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209节

  “也好,今日主要就是和善贷讨论下西南战事和大同之事,其他也没什么了。”

  魏广德告辞出来,张居正也送到门口。

  “见过魏阁老。”

  魏广德告辞张居正,出来就碰上门口等候的礼部张四维。

  “子维兄见外了,首辅大人正在房中,你尽可去得。”

  看到恭敬行礼的张四维,魏广德也不敢托大,马上也抱拳行礼道,礼数可算做全了。

  “那就告辞了,魏阁老,有闲定要登门拜访。”

  张四维依旧客气说着话,迈步和魏广德擦肩而过,进了张居正值房。

  魏广德轻笑摇头,就往自己值房走去,不过没走几步忽然站住。

  想到之前张居正和他讨论的大同之事,还有忽然又为刘台求情的话,准备放过刘台。

  不经意间,魏广德忽然觉得此事,怕是张四维也介入的很深才是。

  是的,不管是大同事还是刘台的官司,其实都牵扯到张四维。

  大同事不多说,可刘台弹劾的奏疏里,就指名道姓扯上了张四维。

  刘台在弹劾疏中可是说了,张居正破坏“祖制”,一心想要推动张四维入内阁,其实是一件十分蹊跷的事。

  他要把这件蹊跷的事情告诉皇帝、告诉天下的人,因为这个张四维在翰林院的时候,就因行为不端而为言路所攻。

  这些事情张居正不是不知道,仍然引用其入阁为大学士,这就是蹊跷。

  原因是这个张四维尽管人品不好,但善于机变,有些能力,而且特别善于拍马屁,把张居正哄得团团转。

  张居正的父亲年事已高,说不定哪天一命呜呼、鹤驾西归,张居正就得回原籍“守制”。

  那个时候,有张四维在内阁,由他来安排张居正早些“起复”,早些回朝廷,那就方便多了。

  所以刘台认为,他有责任提醒皇上,要警惕张居正,因为这个张居正太可怕了,他什么事情都是深谋远虑,但他这个深谋远虑不是为了国家社稷,而是为了他自身的利益、自身的权势。

  和张四维一起被指名道姓的还有张翰,说他巡抚陕西,赃秽狼籍。

  魏广德回头看了眼已经空无一人的首辅值房大门,又摇摇头。

  张四维这个人,有办事能力,不过撒银子的本身才是一流。

  张四维的父亲是蒲州有名的盐商,外公是做竹木漆器,还兼着做军粮运输,叔父经营着一家庞大的商贸市场,岳父也在各地倒买倒卖。

  他的兄弟早早放弃学业,从小跟着学习打理家族生意。

  张四维入仕,大明宣大总督王崇古是他的舅舅,时任吏部尚书的杨博,是他的同乡兼儿女亲家。

  可以说,这样的财富和关系网,在大明朝也是极为少见的。

  他在翰林被攻讦,起因就是他出手阔绰,打破了不少潜规则。

  比如同僚家有事,大家都有约定俗成的份子钱,可张四维偏不,给的比谁都多。

  此外,张四维似乎也无心仕途,常常告假跑去游山玩水。

  魏广德其实也不知道,等到了张居正推荐张四维入阁的话,他该如何回应。

  先前张四维说要拜访他,就差明说要给他送银子了。

  回到值房,魏广德看了眼奏疏,拿出条子直接票拟。

  张居正自己上的奏疏,当然不能自己票拟。

  此事,也就到此为止。

  一日后,关于刘台的处罚终于宫里有了明确的旨意,刘台革职为民,终生不得再录用。

  旨意是中旨,直接传到锦衣卫,只是知会了内阁一声。

  当然,在此以前,朝中就已经传出消息,首辅张居正不计前嫌,上奏请求宽恕刘台的事儿。

  这些流言,自然是魏广德在酒席间不经意说出来的,只一天的功夫,几乎就传遍了京城。

  刘台就这么被从天牢里放了出来,不过他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吏部已经勾掉了他的官职,礼部那边也除掉了他的功名。

  没人会为了他这个失势官员说话,还是对上内阁首辅。

  虽然,或许他被廷杖后再戍边,大家还会在他背后掉几滴眼泪,多几句对张居正执政不满的言论。

  但也仅此而已,是没人会公开站出来继续弹劾张居正的,都不敢了。

第1099章申时行

  大家如此对待张居正,其实还是因为他正在推动的考成法,实在是对官员们太不友好了。

  因为处理政务拖沓就要被治罪,这是这些考中进士后的官员们所不能接受的。

  好不容易才做了官,为什么还要被条条款款限制住手脚,那做官还有什么意思?

