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225节

  魏广德笑着接了句。

  “嗯。”

  张居正点点头,随即就说道:“我看,此事可行。

  既然是五城兵马司主抓,那就由善贷来主持此事吧,顺天府全力配合,争取尽快把京城搞的干净些。”

  北京是明清两代帝国的都城,人口众多,到万历年间已有八十万以上的居民,至晚清内外城合计人口超百万。

  由于城市聚集了大量人口,人们的活动不免会产生垃圾和排泄物,加之沙尘袭扰,随之就出现了环境问题。

  明清时的北京给外来者留下的印象首先是其高大雄伟的城墙,据说城墙顶部能并行十二匹马。

  进入城内可以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和衙署,城区市井繁华,商业繁盛,“都下生齿益繁,物货益满,坊市人迹,殆无所容”。

  明代北京最繁华的街市是大明门与正阳门之间的棋盘街,据《皇都积胜图》显示,棋盘街上处处高张布棚,纵横夹道,货物形形色色,游人熙熙攘攘。

  到清代,棋盘街发展出了热闹的商业街区大栅栏,人称“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

  但就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还有着另一些让人难忘的记忆和烦恼。

  后世人都知道首都的沙尘天气,实际上早在明代时就已经出现。

  大风挟带着细粉似的尘土扑面而来,直到清代情况未有好转,“每当风起,尘氛埃影,冲天蔽日,睹面不相识,俗谓之刮黄沙,月必数次或十数次,或竟月皆然”。

  北方的风尘让初来京师的南方士子很不习惯,来自福建的谢肇淛在笔记中写道:“燕、齐之地,无日不风;尘埃涨天,不辨咫尺。江南人初至也,甚以为苦,土人殊不屑意也。”

  而本地人对此却习以为常,北京无孔不入的风沙,在狂风吹袭之余,弄得室内到处“飞埃寸余”。遇到这样讨厌的天气,住户用纸糊窗来阻挡沙尘的侵入,“燕地风沙无微不入,人家窗牖多糊纸以障之”。

  明清时期北京环境状况的还有一个很不雅观的现象,就是街上便溺,某些人随地大小便。

  这在初到京城的外地人看来尤感惊讶,“北地粪秽盈路,京师尤甚,白日投裸,不避官长,体统亵越,小人相习而暗消敬惮之心”。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城内卫生设施不足,缺少茅厕。

  一般人家都不设茅房,妇女使用马桶,“城中人家都无坑厕,其妇女溺器,清晨则倾门外沟眼中。”

  粪便倒入沟渠,使得沟渠不通,故而需要定期淘沟。

  尽管这个年代京城也有了粪夫,专门负责掏粪送往城外,城内“粪秽盈路”的现象依旧。

  说到底,还是时代原因。

  北京用畜力多,使得“京城内外,大街小巷,各部院衙门前后,骡马粪随时遍布,一遇雨雪,调成泥糊,臭不可闻,俨然一片大粪厂”。

  所以,京城的粪便可不止是百姓的,还有满街的牲畜。

  后世用沥青铺路,这个时代就是牲畜粪便扑街,可以想象雨后是个什么场景。

  垃圾和粪便,以及因此导致的四九城排水不畅问题,魏广德这次都打算一次性解决。

  沙尘没办法,可对于抓卫生工作,魏广德却算是驾轻就熟。

  沟渠堵了就清淤疏通,这个就是投入人力的事儿。

  人力,五城兵马司有的是人,根本不存在什么问题。

  据说北京城第一次全城卫生活动还是八国联军这群侵略者做出来的,想想都觉得丢人。

  魏广德既然来了,又想到了,自然就要彻底把这个事儿解决掉。

  “那好,我下条子,招顺天府尹和兵马司指挥来,把事儿交代给他们。”

  张居正把活儿交到他手里,魏广德也没有要推辞的意思,当即就接受下来。

  没人比他更懂怎么做好这个事儿,而且京城日积月累的垃圾粪便,可能五城兵马司人手还未必够用,说不得还得从京营调集官兵帮忙。

  总之,大明的京城,那就得是这个时代最大最干净的城市才行。

  自己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也会觉得舒适许多。

  若不是魏广德有后世见识,也只会因为司空见惯根本不会考虑。

第1112章复杂的体制

  魏广德今天想要做的事儿,第一件张居正没有反对,虽然还未旗帜鲜明的表态,但意思其实就是那样。

  如果阿台和阿海那边的情况属实,辽东明军再次出兵红力寨和沙济城就不可避免。

  而改善京城环境卫生,其实对大家都有好处。

  不是大家想不到,实际上四九城的脏乱差主要是贫民区和街市,特别是比如牛马市、猪市街等商业繁华之地。

  是的,越是商业繁华之地,需要使用畜力就越多,毕竟靠人搬运大量货物是不现实的。

  然后就是街上牛马成群,自然街道上早就铺上一层厚厚的粪便。

  平时还好,踩上去也没什么,甚至还有点软软的。

  可一旦下雨,那简直不可描述。

  之前,大家也只是因为习惯使然,都已经看习惯了,全大明,甚至天下的城市,都是如此,无关东西方。

  西方城市面貌的改善,其实还是从十八世纪末期才开始的,那个时候的西方人才有了卫生意识,开始在城市里修建专门的厕所和垃圾场,并安排专人负责垃圾和粪便的清理。

  魏广德既然穿过来了,又意识到问题,自然就要解决。

  嗯,以后历史会记载,文明的中国在十六世纪末期就已经开始了城市卫生工作,领先西方二百年。

  魏广德从张居正值房告辞出来,回到自己值房,当即就要给顺天府和五城兵马司下了条子,让他们下午到内阁来谈事情。

  不过真正落笔的时候,魏广德却犯难了,只能说之前他似乎想的有点简单。

  这件事儿,魏广德一开始就圈出了主要负责的衙门,也就是顺天府和五城兵马司,可他却忘记这两个衙门之间相互不对付的关系。

  顺天府,负责管理北京地区的行政事务,下辖5个府管州,7个直辖县,以及15个州领县。

  这个职位在明朝的官僚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职责广泛,涵盖了治安、政务、司法等多个方面。

