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185节
因此,为了确保有足够的人力参与战斗,以及为了获取战争所需的物资和粮食,战争通常被安排在农闲时期进行。
这样,领主们可以调动更多的人力和资源来支持战争,同时也确保了战争期间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在倭国战国时期,由于兵农一体的政策,农民在平时从事农业生产,而在农闲时则参与军事训练和战斗。
这种制度确保了在需要时,农民可以迅速转化为战士,为领主提供必要的军事支持。
此外,由于战争资源的限制,如武器和装备需要自备,以及军队的补给问题,只能在农闲时期集中力量进行战争,以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
这也是这时期倭国士兵的主要武器是以竹枪为主,毕竟那东西取材容易,只要找到长些的竹子,在尖端套上一个铁制枪尖就可以了。
好吧,这还是升级版的竹枪,其实最初的竹枪,就是把竹端削出尖刺就可以拿着上战场。
但是还别小看这样的武器,在倭国战国时期,竹枪一直都是最重要的武器。
日本古代五兵,就是日本刀、弓箭、长枪、雉刀、胁差。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刀和弓箭一直都是最被人重视的武器。
武士刀不仅可以步战,也可以马上挥砍,所以被武士,特别是骑马武士热衷。
不过日本铁料缺乏,要打造一柄合格的武士刀代价也非常高昂。
而日本的弓箭则是以以重藤弓、丸木弓为代表,也是武士非常喜欢的武器。
相对来说,最初长枪在倭国并不被重视,那是足轻才使用的。
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称为足轻的打赤足步兵或那些徒步作战的骑马武士的侍从们只起到了辅助的作用,而且他们甚至有时也不被允许向敌人的武士发起进攻。
倒是日本北海道、库页岛等居住的阿伊努人等原始土著由于没有发展成武士集团的作战形式,以徒步作战为主的他们反而较为重视长兵器的使用。
后来蒙古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后,两次从东北的高丽渡海入侵日本发动文永之役。
虽然不谙航海的蒙古军遭遇台风的袭击翻船而败退,来自中国的蒙古一方的士兵则多数持枪矛上岸战斗,而矮小的日本人只有太刀、雉刀这类兵器抵挡。
由于这次战役给日本武士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于是日本人的战斗模式也逐渐由骑马武士们的骑射作战向步兵集团作战而转变。
因为日本国土大部分狭窄的崎岖山地不适合大规模的武士骑兵开展奔驰作战。
日本人也逐渐认识到枪在步战的重要性,武士们在逐渐抛弃了弓箭的同时,也开始广泛的使用枪,并使其最终成为了日本古代战争中最为常用和重要的武器之一。
日本长枪总长度并不长,一般以2米半最为常见,这些一般是各地大名配发给手下将领和精锐使用。
这样的长度,更利于发挥长枪作战的优势。
但是对于足轻来说,当然是越长越好,离敌人远一点才安全。
于是五、六米超长的竹杆也出现了,最长的达到十米,可称为东方长枪的极限。
有人统计过,日本的白刃战最常见的伤势依序为枪伤、刺伤、箭伤、刀伤。
用武士刀互砍的刀伤比例居然出奇的低,进行白刃战,最受重视的武器就是长枪。
这是因为日本制铠技术的提高和铠甲的轻量化,大量下级家臣也可以穿戴铠甲战斗。
对此,刀的杀伤力无法跟上时代的需要了,而一点突刺、洞穿敌铠的长枪,其优势大大强化,故长枪最终成为日本五兵之一的主流。
而且,本就是堆人数的足轻,领主们并不关心他们的死活,让他们就地取材制作武器是最优选择。
实际上,大量使用竹枪的足轻,战斗力也是非常强的。
这让日本这些领主们很快就意识到一个道理,与其购买一把名刀装备一个武士,不如招募一百个手持竹枪的足轻。
而且这种加长型长枪对于战力孱弱的明军,当初也确实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这么算起来,倭国最少可以动员起几十万大军,也是够叫人头疼的。”
魏广德想到这里,不由得感慨一句。
光是织田氏和武田氏两家,就可以动员十余万人交战,倭国可还有许多类似的诸侯。
他们虽然没有这么多人口可供驱使,但凑出几十万人还是可以的,应对这样战争潜力巨大的国家,还真的小心谨慎才是。
大明真要对倭国出手,还要做更多准备才行,否则难免重蹈蒙元覆辙。
魏广德此时在心里提醒自己,免得轻敌吃败仗。
第1080章马市
“善贷,快进来坐下。”
又是一天,魏广德进入内阁自己值房,屁股还没坐稳,张居正那边就派人来请。
显然,今儿一大早张居正就有事儿找他商议,所以有人顶着内阁大门。
虽然好奇张居正什么事儿要找他,现在张居正主抓的工作就两条,一是南方抗洪救灾,这个是首辅职责,他不敢假手于人。
二就是进一步推进考成法,要知道,考成法是以首辅为中心,首辅监督六科,六科监督六部,六部再往下推到各布政司和府县。
但是最终,权利会汇聚到首辅手上。
这时候张居正找他,会是什么事儿?
