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120节

  钱老六有点不好意思的笑笑,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了。

  “叫上人,跟着我走。”

  林凤似乎也没打算放弃钱老六,毕竟都是身边人,还算机灵,准备一起离开这里。

  先前虽然只是听到林凤对其他人的吩咐的,但钱老六貌似也听明白了。

  大当家貌似老早就准备好退路里,也就是那些个被派出城的人,他们从城外敌军大营的缝隙处溜出去,在上游伐木,建造木船。

  实际上,在海湾码头的船只被夷人舰队击毁后,林凤就已经开始了布置。

  海盗,要是没船,心底那是绝对不踏实的。

  彭加丝兰海湾里,有一条小河流入,之前林凤安排了一些小船进去,这些船也成为现在海盗们仅剩下的船只。

  不过显然是不够的,这么多人,十来条小船能干什么。

  即便凭借他们丰富的航海技术,小船也能驾着出海。

  不过在被敌军包围以后,一开始林凤也是很震惊。

  震惊之余,他就开始派人查探外面的情况,实际上夷人和明军组成的联军,他老早就知道了消息。

  也正因此,他才发现在明军答应和夷人军营之间有条并不算宽敞的缝隙,少量人是可以悄悄潜出去的。

  不过,他要走这里,必然不可能不暴露,所以这里成为他最后的退路。

  那就是玳瑁城守不住的时候,在城破之时,他会带着亲卫从这里杀出重围到河边登船,冲出海湾。

  而今晚,貌似就是这么一个机会。

  虽然放弃苦心经营的玳瑁城让他很心疼,可做海盗的,谁还会心疼这点东西。

  以前抢掠的时候,眼见形式不好,抛弃的战利品多了去了,要敌都心疼,早就痛死了。

  现在,他只能赌城北明军兵力不足,大军进城后目标就是另外三座城门和他的府邸。

  到时候,北门可能出现兵力空虚,他就可以带着人冲出北门,通过北面和东面防守的空隙冲出去,冲到河边坐船出海。

  这个时候,大家的注意力都在玳瑁城,海上必然防御松懈,冲出去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只不过,如果他知道大明的南海水师已经悄悄靠近彭加丝兰海湾,就在海湾之外已经布好阵势,或许就会是另一个想法了。

  还是玳瑁城安全。

第1029章进城

  “大帅,邓大人他们已经带人过去了。”

  临近四更天的时候,俞大猷也坐不住了,起身掀开帐帘走到外面,眼睛看向玳瑁城方向。

  营帐门口的守卫小心翼翼走到他身旁,小声说道。

  俞大猷微微点头,并没有说什么。

  在他身后,苏禄国国王巴克尔和其他没有分派任务的将领,这时候也跟着从营帐里出来。

  一群人站在一起,还是不少人的,只是比之前少了一半。

  一些人领兵带队去了,明军分成两波,第一波入城的是邓子龙和陈璘,第二波还有两千多人负责接应。

  除此以外,还有几名擅长水战的将领去了水师船队那边,由他们指挥明早开进彭加丝兰海湾。

  就在他们翘首以盼,等待攻城消息的时候,邓子龙和陈璘带着人已经靠近了玳瑁城北门。

  北门城墙之上,和往常一样,隔一段距离就点着火把,火把之下人影绰绰,显示着有海盗军卒在沿着城墙巡逻。

  邓子龙和陈璘都沉住气,对面城楼上没有发出信号,他们就不会带着人急匆匆的过去。

  谁知道结果会怎么样。

  就算现在对面反悔,没有打开城门,对他们来说,其实也没有多大损失,不过是小小失望罢了。

  真正最危险的,还是进城以后能否快速控制城门。

  只有上了城墙,控制了城门,才算可以放心。

  到那时候,就算林逢春他们想反悔都已经不可能了。

  而此时就在他们对面的北门柽柳上,林逢春和许应美也在烦躁的走来走去。

  随着约定时间的临近,紧张感愈发强烈起来。

  到现在没有收到颜祐谦和吴大成的消息,这算是好事儿。

  真有他们派人来传递消息,那可能就是遇到麻烦了,可两人依旧紧张的不行。

  只能说林凤在海盗集团内威信太高,他们打心底惧怕这个人。

  别看平时和和气气的,真对付人,那手段是非常毒辣的。

  “大哥,时辰查不多了。”

  许应美看了眼城楼角落处放着的漏壶,看到刻箭水迹,就对林逢春说道。

  这个时代,实际上大明已经有西方传进来的钟表,不过那东西价格昂贵,毕竟是非常精巧的设备,全手工打造独一无二,所以流通很窄,只有达官贵人和富甲一方的豪商巨贾才用得起。

  对于海盗来说,虽然常于夷人打交道,可真正有机会拿到手还是很少。

  因为这东西贵,相对来说并不适用。

  而在东方,虽然没有发展出精密的计时机器,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计算时间的东西,那就是土圭和漏壶。

  土圭是一种古老的测量日影长短的工具,主要用于通过观察记录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