  顺天府尹作为北京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其品级为正三品,属于文职外官,这一设置体现了明朝对于首都地区治理的重视。

  在明朝,顺天府尹的职责不仅限于行政管理,还包括司法和财政等方面。

  例如,顺天府需要处理京畿地区的刑事和民事案件,管理财政事务,以及负责一些特定的仪式和活动,如迎春、祭先农等。

  这些职责要求顺天府尹不仅要有良好的行政管理能力,还要对法律和财政有一定的了解和处理能力。

  而五城兵马司在明代隶属于兵部,永乐二年设北京兵马指挥司,定都北京后分设五城兵马司,即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正6品衙门。

  五个衙门各设指挥1人,副指挥4人,吏目1人,负责治安、火禁及疏理泃渠街道等事。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卫戍区及公安局。

  在帝制时代,京师乃天子居住之所,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政治内涵及战略地位,合理的机构设置对确保京师安全及平稳运转意义重大,因而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

  明代仿袭元制,设置五城兵马司作为京师专职治理机构,计有抓捕盗贼、巡视风火、管理市场、清理街渠、检验尸伤、编审铺户、赈恤灾贫等项。

  实际上,不管是顺天府的衙役还是下辖大兴、宛平二县的差役,在许多差事上和五城兵马司是有重合的。

  还不止如此,北京城里除了顺天府和五城兵马司外,其实还有锦衣卫、已经时不时出现的东西两厂,大家其实都担着京城治安的职责。

  魏广德提着笔,想了半天,一时都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

  现在五城兵马司隶属兵部,可平时的实际管理权确实在巡城御史手里。

  别看御史只有七品,可还就能管辖六品的指挥使。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厂卫的问题,貌似他们平时也在街上收份子钱。

  这种钱,魏广德刚到京城的时候就知道,在大明朝虽然商税少,但是商家费用并不轻。

  但就四九城里的商人,就得按规矩给锦衣卫、县衙和兵马司孝敬,不然生意不好做。

  当然,如果背景强大,比如兵马司和县衙的份子钱就可以赖着不交,他们慑于商人背后之人,也不敢做出什么来。

  此外,挖沟修渠似乎还涉及到工部,魏广德就知道工部下面还有个街道厅,好像也是在做这个事儿。

  以上种种,只能说这个时代别看中国已经有千年历史底蕴,但是对于愈发壮大的城市来说,依旧没有形成简单有效的管理方式。

  明代北京城因人口众多,面积广大,治安问题让朝廷十分头疼。

  这一百年来,参与治安和民政管理的衙门、人数逐渐增多,涉及有顺天府、宛平、大兴二县衙门、五城兵马司、巡城御史以及锦衣卫、巡捕营、工部街道厅等,部门间关系复杂。

  好吧,现在魏广德终于想起来,似乎还有工部的事儿。

  想想光是一个北京城环卫工作,就牵扯到了兵部、工部、都察院和锦衣卫,也难怪一百多年时间里,大明的京城还是沿用当年成祖朱棣时建城的基础,牵扯衙门太多,涉及范围太广了。

  就算下面有人意识到这里面有文章可做,但只要仔细想想就会退缩,实在是涉及到的人不好协调。

  不说别的,就他一个内阁次辅在真正着手此事的时候,都感觉千头万绪,一筹莫展,无从下手,就更别遑论他人了。

  特么的,这叫什么事儿?

  也难怪当年侵略者进了北京城,一个命令就能驱使百姓出力搞卫生,人家那个占领军机构简单,就是司令一句话的事儿。

  他们可没工夫见什么对接的部门,实行的是军管。

  不过这种事儿放到朝廷来做,可就真是麻烦的很,要协调若干部门。

  魏广德想了半天,最终还是只能选择此事应该交给顺天府主抓才行,由顺天府下辖大兴、宛平二县差役负责具体执行。

  不能用五城兵马司,一是兵马司看上去是一个衙门,但是却分东南西北中五个,其实并不好协调,虽然有个勋贵在指挥这五个指挥使,但终究隔着一层。

  而且,兵马司指挥使终究品级太低,又是武职,六品武职能顶什么用?

  顺天府尹就不同了,正三品,算得上京城的实权派,虽然因为权贵云集,顺天府尹这个位置一直都是出了名的不好做。

  有了顺天府尹负责京城环卫,以后推行到其他地方也就容易了。

  地方上,负责此事的自然就是知府知县,那里可没京城这么多衙门。

  府衙县衙里就有对接六部的六司,堂官一句话的事儿,环卫工作就可以展开。

  哪像京城,婆婆太多了。

  魏广德坐在位置上细细思索一番,越想越觉得应该如此。

  工部的街道厅同时受命于工部和顺天府,这样顺天府尹就可以统筹京城街道沟渠的工作,而两县则招收民工负责京城环卫工作,也直接向商家征收卫生费,用来支付这笔开销。

  这也是古代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最大的差别,小政府时代,是按照花销收取赋税,没有开支就没有税收。

  一次开销就一次征税,长期支出才长期征税。

  对后世人来说,感觉古代时不时一些地方会冒出一个新税,就感觉是官府征收的苛捐杂税,但其实不尽然。

  相对来说,古代的征税模式可以把百姓承担的负担降到最低。

  不开销,就不收税。

首节 上一节 1225/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