  可以说,张居正死后的遭遇,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考成法的缘故造成的。

  刘台被从诏狱里放出来,落魄的离开了京城。

  “老爷,那刘台走的时候,没有一个官员去送他。”

  魏府书房里,张吉小声把今天上午看到的情况向魏广德汇报。

  “嗯,能活着离开就不错了,否则就是戴罪之身,还要被发配戍边,那才是生不如死。”

  魏广德对于刘台的被处罚倒是没什么情绪,不是说刘台做的事对,他就应该出面帮助说话,保他。

  其实,刘台这么做也是有他自己的考虑,只能说,他赌错了。

  官场,其实就是灰色的,没什么非黑即白的说法。

  魏广德也看出来了,大部分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大多都是从个人利益角度考虑,选择自己的立场。

  就算是号称“青天”的海瑞,也逃不过大明官场的规则限制。

  只不过,他会尽力在为百姓争取一些利益。

  也正是因为他这样的做法,所以在民间才有了巨大的声望和影响力。

  其实,从海瑞处理徐阶案子的时候就已经变现出来了,他尽力在和徐阶谈,希望徐家能把一些侵占的百姓田地吐出来,少留一些。

  而他最后被高拱搬走,也是因为高拱嫌这样的手段太过温和,他本来应该指望的是海瑞能真如他名声那样,直接削了徐阶。

  只不过,魏广德以为刘台离开了,这件事也就彻底画上了句话,可他哪里知道,几年后再次看到奏疏,才知道刘台终究是在劫难逃。

  至于后世流传刘台是死在张居正之手,这个也说不好,毕竟刘台弹劾奏疏得罪的可不止一个张居正,还有奏疏里指名道姓的张四维、张翰等人。

  那时候的张四维可也不是一般人,说不定就假借张居正的名义把人给办了。

  其实,按照历史,在高拱驱逐以后,张四维就入阁成为阁臣,和张居正、吕调阳组成万历初期的内阁三驾马车。

  不过因为魏广德的乱入,张四维的入阁道路才被拖延到现在。

  “咳咳。”

  就在这时,门外有下人轻轻咳嗽两声。

  魏广德闻听之后,就对张吉说道:“你去看看是什么事儿。”

  “是,老爷。”

  张吉答应一声,快步出门,不过很快又折返回来,手里还拿着一张单子。

  “老爷,张大人的礼物已经清点入库了,请您过目。”

  张吉把刚刚拿到的礼物清单双手递到魏广德面前,请他看看。

  魏广德伸手接过来,只看了一眼,不由咂舌道:“这张子维好大的手笔啊。”

  手里的礼单上记录不少东西,许多都是翡翠玉石珊瑚这些难见的宝贝,上好的苏绣、蜀绣也有好多匹,倒是没有金银通宝这些俗气的东西。

  “那老爷的意思是,要不要”

  张吉听到魏广德这么说,会意错了意思,有些迟疑着说道。

  ‘要什么,呵呵,他敢送我就敢收,这有什么,回头节气上还礼稍微重些就是了。

  这个事儿你记住了,准备礼单的时候和我说一声。’

  魏广德才不是一些愣头青,当初张四维在翰林院的时候就是这样,院里有事他上门就是十两、二十两的送银子,说银子可以帮忙做许多事儿,比礼物强多了,用不上也不必拿出去换银子使。

  然后,就是被人告发说是贿赂同僚。

  好在那时候送出去的银子都是可查的,也是当着大家面送的,而且那些时候所有有事人家他都这样送,所以只是被训诫了两句,并没有因此就被驱逐出翰林院。

  “张四维”

  魏广德不由嘴里念叨一句,想着当初在翰林院里共事的情况。

  只能是,魏广德不认为张四维有多大的才能,倒是有许多人愿意帮他忙。

  原因,先前已经说了。

  张四维擅长交际,或许是家族遗传的原因,毕竟是商人之家。

  其本人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著作繁多,值得一说的是他当初能够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靠的正是一手书法。

  至于张四维对边关事宜上见解独到,魏广德倒是也和他聊过一些,但大抵就是今日张居正和他所说那些,只要商业上满足了蒙古人对大明物资的需求,他们就不会南下牧马,边关也就太平了。

  开展和蒙古人的商贸,大明也会获益良多,毕竟是买卖,双放都不会吃亏,总比战火涂炭下百姓受苦强多了。

  那时候张四维还是魏广德的前辈,他是嘉靖三十二年的进士,魏广德入翰林院未多久,就变成和他一样的编修,居然没在庶吉士上呆满就升职。

  而张四维可是在庶吉士上做了两年多才授予翰林编修官职的,而且之后张四维就一直是翰林院里的小透明,真正升迁还是从隆庆朝高拱回来以后才开始的。

  或许那时候的高拱急需要像张四维这种长期在朝中坐冷板的人投靠,扶持这些人可比接手其他要强的多。

  正所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何况这张四维还背景强大,只要施恩于他,就能同时得到来自杨博和王崇古的好感。

  而张居正在高拱之后也对他青睐有加,大抵也是这么考虑的。

  不过魏广德还是摇摇头,张四维不管是在礼部还是吏部,其实都还行,但要他让他进内阁,魏广德多少还是觉得不妥。

  张四维这个人为什么会在翰林院蹉跎那几年,不是他关系不够硬,要知道杨博那时候已经是转吏部做天官,要提拔他一个翰林编修易如反掌。

首节 上一节 1209/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