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169节
没有铁路和航空运输,没有高速公路的前提下,中国的交通情况在这个时代其实已经达到世界最好的程度。
魏广德只考虑到广西挨着云南,看上去距离很近,却没有考虑到交通条件,大量货物根本就没法通过滇桂大道进行运输。
“父亲,大哥,出事儿了。”
就在两人因为云南糟糕的运输条件垂头丧气的时候,院子里响起李如桢的喊声。
“我们在屋里,进来说话,大呼小叫的作什么。”
李成梁没好气的对着外面喊道。
老大是这样,老三也是这样,李成梁能有好脸色给他才怪了。
很快,李如桢进屋,手里拿着一份战报递到李成梁面前,焦急的说道:“爹,五日前孟养城外,缅王莽应龙斩杀了孟养土司思个,正式下令进攻大明。
现在缅军前锋怕是已经过了孟伦,再有几天就该到蛮莫城了。”
“来了?”
李成梁双眼微眯,该来的总还是来了,虽然有些不是时候。
要是能再拖上几个月,那才是对大明最佳的时期。
“看来,二十多万人的消耗,莽应龙也承担不起。”
李成梁轻笑出声道。
其实,大明这边在云南进驻十余万大军,每天人吃马嚼,消耗量也是惊人。
若不是当初在贵州驻军练兵时,大量向西南各省摊派钱粮,云南这边官府怕早就闹上门来了。
别看云南从去年起就没往京城转运赋役,但也不过去年和今年两年的量,还有就是一些府库的积存,但数量有限。
毕竟,云南穷,并没有太多钱粮税收可供使用,李成梁已经打算从湖广和广东调运钱粮支持了。
知道缅军没有休息太长时间就投入对大明作战,李成梁多少就猜到,莽应龙应该也受到钱粮困扰,所以不得不尽快发动。
缅甸,即便对上暹罗,也不过调动十余万军队。
集结三十万大军也是首次,难免失措。
第1066章示威
“谭大人,谭大人,云南紧急军情。”
兵部大堂,谭纶拖着病体正处理各地发来的文书,外面脚步声响起,有书吏手里拿着一份红纸包裹的文书快步进屋,边走嘴里边喊道。
“快给我。”
谭纶来不及处理手上文书,当即放到一旁,伸手就接过军报,拆开快速看起来。
“去,叫刘侍郎和杨侍郎过来。”
谭纶看到一半,就对着下面吩咐道。
“是,大人。”
那书吏躬身领命,快步出了大堂找人去了。
不多时,刘应节和杨巍得到消息快步赶到。
“谭大人。”
“谭大人,云南是出什么事儿了。”
两人进屋,不约而同拱手行礼后,都关心起那份军情文书来。
来的路上,两人已经知道外面接到了云南紧急军情的消息,红纸包裹,肯定不是小事儿。
“莽应龙在半月前从孟养出发,率兵进攻大明。
算算时间,现在怕已经打到南牙关了。”
两人到来前,谭纶已经把文书看完,对云南的情况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所以直言道。
“终于开始来了。”
“是啊,该来的,终归要来。”
两人其实多少心中有些猜测,这两年朝廷一直在暗中准备西南地区大规模用兵的事儿,在侍郎职务交接的时候,都会嘴上提点一句。
是的,按照之前高拱的提议,他在担任内阁首辅期间,向隆庆皇帝呈上了六道疏文,全面阐述了对军事体制改革的构想。
在这些构想中,高拱强调了兵部职权关系王朝之安危,特别是在近二三十年来边疆多事的情况下,提出了侍郎和总督轮换的建议。
这一建议旨在通过侍郎和总督的轮换,增强边疆防御能力,确保王朝的安全。
虽然张居正百般消磨高拱留下来的政治遗产,但有些章程被认为好用,特别是在六部权限内,张居正也很难直接插手进去。
除非,他能想到比高拱提议更好的办法让六部使用。
张居正影响力最弱的衙门,自然就是工部、兵部和都察院,所以侍郎和总督轮换一直都在进行,一般一年到两年一次。
也正好大明此时受到来自北方的威胁减弱,让他们可以顺利进行这样的轮换,而不用担心出岔子。
毕竟,每次封疆大吏的更换,都会导致下方一些官职的空缺,容易引发一系列的混乱。
“你们看看,此事还要尽快报上去。”
谭纶说着,把云南公文递了过来。
两人接过,就凑到一起快速翻阅起来。
“大人,这莽应龙居然敢公然率兵攻打云南,实在该死。”
刘应节开口说道。
“幸好朝廷早有准备,既然如此,那就别怪朝廷了。
不过,是不是也行文湖广、广东等省,让他们也做好出兵准备。”
杨巍思考片刻还是开口说道,“还有钱粮,兵部应该下午让南京尽快向云南转运过去。”
虽然没有明说要对缅甸进行实质性占领,但是魏广德早早就做出布置,其实兵部官员们私下里也不是没有猜测。
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在明军如在东番岛和吕宋获得实际领土以后,这样的猜测就更多起来。
毕竟,现在朝廷连东番岛都能出手,还有什么不能动的。
就算某天大军云集广西,欲重新出兵安南,其实兵部的人也不会意外。
按照当年安南事例,朝廷就需要准备更多的钱粮物资才行。
还是那话,战争的胜败关系到兵部上下荣辱。
当年从安南撤兵,虽然看上去丢面子的是大明皇帝,但其实输家是兵部,没把差事儿做好。
当年安南都能抵抗如此激烈,那缅甸呢?