  土圭的构造简单,就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测量日影的长度,进而确定时间。

  所以土圭还有一个名字,那就是圭表,表示他可以看时间。

  除此以外,大型城市往往还用日晷来测定时间。

  日晷,又称日规,它也是我国古代测定太阳时的仪器,其实起源于圭表。

  日晷由一根表,也就是晷针和刻有时刻线的晷面组成。

  按照晷面安置的方向,可分为: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立晷、斜晷等。

  如把晷面制成半球形,晷针顶点在球心,就是球面日晷。

  如果在晷面上按当地的地理纬度和节气刻制节气晷线,从表影的方向和尖端的位置可以测定节气的时刻,这是节气日晷。

  不过不管是土圭还是日晷,都要利用阳光才能测定时间,可到了晚上没有阳光,自然就没法用了。

  不过中国古人当然也不是对此毫无办法,于是他们发明出了漏壶。

  漏壶也叫水钟,根据等时性原理滴水记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把水漏完的时间即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装满,也就是受水型。

  中国的水钟,最先是泄水型,后来泄水型与受水型同时并用或两者合一。

  稍微注意就会发现,土圭被叫做圭表,而漏壶被叫做水钟,其实这个名字都是近现代才有的,对应的就是西方传入的钟表。

  在林凤海盗集团里,也就是林凤手里有块“蛋”表,那是大价钱从夷商手里换来的,宝贝的不行。

  林凤手里那块“蛋”表,其实就是怀表的鼻祖“纽伦堡蛋”,即便是在西方,也是刚刚出现没多久的新奇玩意儿,常被作为吊坠挂在胸前。

  这东西是德国纽伦堡锁匠彼得·亨莱因在十六世纪中前期,用钢发条代替重锤,创造了用冕状轮擒纵机构的小型机械钟表,因形似鸡蛋而得名。

  这个时期的纽伦堡蛋的表盘里只有时针,还没有分针和秒针,不过表内却有分针和秒针的结构。

  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对时间精度要求并不高,通常按刻计时,制表匠便省略了分针和秒针的制作,只留时针。

  这是历史上第一个不需要利用重力作为动力来源的钟表,也是最早的便携式计时工具。

  在此之前的时计只有钟,除了高挂在市镇中央以作息为依据的钟楼大钟,就是放在家中如人身高般的立钟了。

  至于其他人,还是用中国自古传下来的东西,也就是土圭和漏壶看时间。

  此时林逢春也看向漏壶,确定时辰到了,他叫来两个亲卫,让他们举起火把向城外挥舞起来。

  这是他们做出的暗号,正反方向挥舞三次。

  “有动静了。”

  在城外密林里等待的邓子龙和陈璘看到,小声说了一句,随即命令身边亲兵也点起火把,做出相同的动作,只不过每次挥舞自是两圈就向反方向舞动。

  城楼上的林逢春和许应美自然看到了城外的动静,林逢春看了许应美一眼,开口说道:“开城门吧,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

  “大哥,我下去开城门。”

  许应美低声说道。

  “去吧,顺便把明将带上城楼来。”

  林逢春说了句,随即召集城楼附近几个亲卫,放下城门口的吊桥。

  玳瑁城没有护城河,可是也在城门附近挖掘了一条一丈多深的壕沟,主要是现在海盗们人手不足,还不足以引入河水建成护城河。

  随着吊桥被放下,周围巡逻的军卒也听到响动,只是朝城楼看了眼。

  火把下,林逢春的身影出现在他们眼中。

  士卒们并没有意外,一些人前两天就知道了消息,对于投降明军,大部分人并不反对。

  谁愿意困守孤城,还是根本就没有获胜希望的一方。

  不过知道要做什么,他们也不再继续巡城,而是快速汇聚到北门城楼附近。

  而此时许应美带着几个亲卫已经下了城墙,走进城门洞里,在摇曳的火把照耀下,他拿出钥匙交给身旁亲卫,让他们打开了城门。

  已经关闭月余的北门城门,在“吱吱呀呀”木头摩擦发出刺耳声音中缓缓打开,这声音在深夜里传出很远。

  而此时的城外密林中的明军已经走出丛林,都尽量放轻脚步往城门方向前进,最前面的赫然就是邓子龙。

  陈璘此时还在密林里没有动作,他身后跟着的是几个苏禄国将领,三千苏禄国士兵也已经整装待发。

  看到明军已经靠近城门,陈璘这才一挥手,带着苏禄国士兵出了密林,想着城门快速奔去。

  不过他们这一行人走动发出的声响可就比前面的明军大了许多。

  虽然知道是商量好的,可邓子龙和陈璘还是希望发出的声音越小越好。

  邓子龙带领的明军此时已经到了吊桥边上,抬头看了眼黑漆漆的城楼,上面模糊有人影站在那里。

  就在邓子龙思考的时候,许应美已经快步出了城门,走上吊桥。

  “我是许应美,不知对面是哪位将军。”

首节 上一节 1120/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