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098节

  嘿嘿,善贷可不觉得需要区别这学那学的,好用就行。”

  “呵呵.善贷倒是把不偏不倚,君子而时中做到了。”

  张居正听到魏广德的话,一下子笑出声,说道。

  “中庸,呵呵,谁知道至圣先师当初所说的中庸到底是何意?不过是大家各自的判断吧。

  善贷就更倾向于庸为用的解法,是记中和之用的意思。”

  魏广德笑着接话道。

  既然魏广德已经表明他非心学门人,这时候就轮到张居正了。

  “唉,善贷,你我有些时候,思想倒是差不多,其实我老师也是这么想的。

  心学和理学各有长短,取长补短才是正道,没必要纠结二者差别。”

  张居正叹气说道。

  “那叔大兄的意思是”

  魏广德以为他已经猜到了张居正的态度,当初反对把王阳明送进孔庙的是高拱,那现在的张居正应该会反高拱的决策,支持将王阳明送进孔庙从祀才对。

  只是,魏广德接下来听到张居正的一番讲解,让他不得不暗叹,还是张居正老谋深算。

  “我打算暗中放出消息,反对此事。”

  张居正直接对魏广德说出自己想法,他不支持将王阳明送入孔庙从祀。

  魏广德闻言只是微微眯眼,但依旧双眼盯着张居正。

  张居正这么做的原因,实在太奇怪了。

  看了眼魏广德,张居正才解释道:“吾反对的原因,其实还是在于心学之人为了宣扬此学,过于喜欢四处讲学,还广收弟子,号召门徒,互相倡和。

  这样发展下去,声势造的很大,但对朝廷不利。”

  魏广德没有接话,他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张居正说心学门人四处宣扬心学,这已经算是客气的了,他们在讲学之中,一边吹捧心学贬低理学,同时不可避免的还要褒贬下时政。

  当初隆万交接之际,这些讲学的就大肆攻击朝廷,认为是张居正联合内廷逼走高拱,认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宫变。

  张居正能有好脸色给心学门人才叫怪了。

  而现在,他张居正当朝之时,那些人为了包装自己,讲学之外不免又是对他一通贬低。

  要是言之有物也就算了,但是在张居正了解到的情况看,大多都是空洞之言,根本就不了解情况,只是一味指摘他的“过失”,这就让张居正很难受。

  现在他们还想通过让王阳明进孔庙的法子,抬高自己的地位,张居正怎么可能答应。

  实际上,大明官府一直反对士子结社、言事,明初就有严格规定,只是之后有所松动,但规矩并没有改变。

  大体上,政治清明时,生员舆论相对沉寂,情态较为温和;

  而权臣当道、小人恣虐、人心浮薄、政局动荡、天下离乱时,生员舆论便会骤然升腾,异常活跃。

  即使朝廷严加禁止,生员也依然冲破学规,挺身而出,纵议时势,慷慨持论,这在明后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士子结社形成组织,就成为政治权力无法控制的士林。

  他们组织活动,实际是关注朝廷动向,甚至发泄政治不满,成为反对朝廷决策的中坚力量。

  鉴于晚明士林气焰过于嚣张,所以清廷统治者吸取教训,严禁士大夫结社、自由讲学和民间的书院就是由此而来。

  听了张居正反对的理由,魏广德只是思考片刻就得出和他一样的态度。

  或许,如果万历中期王阳明没有被送进孔庙从祀,民间结社也不会那么肆无忌惮,甚至东林党恐怕也未必会形成。

  要知道,东林党其实就是以书院为根,以讲学吸引士林关注,从而获得支持。

第1012章贺表

  首辅值房里,首辅张居正和次辅魏广德算是达成了秘密协议,他们会选择反对王阳明入孔庙从祀这件事儿。

  “叔大兄,你看,是否有必要让朝廷下文,再次重申学规。”

  想到心学门人组织的讲学,魏广德也有点头大,不由开口说道。

  是的,等些日子,事态发展起来,估计就该有大臣上奏此事了。

  届时,他们二人的态度必然会传开,由此到来的就是心学门人的肆意攻讦。

  虽然被人在背后骂两句不会掉块肉,但是总归恶心人不是。

  魏广德此时提出重申学规,其实就是要阻止那些生员参与到心学讲学之中去。

  士林也是有阶级的,没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无疑就是士林的最底层。

  不管他们什么态度,官府对待他们就如同对待普通人一般,可以丝毫不顾及什么。

  而对于有功名的读书人,也就是生员,则官府的态度就大相径庭,最起码不能当做普通人看待。

  话语权的不同,也注定了民间对二者的区别。

  生员说的话,自然要超过那些没有功名的读书人。

  所以,只要能够把生员从那些讲学、集会中分离出来,心学门人组织的这类活动,在士林中的影响力就会大减。

  这对于朝廷来说,肯定就更有利。

  “让礼部下文吗?”

