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221节
因为人数够多,明军的鸟铳可以分批轮射,类似三段击的打法,可以抵消弓手的威胁。
“明军有两队斥候在外,现在正在东门外游弋。”
缅军斥候小队队长马上就回答道。
虽然不和明军交手,但对方的动向他们还是一直在监视着。
明军也不怕他们监视,只自顾自按照自己的任务从事。
“东门,那里应该就是明军大营下一个位置了。”
在明军到来前,足雅已经下令把船只都隐藏起来。
缅甸并没有水师,不过也有巡逻船,只不过现在不管是官船还是民船,全部都被收缴起来,拉上岸选择地方隐蔽,免得被明军发现。
而原本东门外的码头,也被足雅下令进行了破坏。
但这样的破坏,其实效果不大,只是会让明军一开始从船上转运物资麻烦点,拖延些时间而已。
等明军修复码头,这点动作自然就毫无用处了。
至于说阻止明军修复码头,好吧,那只能想想。
若是城里有精锐士卒,他也不会放任明军打到东吁城来,早就派兵层层抵抗了。
再看看现在的东吁城,足雅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其实,他并不赞成莽应龙把王都选在这里。
东吁城外四周地势平坦,除了交通方便外,似乎再无其他优势。
而现在的东吁城,也只能凭借高大的城墙抵抗明军进攻了。
当然,如果莽应龙不迁都东吁城的话,无疑明军根本就不可能打到眼前。
是的,原来东吁王朝的王都是阿瓦王朝旧城阿瓦城,也就是后世的曼德勒。
只不过做为统治中心,阿瓦城远离缅甸南面,不利于维持对缅甸经济中心的掌控,所以才选择南迁。
东吁城的位置,则是位于缅甸中心,方便了王国政令的传达,还有勃固河水运的便利,但是也方便了明军自南面的推进。
实际上,若缅甸王都还在阿瓦城,俞大猷可能就不会选择进攻勃固,而是会选择达贡或者西部的若开邦。
达贡是缅甸经济中心,最发达的地方,那里城市密集,人口众多。
而若开邦登陆,一路东进,就是距离阿瓦城最近的道路。
但是不管怎么样,都比东吁城位置要好,最重要的是阿瓦城三面临山,易守难攻,地理位置可比东吁城强了许多。
只能说,如果没有海上力量的发展,没有了这个选择是没错的。
所以之后,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海运占据最重要的作用,缅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选择把仰光,也就是现在的达贡作为首都。
至于后来又迁都内比都,一个缅甸中部位置,那就是有其他考量了。
值得一说的是,内比都的位置其实很靠近东吁城,两地相距二百多里,却是个四面环山易守难攻的地方。
木邦城里,此时战事已经结束。
明军的突袭打了守军一个措手不及,来不及关闭城门,李如松已经一马当先冲进城去。
他这样毛躁的举动,可把他身后几个亲兵吓得不轻。
一般来说,偷城也没有主将带头冲进去的打法,都是让手下冲进城,控制住城楼后才会进城,这样可以保证主将的安全。
要是城里有什么准备,主将带头冲进去可不就是妥妥的送人头。
可他们虽然得到了李成梁的嘱托,却根本管不到李如松头上。
这位爷儿,除了李成梁能压住外,其他人的话是真的不会听。
好在城中缅军没有准备,似乎也存在兵力不足的情况。
显然,莽应龙把局势想的过于乐观了。
他认为只要缅军维持进攻态势,明军就会疲于应付而不会对他后方出手,所以木邦这样的大城,居然都没有留下足够的兵力进行防守。
最关键的还是,木邦城可是缅北通往东吁城的交通要道,可以说明军占住木邦城,其实等于已经切断了缅军和国内的联系。
“大哥,那些缅甸人怎么处理?”
李如桢带着亲兵急匆匆走来,刚才他负责收拢缅甸降卒,现在人都集中在一起,于是就过来询问对这些人的处理办法。
杀掉还是先关起来。
至于他二哥李如柏,此时正在带人清点木邦城的府库,盘点这次破城的收获。
只能说,因为李成梁养私兵耗资巨大,所以李家人对于钱财一道都看的很重。
没钱,就没法养家丁。
“关起来,让他们帮着在城外挖陷阱壕沟。”
李如松没多想就直接吩咐道。
木邦城很快就会迎来缅军的攻击,他们自然要小心应付。
虽然他还想着北上,争取把围攻缅军主力在陇川千崖两府的计划执行下去,可先决条件就是木邦城的防御必须稳固。
李如松虽然贪功,但也知道重点,卡在这里比什么都重要。
第1109章信
大明京城,深夜。
“梆梆梆咚.”