刚进首辅值房,张居正就很热情的拉着他进屋,让他坐下。
等两人做好,有书吏送上茶水,魏广德笑道:“叔大的兄这么急着相召,想来定是有什么大事儿,不知道是收到哪里的文书了?”
魏广德此时以为是因为考成法的原故,这段时间因为地方上抵触,张居正没少和他商量,通过吏部调动一些不听话的官员。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是人情世故,张居正不会因为下面的人反对他推进的新法就对他们痛下杀手。
大明的官员,同窗、同乡,还有同年、同学,关系网是盘根错节,其实有时候很难处理犯事官员。
动一个,说不好就得罪一大帮子人。
张居正是首辅,但不代表他就无所顾忌。
毕竟,差事儿,总还是要下面的人来做,不可能让他首辅亲力亲为。
“呵呵,这次倒不是我这里收到什么紧要文书,就是想问问,上次你说起过霍翼那事儿,最后是怎么个结果?”
张居正抚须含笑问道。
“霍翼?霍总督的奏疏?”
魏广德有些诧异,张居正怎么关心起这个事儿来。
大约一个月前,魏广德就看到宣大总督霍翼的奏疏,请求在大同开市。
他这个请求,可不是此时大明进行的封贡互市,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市,大明和蒙古进行纯粹商业交易的行为。
魏广德看到这个奏疏,想到已经有封贡互市了,完全没必要每月定期搞什么市场。
虽然蒙古俺答汗已经名义上成服大明,但是对蒙古的戒心,魏广德可不会丢。
要知道,后世满清次次入关抢掠,队伍里就从来没有缺少蒙古人的身影。
适当的限制,还是要有的,可想而知魏广德的票拟,自然不会选择支持。
奏疏递进宫里后,冯保也和魏广德保持一致,认为没必要开市,只需要保持封贡互市即可。
“霍总督的奏疏,不是已经被驳回了吗?”
魏广德不知道张居正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故意这么说好引起话头。
霍翼是去年从兵部派去宣大,接替原宣大总督王崇古,负责宣大防务和与蒙古俺答汗的联系。
“自俺答汗封贡以来,这些年蒙古对大明还算恭敬,每年封贡互市那点量,也无法满足蒙古的实际需要,所以我以为,适当放开一些也是可以的。”
张居正果然是为了宣大开市而来的,直接开始当起说客。
“叔大兄,你是什么样的人我知道,不知可否告知,是何人游说于你?又是用何理由认为朝廷应该允许宣大开市?”
魏广德收起笑容,严肃问道。
张居正插手宣大互市,看似这是首辅关心政务,可魏广德却不这么觉得,因为联系都后世,魏广德有种很不好的感觉出现了。
“呵呵,瞒不过善贷。”
张居正笑笑,继续说道:“是户部王尚书和礼部张侍郎,王尚书以为,既然月港可以开市,那宣大自然也可以效仿,对进出货物征税,增加朝廷收入。
而张侍郎则以为,每年蒙古封贡,他们送来少量羸弱战马就换取大量物资,实在是朝廷吃亏。
不如在边镇定期举行互市,让商人选择购买蒙古马匹牛羊,自主进行交易,朝廷从中征税,弥补封贡引起的损失。”
封贡互市,或者叫朝贡贸易,其实一直都是明廷在吃亏。
番邦带着所谓贡品进献皇帝陛下,即便品质低劣一些,为了面子往往朝廷也会给出极高的价格。
既然是进贡,自然不能以钱财来论。
而之后,番邦使者大多就会把朝廷的赏赐采购大明商品带走。
而在宣大的封贡互市,按约定就是封贡时蒙古各级官员向大明皇帝进献“宝马”,朝廷按市价给予赏赐。
而这些赏赐,就是商人们带到宣大互市地点的商品。
“张侍郎还提到,去年兵部就曾禀报过,边镇战马不足,正好利用开市获得蒙古好马补充边镇所需。”
张居正还在那里说道,很显然他是被王国光和张四维说服了。
月港和旧港,户部都没占到便宜,所以户部把视线投到北面宣大,也想在陆上搞出个月港来。
至于为什么不在蓟镇开市,其实原因很简单,太靠近京城,怕出现差错。
宣大的位置,距离京城不远不近,刚刚好。
还好,张居正还是清醒的,知道此事其实负责的主要是兵部,而不是管钱粮的户部,他并不好直接答应。
于是,就有了今日这一次召见。
实际上,张居正昨晚已经深思熟虑过了,他认为是可行的。
“他们想用什么商品进行交易?”
魏广德并没有一口回绝,而是开口问起心中疑惑。
“自然是茶叶、丝绸为主,辅以其他所需生活物资。”
张居正开口说道。
“铁锅呢?”
魏广德追问道。
“铁器可以禁止,只在封贡互市时少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