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143节
但即使如此,那一百多万两银子的货物,如果征税的话,至少也有近肆拾万两税银流失。
魏广德提出限制市舶,张居正和吕调阳都听明白了,也想明白其中的利益。
他们并没有明显的倾向,因为他们本身并没有介入商业里,但还是能明白魏广德话里的意思,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
知道归知道,他们却不能认同这件事儿。
吕调阳开口说道:“魏阁老,此时怕还要好好商榷才好。
市舶司接待的都是周边藩国派来进贡的使者,他们不远千里而来,总要挣些路费。
周边藩国什么情况,想来你也能明白,都是贫弱之国,若是朝廷还向他们征收高额赋税,这.”
吕调阳不好说朝廷收他们的税,怕是周边藩国就不再来朝贡天子的话。
毕竟,殿上还坐着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多少有点说不出口。
“吕阁老多虑了。”
魏广德轻笑着回道:“从苏禄国国王主动请求觐见一事,难道吕阁老还没有领悟到藩国朝贡的本质。
其实,朝贡之后进行的市舶贸易,根本就不是这些藩国所需要的,这些利益不过是被藩国国内一些权贵看重。
对于各国藩王来说,强大的大明,能够保证他们安全的大明,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苏禄国主动朝贡,绝对不是因为朝贡贸易进出的那点货物,而是想要依附我大明,好抵抗周遭对他们不怀好意的邻居。”
魏广德说道这里,看看张居正、谭纶都是微微点头,这才继续说道:“我大明水师此前已经百余年没有下过南洋,加之之前云南官员处置失当,导致我大明宗主国在南洋藩国中影响力减弱。
暹罗数度被缅甸攻伐,甚至亡国,都不曾向我大明求救,其实皆是我大明影响力下降的缘故。
此番南海水师南下,对南洋诸国的影响势必不小。
如今水师已经占据吕宋一地,下一步就是收复旧港宣慰司,到时候水师南下将成惯例,大明对南洋,甚至西洋诸国的影响力势必回升。
就算禁止他们市舶,他们为了依附大明,以期获得庇佑,也会争先恐后前来朝贡。
想想万国来朝的时候,怕也只有永乐朝如此了吧。”
魏广德故意感慨一句,目的自然是提醒殿内诸人,大明实际上已经有百多年没有出现过万国来朝的盛况了。
这些年,还保持着年年朝贡的藩国,其实也只剩下朝鲜一国而已。
琉球虽然对大明也算中心,但是因为交通不便,也只能数年来一次大明。
然后所谓的万国来朝,其实不过是一群披着使者名义的市舶商人,他们手里的勘合,都不知道是通过什么手段获得的。
“恢复旧港,是阁议已经确定的事。
既如此,等西南事了,就让俞大猷率领南海水师在周边藩国巡访一番,若有藩国国王愿意来我大明,不妨一并带回。”
张居正其实也很向往永乐盛世,据典籍记载,人数最多时光是各国藩王就近百人,那段历史何其辉煌。
而促成此事的,正是三宝太监郑和的船队。
虽然造船需要大笔银子的投入,可是若这笔银子可以通过月港收税赚回来,貌似也不是坏事儿。
最起码一进一出之间,朝廷并没有大的损失。
当初英宗时期,朝野反对下西洋,根本原因就是认为耗费过大。
实际上,英宗皇帝打算重下西洋,未尝没有发现大明对外影响力减弱的情况。
在他登基以后,来大明朝贡的藩国使者已经大幅减少。
只不过出于朝廷脸面,史官并没有将这些写进典籍之中。
“宗主国,多少还是应该有个宗主国的样子,为藩国提供往来便利,其实并无不妥。
就如这次,吕宋剿倭时,苏禄国国王马上就调集兵马协助我大明作战。”
魏广德又提醒道。
这点,之前还真被殿里几人忽视了。
人家凭什么出兵帮忙打仗,可不就是希望大明能够为他们提供保护。
其实,只是大明没有向他们索取利益,但只要开口,他们貌似也不会拒绝。
“那以后市舶司就只接待使者朝贡,不再进行市舶。”
张居正想明白了,只要大明的战船一直在南洋,甚至西洋活跃,那么藩国不管为了自身安全还是什么,都会主动前来大明朝贡。
既然如此,市舶贸易是否继续进行也就没有必要讨论了。
“贡品外的货物,数量不超过五万两银子,可以免税在会同馆开市出售。
但是采购大明货物离开,必须通过月港进行。”
张居正开口说道。
进贡给皇帝的东西,当然不能收税。
其他顺带的东西,张居正认为五万两为界比较合适,超过部分就按照月港规矩收税,市舶司代征。
“其实不用区分的,贡品免税,其余商品全部征税。
而他们带走的商品,除陛下御赐外,也全额征税。”
魏广德不认为需要什么免税额度,当即把自己的意见说了出来。
开玩笑,他的船队还在往海外倒腾商品,要是有免税的东西出去,可不就是和他的商队进行竞争。
缴税的怎么和免税的竞争?
