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141节

  现在的大明朝廷可不像嘉靖朝,还有老库的银子可以支撑。

  现在的银子一旦亏空,就预示着有地方没银子支应,可是会出问题的。

  张居正的考成法推行,本质就是为此。

  若是推行考成法的前提下,朝廷依旧亏空,张居正的面子可就不好看,而且势必让更多人反对继续施行考成法。

  所以得出结论后,王国光不敢怠慢,连夜就把预算结果通知了张居正。

  而此时慈庆宫里,掌握大明权利的所有人都在,张居正也趁势就把此时拿出来说说。

  当然,亏空的理由貌似也是推给兵部,毕竟大头都是兵部那边账上的。

  魏广德的责任,貌似也不小。

  原本历史上,万历初期那几年,大明对外都是执行防守反击的政策,不管是对辽东还是西南,仗打得都很克制。

  其实本质,就是张居正不想花钱的缘故,要做户部漂亮的账面数字,让人看到他推行考成法的成效显著。

  不过这一世,穿过来一个几百年后的灵魂,在他的影响下,大明朝廷对外国策明显改变,有些事儿也不是他这个首辅可以说了算的。

  “户部计算亏空会有多少?”

  陈太后开口询问道。

  “若西南无事,亏空在百万两银子左右,主要是东番岛和南海水师的投入。

  原本计划为登莱水师筹措二十万两银子造船,工部出十万两,户部出十万两的计划,怕是也难完成。”

  张居正拱手说道。

  “魏阁老,对此你有何看法?”

  张居正已经把户部的困难抛出来,接下来就是想应对的法子。

  自然,魏广德就是首当其冲。

  毕竟朝廷今年的亏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造成的。

  魏广德刚才听到张居正述说时,心中其实就已经在想办法。

  要弥补亏空,左右不过就是开源节流罢了。

  不过朝廷的银子,进出有数,就那么些进项,节流肯定没办法,就只能想办法开源。

  可一旦开源,免不了被朝中老学究和一些心怀叵测的人攻击为与民争利。

  魏广德略微思索,最终还是只能拿出那一招,先把此事应付过去再说。

  其实,大明朝现在经济可谓高度发展,就月港开港以来,江南工商业一片繁荣。

  只不过明朝创始人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税制有问题,导致民间经济繁荣,但是朝廷税收的增加却非常少。

  加之地方上官吏也上下其手,玩所谓的稳定,把增收的税收也做账给平了。

  当然,税还是收了的,只是没上缴到国库罢了。

  户部增加不了税收,也在情理之中。

  比如织机,现在每年大量只怕生产出来,通过月港流向海外。

  江南的织坊都选择增加织机的数量,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可是按织机数量收税。

  不管织坊一年产出多少布匹,一台织机一年要交多少匹布是硬性规定,朝廷多少都应该见到成果才是。

  另外,像瓷窑也是如此。

  但实际上,朝廷这时候还真就没见到这笔增加的税收。

  魏广德知道,张居正其实也明白,只是不好插手。

  最起码,在那些人没有犯错误前,他们不好直接针对。

  官员腐败,上面不可能不知道,但是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只有官员出了纰漏,才会进行处理,而不会主动去清理。

  商税这个就是大明朝最大的坑,魏广德谨慎的性子自然不会去触碰,还是交给后来人去做吧,或许他们更有智慧破解这个难题。

  来自后世,魏广德自然也学会了一些推卸责任的法子。

  至于摆在眼前的难题,他也不是没有筹划过,其实很早以前他就已经有了想法。

  只不过,其中多少也牵扯到他自身利益,所以一直拖着,反正也没到那一步,能够少损失点就少损失点。

  此时陈太后和李太后都看向他,张居正、吕调阳和谭纶也都看着他,都在等待他给出答案。

  魏广德上前一步,向上面的太后和皇帝拱拱手,这才说道:“其实,这些年江南工商业恢复的很好,已经不复当年倭寇横行时乱像。”

  听到魏广德开篇这段话,两宫太后和小皇帝还好,可是张居正、了吕调阳和谭纶都齐齐色变。

  明朝政治家不可谓少,可始终没人敢动商税的念头,唯一敢出手的,也就是那位号称“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

  但是他最终结局,不能说与此完全无关。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老话,是真的没错。

  要说张居正完全不懂经济,那是不可能的。

  不过他知道其中牵扯太广,不仅有勋贵身处其中,还有地方士绅豪族,他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魏广德本身,也是其中受益人。