  张居正听到魏广德的建议,低头思索片刻,才开口说道:“可以和礼部提一下。”

  张居正说这话的时候,语气中明显底气不足。

  魏广德也知道是怎么回事儿,现在礼部尚书已经换成了万士和,他和陆树声差不多,都不是那么好说话的人。

  实际上在明代,礼部尚书虽然有实权,但他们更多的还是和清流走在一起,比较厌恶朝堂上的乌烟瘴气,那都是推选的品德高尚的人,至少不会趋炎附势。

  所以,不管是张居正还是魏广德,在万士和面前其实说话都底气不足。

  因为他们是从内阁处理政务的角度考虑问题,一些小节根本不会考虑。

  但是万士和不会,他只会盯着礼部这摊子事儿,所以也只对礼部职责负责,对张居正、魏广德的一些决策颇有微词。

  这次的事儿,明显属于礼部职权范围,内阁提出来,还不知道万士和会怎么想。

  特别是强调生员不许言事、结社等事儿,虽然是明初定下的规矩,但现在其实早就已经被人无视了,没多少人还在遵守,士子通过诗会、文会等集会活动宣扬自己的名声,希望借此影响科举结果已经成为常态。

  魏广德多少也是沾了光的,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已经成功通过科举上岸的魏广德,自然就不会再从生员的角度考虑问题。

  “嗯,就说生员还是应该以科举为重,少结社多看书才是正途。”

  魏广德接话道。

  明朝禁止生员结社、言事,是有其合理性的。

  一是生员本业是读书问学,若贸然议政,便是“有戾规矩”。

  二是生员大多年轻气盛,学识有限,一旦听闻时势,便激情难抑,轻率言事,只会适得其反。

  三是较之贤士名流,生员人微言轻,其言论既难左右地方事务,更难影响国家大政。

  四是生员乃国之未来,其行检惟以养恬、养静、守道、守身为第一要义,“我朝建立卧牌,诸人俱许言事,惟生员不许言事,盖以养其廉耻,坚其德性,欲其异日有待而为,为国家效实用耳”。

  当然,实际上是否让生员言事,这么做是否合法,更多还是取决于统治阶层利益的角度。

  大抵上,如果皇帝或者朝廷觉得有必要在朝野上下形成某种一致,就会默许乡野议论,反之亦然。

  “嗯,我也是这个意思。”

  张居正这时候脸上展现出灿烂的笑容,说道,“对了,云南那边如何了?”

  魏广德听到张居正的问题,轻轻摇头道:“云南还没有消息传回,不过三省大军已经在李成梁父子率领下,于月前秘密汇兵于永宁州。

  此地距离云南不过三五日路程,一旦云南有变,大军可立即进入云南平乱。

  另外,黔国公沐昌祚已经提了云南兵马,部署在顺宁、永昌一带,若是有事,也可保永昌府周全。

  我现在最担心的,其实还是干崖、陇川、南甸几个宣抚司,若是他们受到莽应龙影响,也是倒戈的话,永昌府未必能守得住。”

  魏广德提到的几个宣抚司,是属于云南布政司管辖的几个土司,这些年来虽然臣服大明,但这个时候,魏广德可不敢拍着胸脯保证他们万无一失。

  毕竟,都特么已经准备动刀动枪的了,而这些土司难免和域外土司联系多一些,他们在这个时候是依旧保持归顺大明还是起别的心思,还真说不好。

  这也是沐昌祚没有领兵直接部署在边境的原因,边境都是土司的地盘,大军驻扎在那里,并不十分安全。

  反而驻在州府,把地方土司推到第一线,若莽应龙真的率兵来攻打,大明这边反而好从容调派兵马抵御。

  不过,如果出现这样最坏的结果,战火涂炭永昌府将不可避免。

  永昌府做为云南布政使司管辖范围,当地汉族人也是不少,到时候多少也要受到影响。

  “不是不让沐昌祚领兵出战吗?怎么兵部又会下令让他集兵于顺宁、永昌?”

  张居正记得魏广德才能拿出舆图,细说兵部对此的布置,其中并未提到要启用沐昌祚领兵作战。

  “云南现在的样子,沐国公就算再迟钝,也会有所反应。”

  魏广德这时候摇头苦笑道:“朝中下发云南的公文,件件指向缅甸,他要还发觉不到麻烦,他这个黔国公也就不用镇守云南了。

  虽然没有兵部行文,可他有天子剑,凭借沐王府在云南多年积威,指挥兵马布置在边境附近,领兵将官谁又敢不听从命令。

  兵部收到黔国公奏报,也只能补上公文而已,还真没法因此治罪于他。”

  见到张居正眉头微皱,魏广德继续说道;‘兵部已经给黔国公下了命令,一旦有变,永昌府兵马直奔腾冲,顺宁府兵马则直奔潞两,此两地正好锁住蛮兵东进的通道。’

  张居正听到兵部已经有了计划,虽然他不清楚魏广德口中腾冲和潞两的价值,但是也能知道,缅兵入境必然是要从这里经过。

  有黔国公沐昌祚率兵驻防在这里,定然可以报云南无忧,当下也就没有顾虑。

  “没想到西南承平多年,却暗藏如此危局,若不是善贷发现,险些酿成大患。”

  张居正想到差点西南闹出的打乱,难免心中暗自庆幸。

  不论如何,朝中总算是有了准备,又事先调集精兵强将做好万全准备,否则缅兵要是真闯进云南,朝野上下怕是要闹上天。

  别看大家都视西南为不毛之地,没人愿意去那里做官,可终归是大明疆域,出了事儿,顶缸的可不就是兵部和内阁。

  “也是侥幸罢了。”

  魏广德急忙谦虚说道,他可不能说缅甸那边,貌似之后和中国打仗断断续续可是持续不少年,还真让他们占了不少便宜去。

  “只是如今我大明,不经意间,居然在西南和东南同时可能陷入战火,辽东那边其实也不安宁,善贷,你说,这是否是你我失职的缘故?”

首节 上一节 1098/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