打更人敲着更鼓走在大街上,远处出现两盏灯笼,随后是一顶四抬大轿晃晃悠悠走过来。
轿子旁边,还有几个随从护卫,都是脚步匆匆。
打更人识趣的让到一旁,把整个巷子空出来,直到对方从他身边走过。
很快,大轿穿过巷口,进入对面的巷子,不多时就停在一扇黑色大门前。
随从上前轻敲门环,很快门里就有了反应。
“谁?”
“快开门,老爷回来了。”
听到门里的问话,外面的随从马上报道。
里面听到是老爷回府,慌不迭松开门栓打开府门。
轿子后面的轿夫抬起轿子,让它向前面倾斜,在轿外随从的搀扶下,醉醺醺的魏广德才从轿子里面钻了出来。
“老爷,到家了,这边。”
“当心门槛。”
两盏灯笼在前面照路,两个随从一左一右扶着魏广德走进了府门。
进了魏府,没走几步,闻讯而来的张吉就迎了上来。
“老爷,我已经让人准备醒酒汤了。”
“嗯。”
魏广德含糊答应一句,就被人搀扶着穿堂过室到了后院院门。
在这里,魏广德被交给后院的丫鬟扶着,这才继续往里走。
虽然魏广德有些醉意,但张吉还是亦步亦趋跟在后面,小声把今天的府里的事儿进行了汇报。
“你说塔山铺的亲戚到了?”
就在院门口,魏广德忽然站住身子,回身问了一句。
“是的,今儿晌午到的,夫人见过他们了,安排在府上住下。”
张吉急忙说道。
他们说的亲戚,自然是早年间大明开发辽东的时候,从内地卫所抽调人马而去的,算是魏广德很多代前的同宗。
一开始,两边还有书信往来,可毕竟这个时代交通不便,所以时间长了,书信也就少了,直到完全消失。
不过,做为留在江西的主家,魏广德还是听老爹经常提前当初祖上分出去的那两支,一支去了辽东,一支则是在大同。
过去是没那条件,家里就一个世袭千户的位置,官微言轻,自然没办法找人寻找这些亲戚。
现在不同了,魏广德已经是内阁阁臣,让人帮忙找人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
只不过明军军户的调动比较复杂,特别是辽东和大同,都是战区,经常发生变动,所以找起来舒适麻烦。
这是这支去了辽东的亲戚,也是兵部几次查询才能确认。
按照兵部查验的说法,一开始分配在广宁,后来又调往辽阳,最后,也就是正德年间才派去的海州,就驻扎在海州下面的塔山铺,是护卫海州到营口、盖州通道的一个卫所。
应该说,这个位置还是不错的,比广宁和辽阳强,至少不是在一线,一般不会发生战事。
兵部这边还安排人找塔山铺魏家人问了,确定的确是九江分出来的,老家其实在蒙城那边,属于淮西,和魏家的信息对上了。
于是,两边又开始了有书信往来。
比较现在不同了,自己亲戚已经身为内阁阁臣,就算寄信也不需要他们费心找人带,而是通过卫所的渠道就可以把书信送出去。
而且,因为魏广德的缘故,现在辽东总兵官还是戚继光,最是会做人,塔山铺魏家不过是个世袭总旗,现在也硬生生挤出一个功劳,在兵部报了一个世袭百户的官职。
当然,这次亲戚来访,绝对不是因为升官的缘故,要来感谢云云。
其实魏广德多少也能猜到,因为前面几封信,一开始还好,都是述说这些年家里的情况。
塔山铺那边魏家人还不少,现在最年长的论辈分都算魏广德的爷爷辈。
不过最近两封,信里就反复提到辽东苦寒,生活不易云云。
魏广德多少猜到,这是想让他帮忙打个招呼,找人运作下,打算离开辽东回关内。
又不是脱离军户身份,说起来其实也不难。
说起来,魏家分去大同那支,兵部和马芳都找人打听过了,一直就没找到人。
毕竟这么多年,大同多次经历兵灾战祸,死的人多的去了,还有许多逃离的。
所以,找不到人也不代表人就已经在战火中没了,也可能早年就跑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