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193节

  线贵又开口说道。

  “对对对,大哥,你说的太对了,我们只有躲进缅甸就不会有事儿。”

  线老三开口附和道。

  大哥的话算是说到他心坎上了,按照朝廷对缅甸的态度,只要缅甸认输称臣,貌似一切又会回到原点。

  是的,大明似乎一直都没有继续往云南之外扩张的意思,都是封赏土司,让他们自治,只要每年送一张称臣纳贡的纸到昆明就行。

  元代以前,中原王朝的治边之策主要是“羁縻之治”。

  羁縻之治的核心概念包括“羁”和“縻”,其中“羁”指的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进行控制,而“縻”则是指通过经济和物质的利益进行抚慰。

  这种政策允许少数民族地区保持其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同时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

  除了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因受时代条件的限制,“羁縻之治”尚处于有效管理的初期阶段,施行中的随意性与不规范执行较为明显,同时少见基于南北部差异与不同时期的特点而具有的改变。

  如汉朝的边郡、唐朝的羁縻府州,均普遍施用于各地边陲,并无因地制宜的改变和具体明确的规定,重防御、轻开发是两朝治边共有的特点,在制度建设与监督保障等方面,也缺少应有的重视。

  蒙元面临新的天下格局,统治者也较少有“内华夏外夷狄”、“守在四夷”一类的观念,行事崇尚简便易行。

  在元朝建立前20余年,蒙古军长途奔袭平定大理国,并在其地实行北部草原通行的万户制度,但云南地区动荡不止。

  富有统治经验的大臣赛典赤受命至云南建立行省,他进行调查后决定废止万户制度,试行任命当地蛮夷为朝廷官吏的制度,实行后因收效显著,乃在南部边疆地区普遍推行。

  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

  嘉靖二十二年,嘉靖皇帝就说:帝王之政唯守在四夷,今朕欲求长治久安之术,无出于守之一策,大致代表了明朝统治者的看法。

  明初之时,朱元璋也不是没有尝试过继续往外扩张,但是明军进军云南虽轻取元军残部,但遭到当地蛮夷的激烈反抗,大理与今保山、德宏等地的元朝土官,以及本已附明的一些土官纷纷起事,历时十余年才最终平定。

  由此,朱元璋做出一个判断,认为云南等地的蛮夷强悍难治,须镇之以重兵,乃将重兵守滇定为成法。

  由此,大明就把云南定为西南边陲,不再继续尝试向外扩张。

  明朝之后的大部分时间,明朝皇帝疏于问政,朝政委靡拖沓及吏治腐败,对统治制度的贯彻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说明朝治边屡屡失误非因制度不健全,而主要是由于朝政腐败及执行力太差,突出表现在土司办理承袭手续,官府经常拖沓推诿,或使申请承袭的土司势力愤而反叛。

  明代中期西南边疆动乱频发,还与土司制度自身的软肋有关。

  《明史·土司传》说土司“必假我爵禄,宠之以名号,乃易为统摄,故奔走唯命”,若朝廷调遣繁多,则“急而生变,恃功怙过,侵扰益深”。

  除朝廷征调导致反抗外,土司因获得朝廷的保护,并逐渐掌握与官府打交道的方法,平时借多征税收而自肥,条件具备时则逐渐坐大,甚至凭借掌握的土军分裂割据。

  民间流行这样的民谣:“官府只爱一张纸,打失地方两千里。”

  这话不止是民谣,也是朝廷对边疆治理的真实写照。

  给土司一封委任状,就换来每年称臣纳贡的贺表,进而粉饰国泰民安。

  至于那些地方到底在谁手里,姓什么,无所谓。

  不过,魏广德这次对缅甸的用兵,却根本就没有考虑沿袭旧制,而是打算改土归流。

  让李成梁尽可能处理掉西南的土司,将治下百姓从土司管理变为朝廷委任的流官管理,从根本上杜绝类似时间发生。

  至于在大明内部的土司,在没有发生大规模叛乱前,朝廷也不好直接处置,只能慢慢来。

  李成梁对魏广德的意思,其实也是一知半解,但是消灭土司的意思是听明白了。

  只是对这样操作背后的含义,并未看通透。

  不过也快了,当战争结束,大明委派官员接手以后,效果才会逐渐显现出来。

  这其实也是魏广德从《雍正王朝》里得到的一些启发,雍正皇帝做的可不止耗羡归公和摊丁入亩,还有其他许多做法。

  只不过,电视剧里更多的是关注这两个影响巨大的改革措施而已。

  改土归流,就是雍正帝对南疆土司制的一项重大改革。

  雍正二年,他就深感土司制的弊端与土司的作恶,在给四川等地的督抚上谕中说:

  “朕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所属土民,每年科派,较之有司征收正供,不啻倍蓰,甚至取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杀任情,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要求他们加强对土司的管理,但他并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说了也不起作用。

  到雍正四年九月,管云贵总督事鄂尔泰上奏折,建言改土归流,并拟定了实施方针:

  “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自投献为上策,勒令投献为下策。”

  对于投献者,“但收其田赋,稽其户口,仍量予相赡,授以职衔冠带终身,以示鼓励。”

  就是说改流的策略,既要用兵,又不专恃武力,争取波及面小,尽量减少阻力,以便迅速实现安定。

  雍正帝早就欣赏鄂尔泰的才能,按照他的“有治人无治法”的思想,相信鄂尔泰能办好这件事情,所以边看奏折,边批“好”学,最后批道:

  “朕心中嘉悦,竟至于感矣!有何可谕,勉之!”

