小的变动,带来的却是巨大的变化,很可能让船体不能经受狂风巨浪而沉没。
俞大猷最终在船匠师傅陈述利弊后,改变了他的想法,只能用最笨的办法,那就是只建造双层甲板的炮船。
三层,还是算了吧,架这样的船出海太危险了。
此时的邓子龙已经双拳捏紧,他相信夷人也肯定在看着大明炮船。
虽然他主要是和米格尔交流,但是也能感觉到对方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警惕之意。
是的,现在还只是警惕,似乎还没有转化到敌意上。
不过邓子龙也不是善男信女,可不会随意示好,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大明的武将,一切都要以大明的利益为重。
吕宋,大明是一定要插手的。
和夷人,是早晚要撕破脸皮的。
那么在撕破脸皮前,就要尽可能多的了解他们。
远处属于林凤海盗集团的船只一艘艘被击中,有的是直接打穿船体水线位置,船只因为进水直接沉没。
有的,则是船上建筑被击毁,看上去破破烂烂的,就是一堆破木板漂浮在海面上。
隐约间,似乎还能看到海里有许多人,他们正在拼命朝着岸边游去。
十几条攻击战舰在海湾里成“8”字航行,充分发挥两侧的舰炮,向着那些停泊在海湾里的船只倾泻着火力。
至于那些逃上岸的人,联军暂时没工夫理会。
其实,这倒不是夷人心慈手软,而是这个时期大炮的威力主要体现在轰击密集步兵阵线和建筑上,对于散兵线杀伤力很小。
毕竟,现在的大炮主要使用实心弹,霰弹射程不够,开花弹技术不成熟。
海军倒是拥有一种威力很大的面杀伤武器,也就是链弹,是两颗小铁球用铁链联接在一起,发射出去以后能够扫倒一排的敌人,在海战中这样的武器主要是攻击敌方甲板和炮位上的人。
但是和霰弹一样,射程不远,根本没法对岸上逃跑的敌人开火。
海湾里舰队密集的炮火和岸边船只零星发炮反击形成鲜明的对比,完全没有什么杀伤力。
应该说,这次的突袭非常成功。
在海湾外,他们埋伏了两条出来巡逻的海盗船,成功将其一轮炮火送入海底,然后就直接杀进海湾。
而彭加丝兰海湾受到地形限制,也没地方适合建造保卫海湾的炮台,所以虽然是一处深水良港,但绝对算不上驻军的好地方。
在和平时期,这个地放很容易就可以开发出来,因为海湾附近地势平坦。
但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却绝对算不上宜居之地。
因为地形的关系,所以林凤真是派出手下定时出去巡逻。
大海上,谁不是见到海盗就躲得远远的,没人愿意靠近他们。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惯性思维,导致今天,林凤海盗集团遭遇到毁灭性打击,停泊在海湾处的战船几乎全部被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