缅甸的实力,其实真不比安南差多少。
“尽量储备军事物资,运到云贵去。”
谭纶听到杨巍的提议,点点头,当即说道。
别说为什么不及早就开始准备,在没有战事发生前,就把南京储备的战争物资转运其他地方,你至少得给出理由吧。
在这个年代,运输的成本可不低,需要耗费巨量的人力和物力。
现在战事爆发,向西南转运战争所需物资才顺理成章,没人可以反驳。
有了手里这份急报,挑起战争的帽子就可以顺理成章扣到缅甸东吁王朝头上,是莽应龙穷兵黩武所致。
在攻陷暹罗、老挝等藩国和宣慰司后还不甘心,还想对宗主国出手。
“你们就在兵部处理相关事宜,也向户部发文,让他们筹集钱粮等物。
此战关系西南地区安危,兵部要按大了准备物资。
湖广和广东那边,也都下文,让他做好准备。”
快速安排兵部的事儿,谭纶起身,拿着急报就往内阁去了。
这次,谭纶进了内阁没有直接找魏广德,而是先去了首辅值房,把云南急报交到张居正手中。
显然,张居正知道事由后,马上就派人请来魏广德和吕调阳。
“这里就是满次加?”
十余艘战船驶进一条狭长水道,就在他们前方不远处,一个海港城市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
“是的,这就是马六甲,是不是很漂亮,邓将军。”
这是向导在一旁恭敬的对邓子龙说道。
眼前那座城市,离海岸非常近,房屋鳞次栉比,人口稠密,非常美丽。
城市沿着海岸延伸,低洼的沼泽地带、棕榈叶屋顶的房屋之间偶尔可见清真寺尖塔,一条河穿城而过,注入大海,入海口有一座坚固桥梁,将城市一分为二。
这是一个完全的贸易港,只是在靠近海边的一座大山之上,邓子龙看到了一处炮台,居高临下保护着满次加城。
“葡萄牙人在这里的军港建在哪儿?”
邓子龙还在仔细观察着,寻找这里军事设施的影子。
“他们的战舰都是靠在码头上,不过我知道在内河里有一段码头,只能停靠他们的战舰,应该就是将军说的军港了。”
那向导马上就说道。
“内河?”
知道军港的位置,邓子龙就微微点头,“这里河道是要比前面淡马锡城那条河宽一些,可以驶入大些的海船躲避海浪。
嗯,好像人口也比淡马锡多很多。”
“将军,葡萄牙人在这里勒索我们过往船只,所有经过这里的海船都必须停靠都马六甲城交税,否则就会遭到他们的攻击。”
那向导显然是个东南亚当地海商,趁机在邓子龙面前细数葡萄牙人的无耻和贪婪。
其实,葡萄牙人耗费阶段的人力和物力攻占马六甲城,本来就是奔着垄断东方贸易,控制海上霸权,排斥回教徒以及宣传基督教来的。
此时的葡萄牙人,已经在印度洋沿岸建立了一系列的据点,完全把印度洋变成了他们的内海。
马六甲城,刚好就是最后一把锁。
至于大明境内建立的壕镜,其实并不在葡萄牙一些列扩张计划中,只是作为在东亚海域的避风港,商人们来到这里,需要有个港口可以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