按照张居正给的五万两限制,要是十个藩国,可不就有了五十万的免税货物。
其中还有个关键,就是货物卖的越远,这利润就越高。
以后南海水师在南洋和西洋活跃,必然有更多西洋国家使者到来。
这些人可是大金主,有钱的很。
其实,魏广德所想西洋国家并不是欧洲人,而是中东人。
早年通过垄断东西方贸易,中东国家商人可是从中谋取了巨额利益,他们的国家也因此获利。
魏广德的商队已经尝试进入西洋,需求更高的利润。
现在和倭国进行的贸易,遭遇到强大的竞争对手。
他们不是大明人,此时大明商人走私过我的有,但数量不多。
倒是夷人大量从大明采购丝绸棉布贩卖到倭国,采购倭国特产转卖到大明,成为魏广德参股商会最大的竞争者。
让南海水师进入印度洋,对于大明商船来说至关重要。
商人的活动轨迹,其实多和国家影响力挂钩。
影响力越大,辐射的区域越广,商人活跃的区域也就越大。
魏广德想直接把货物卖到中东,自然就需要水师保驾护航。
否则船到了印度洋,被什么人抢了都不知道。
大海之上没有秩序,只有武力大小。
这点,魏广德接触海商较多,自然很清楚其中门道。
那些在魏广德面前还算循规蹈矩的海商,出海以后怕也没少干过抢船掠货的事儿。
“那样会不会显得太小家子气了。”
吕调阳皱眉说道。
一边的谭纶看到三位阁老居然不是讨论能不能做,而是在商量该怎么做,不由尴尬的笑着退后几步。
其实,他们这些六部九卿私下里也没少联系,多少知道户部那边的情况。
特别是兵部,本就没什么进项,大头都要户部拨付。
兵部当然也有进项,就是太仆寺,不过祖制对动常盈库里的银子限制颇多,所以兵部就当没这个衙门存在。
这次,谭纶开始还想着是不是提一嘴,说常盈库的银子似乎可以动用。
毕竟是用于兵部的开支,对外战争,貌似动用太仆寺的银子也说得通。
但没想到,魏广德提出加税的方案,还得到张居正和吕调阳的认可。
内阁都认可,想来上面三位也不会反对。
加税,获利最大的其实不是户部,而是内廷。
没看到冯保在一边脸都快笑烂了。
虽然市舶司也有内廷的收益,可那里的银子是绝对没有月港加税来的多。
等内阁三人商议半天也没有明确结果,于是李太后看了眼陈太后,见她脸上已显疲乏之色,于是开口说道:“此事关系朝廷体面,内阁还是组织阁议,召集九卿商议,最后上个章程来吧。”
李太后发话,内阁三人本打算今天就把事儿敲定,到时候就可以免去朝堂上其他风波。
不过一些细节,意见多少还是不统一。
现在听到李太后下逐客令,三人和谭纶一起行礼后,这才退出慈庆宫。
回内阁后,谭纶告辞离开,他们兵部主要负责对此次有功将士的封赏,加税和他关系不大。
阁议的时候,他也不会有太多发言权,主要还是户部尚书的事儿。
于是,他早早就告辞离开。
而魏广德进了内阁后,就被张居正叫去了他的值房。
“善贷,你提议月港官牙收税,是否还有其他用意。”
到了这里,屏退左右后,张居正直截了当问道。
“什么事儿都瞒不过首辅大人。”
魏广德笑嘻嘻应对道。
他的盘算,或许能够瞒过吕调阳,但是对极为敏感的张居正来说,却是极不易糊弄过去的。
“你提出官牙收税的时候,我就想到了。”
张居正开口说道。
牙行每年向户部缴纳税银也有二三十万两,都是现银,也是户部重要的进项,张居正自然了然于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