  要不他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做生意,其实只要有资源,做生意肯定比买地收租强许多。

  “自月港开埠以来,这些年贸易额每年都有增加,现在市舶收入已经接近二十万两银子。

  不过,这和我当年做出的预测依旧天差地别,张首辅应该还有印象才对。”

  魏广德这时候看向张居正说道。

  张居正当然知道魏广德这话里的意思,当初他可是夸下海口,开海做的好,一年让朝廷净赚百万两银子不在话下。

  而眼下,只要不是动商税就好。

  如果是针对月港加税的话,貌似可以。

  毕竟,只是局限于一地,地方上阻力会小很多。

  此时,张居正已经松了一口气。

  其实若非必须,他也不想失去魏广德这个支持他的好盟友。

  “据我所知,去年月港出海货物,已经接近六百万两银子,今年只怕会更高。

  算起来,市舶的收入,今年怕是会超过二十万两银子。

  但是在我看来,这依然不够。

  夷人既然不远万里来我大明从事贸易,说明这些货物的价值依旧巨大,可以为他们的带来不可计数的财富。

  如此利润,只是收点市舶,显然不够。”

  魏广德说到这里,吕调阳已经急不可耐的问道:“魏阁老的意思,难道是加收月港市舶?”

  魏广德听了吕调阳的话,轻笑摇头道:“市舶是有定制的,虽然收的是夷人的钱,可真要多了,他们全部承担,怕是会引起他们的不满。

  虽然他们不满也无所谓,不过传出去终归不好,说我大明如何贪婪妄意。

  我的意思是,在月港建立牙行制度,所有进出月港的货物,入场登记就加收三成赋税。”

  “三成?”

  张居正一听就吓了一跳,先前魏广德可是说了,月港一年贸易额在六百万两上下,三成可不就是百八十万两银子。

  加上原有的市舶收入,月港的收入可就破两百万两银子了。

  “会不会太高。”

  张居正开口说道,他不说什么与民争利的屁话,因为月港的东西都是外贸的,卖给外国人,和大明百姓无关。

  他至少担心税赋太高,把商人们都吓跑了。

  杀鸡取卵的事儿,可是干不得。

  他宁愿少收点,每年增加几十万两银子也是好的,也比鸡飞蛋打了强。

  “三成关税,估计商人们一开始会想着让夷人承担,短时间内应该会对贸易有影响。

  但是在我想来,这笔关税最好是商人和夷人共担最好不过。

  而且我大明的商品别无分号,其他几处市舶只要严管,凡是通过市舶司外销商品都要征收三成关税,也就不怕他们从别处绕过去了。”

  魏广德还真不怕夷人不来,只要想要大明商品,除了月港,也就是广州等几个市舶司。

  只要严管,那就是独家生意,想不赚钱都难。

  其实加征三成关税也不算多,比起运到欧洲不知道翻多少倍的利润,不过小巫见大巫。

  “这也是为什么吕宋不直接驱逐西班牙人的原因,我们还需要他们的商人来大明贸易。”

  魏广德最后说道。

  其实,在月港加税只是他增收商税计划的一部分,今天不过是先抛出来,试试朝廷和民间的反应。

  在魏广德的计划中,利用明朝已经建立的“官牙制度”,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收税,才是比较稳妥的一个法子。

  朱元璋既然定下商税的祖制,要改难度有点大,那就变通一下。

  商品生产阶段我不收税,但是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流通,我在流通环节收税,貌似是一样的。

第1046章魏广德的心思

  官牙制度是中国古代商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牙商便出现在牲畜交易市场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牙商的职能不再局限于牲畜行业,逐渐扩展到其他行业。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牙商的身影出现在各种商品交换中。

  明清时期,官牙制度正式成为全国通行的制度,牙商被官府正式引入商业控制中,成为集商、官、吏于一体的商业群体,承担着监督商人、协助征收商税、维护市场治安和商业秩序等官方职能。

  官牙制度的实施,体现了中国古代政府对市场监管的创新尝试。

  政府通过行政发包的方式,将部分行政权力赋予具有一定官方性质的牙行,利用牙行的居间特性,掌握市场交易情况,提高征税效率。

  牙行向政府领请“牙帖”开业,获得合法化的官方背景,同时向政府交纳牙税,替政府办事。

  这种制度将牙行完全引入政府行政体系当中,实现了政府对市场的间接管理,减少了政府监督和决策成本,同时通过牙行协管市场,延伸了监管触角。

首节 上一节 1141/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