  全部批准他的建议,勉励他努力实行。

  在雍正帝的指导下,鄂尔泰、张广泗、哈元生等督抚提镇努力推行改流政策,到雍正八年,云贵地区基本完成了改土归流。

  湘、鄂、川的改流准备得较充分,到雍正末年、乾隆初年,亦告完成。

  整个改流的地区,以贵州涉及的最广泛,它新设的州县竟相当于原有州县的面积。

  改流的内容包括:取消世袭土司,设置府厅州县,派遣流官,增添镇营,改革赋役制度,兴办学校等。

  雍正的举措,土司自然不甘,因此也是多次举事。

  对此,清廷直接派出重兵武力镇压。

  实际上,就算没有改土归流,朝廷和土司之间的矛盾也没法根除,早晚都会有这样的结果。

  如果,线贵知道朝廷此番行动的目的,怕是就不会把逃亡缅甸当成最终目标了,而是只把那里当做跳板,通过缅甸逃往南洋诸国。

  可惜,在云南官场上,此时除了李成梁和李如松知道一点外,其他没人知道这些后续安排。

  “大哥,我去联系罕拔?”

  线老三此时已经下定决心死中求活,不降是不行了。

  “小心点,我也该清理下城中那些人了。”

  线贵低声说道。

第1087章勃固港

  有把柄在罕拔手里,线贵已经没得选择,除了投降缅军再无其他出路。

  而潞江城里,守军也不全是他的人,自然也有其他势力安插的人手。

  毕竟,潞江可是一个交通要道,云南但凡有点势力的,都会往这里安插亲信,为他们的生意保驾护航。

  这些,大家也没什么藏着掖着。

  毕竟,都是求财,又不会相互挡别人的财路。

  安插人手,也不过是为了过江图个方便。

  “你安排手下信得过的人,去保山把家人都悄悄接回来,千万不能走漏了消息。”

  不过,线贵并不认为联系罕拔是当前最紧要的事儿,而是把家人从后方送回来。

  战争爆发后,几乎所有知道内情的官员和权贵,都把家小往昆明送,线贵也不例外。

  只不过知道保山城有沐昌祚沐总兵坐镇,所以他先是把家小安排在那里暂住,之后打算让三弟带着他们一起去昆明。

  也幸好是这样安排的,所以人离潞江城不远。

  “好。”

  听到大哥吩咐这个事儿,线老三一口答应下来。

  “告诉接人的,从保山城东门出发,对外有人问起,就说是去昆明。

  等出了保山城再折返回来,动作要快些,不能被人瞧出端倪。”

  线贵开口又提点道。

  他现在位置特殊,如果被人知道他偷偷把家人从后方接回潞江城,怕是就会猜到他的打算。

  也因此,线贵不得不多考虑一层,那就是做出要把家人送到昆明的假象,蒙骗其他人。

  反正这个时候,滇西的官员,许多都选择把家人往昆明送,避开这里的战火。

  “明白了,大哥,我安排人出城走上几十里再调头回来。

  放心,这事儿轻重我晓得,不会出错的。”

  线老三不是笨蛋,只不过聪明劲用到偷鸡摸狗上了。

  对于大哥的提醒,他也是一点就透,当即拍着胸脯承诺道。

  兵部派出来送紧急军情的驿卒此时也到了渡口,这里是川滇交界处,过了这里就进入云南楚雄的地界。

  继续往前跑一天左右就能抵达姚安,从这里往东过大理,不过两三日时间就能到达保山城。

  驿卒虽然已经精疲力竭,可没办法,身后背负的公文非同小可,必须亲手交到左都督李成梁手里,中间不能过他人之手。

  当然,这趟差事下来,他能得到的差钱也足够他半年的花销了。

  只能说累是累了点,但也值得。

  而此时,后世被称为安达曼海的北部,临近勃固的海域,一支庞大的舰队正迎风破浪而来。

  “大帅,前面就是勃固了。

  我们的船队,应该已经被毛淡棉的缅人发现了,只不过他们应该不知道我们的目的。”

  船队在六日前进过毛淡棉海域,曾经遭遇过两条缅人驾驶的渔船。

  本来按照俞大猷的意思,全军隐蔽前行,沿途会选择击毁所有可能泄密的船只。

  不过那两条缅船见到南海水师的阵容,就识趣的远远躲开,都不敢靠近片刻。

  毕竟,在印度洋这片海域,海上已经没有什么秩序可言,海船之间相互劫掠已经是家常便饭。

  这还是英国海盗没有到达这里,现在他们的主要活动区域还在大西洋上,靠近美洲大陆的航线上。

  当这些持有私掠凭证的官方海盗出现在这片海域时,才是彻底搅乱海上贸易秩序的时候。

  “我们的船,只有小船才能进入勃固河吗?”

  俞大猷所有所思对带路的林家人问道。

首节 上一节 1193/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